淺談古代漢語教學論文

  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如何有效銜接,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漢語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古代漢語教學論文範文一:試論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論文關鍵詞:古代漢語 教學改革 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

  論文摘要:古代漢語是高等院校中文類專業的主幹課和基礎課,承擔著培養學生的古代漢語素養和古代典籍解讀能力等教學任務。這門課程沙及到哲學、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的內容,甚至包括天文、律歷、姓氏名號、職官等文化常識,可謂內涵豐富、外延廣闊。而以上這些內容,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當前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更應該側重於觀照傳統文化的解讀方式,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視作其重要任務之一。

  和我國高校的其他課程一樣,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也刻不容緩。新時期的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我們認為在發揮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更應該提倡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對此,筆者已撰文討論。本文就古代漢語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相關問題試做討論。

  一、從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談起

  我們到的教學材料表明,古代漢語這門課,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時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各有不同。據王力先生說,“有的當作歷代文選來教,有的是當作文言語法來教,有的把它講成文字、音韻、訓話,有的把它講成漢語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後,學者們重新考慮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以提高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從.此,古漢語的教學改革開始,並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自從王力先生於1962年主持編寫並出版適用於全國高校文科專業的第一套古漢語教材以來,古代漢語課有了較為確定的內容,即採用文選、常用詞、古漢語通論三結合的原則,並以這三個方面作為古漢語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從此,古代漢語課程也有了比較明確的教學目的,即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

  培養這一能力就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以上這些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知識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該觀照傳統文化的傳承,並將其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本身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訊

  我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內涵包括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諸方面。古代漢語課程不同於其他課程,它的內容就是以上傳統的優秀文化內容的複合體。

  現行古代漢語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作為參照,學者們或採用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編排原則,如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振家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或主要突出文選和通論兩部分,如易國傑主編的《古代漢語戶。但他們的教材都彰顯了我國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為例***以下簡稱王本***,僅就文選部分和通論所承載的豐富的傳統文化資訊加以討論。

  王本《古代漢語》在文選部分選取了《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等經典的史學作品,還有《詩經》、《離騷》、唐宋古文、唐宋詩詞等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諸子百家的哲學作品***尤其是正統的儒家作品***,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至於儒家的道德觀念,在古代漢語教材的課文中比比皆是。

  有反映個人修養的,如《論語·學而》,講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個人修養,作為古漢語的教學內容,必然使學生通過學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與學關係的,如《禮記·教學相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這一觀點到現在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個人對社會責任的,《論語 ·微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這是孔子面對隱者的譏諷嘆息時所說的話,意思是個人對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人不能逃避現實。

  另外教材所選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集中體現了古人心繫天下,先於民憂,後於人樂的傳統道德觀念。以上這些都是古人優秀的品質,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可使學生受到薰陶,起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作用。

  通論是現行古漢語教材都非常重視的不可或缺的內容。王本《古代漢語》“通論”涉及到文字學、訓沽學、音韻學的諸多內容,還涉及到文體、修辭等語言學知識,古代的姓氏名號、車馬宮室、職官、樂律、天文曆法等豐富的文化知識。以文字學知識來說,包括“漢字的構造,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等內容,給我們揭示了漢字和漢文化的密切關係。漢字的書體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

  對學生來說,從漢字人手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最直接的途徑。我國曆史上對漢字較系統的研究,開始於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可以說漢字本身及許慎依據漢字形體結構闡釋字義的過程,都積澱著豐富的古代傳統文化資訊。《說文解字》通過說解漢字展示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陸宗達先生將其歸納為四個主要方面,即古代社會生產、古代的科學、古代醫療學、社會制度等,包括範圍很廣闊。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已經不單是簡單地將其作為古漢語知識學習,而是觀照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識空間擴大了很多。

  還有一些關於古代的姓氏名號、服飾、車馬、宮室、天文等方面的內容,給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空間就更大了。比如,我們通過學習“古代的姓氏名號”,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稱字”,所以,稱別人的“字”以示尊重。我們知道了古人還可以有“號”,如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後還有謐號,而溢號往往根據此人生前品行業績而定,如陶淵明溢號“靖節先生”,顯然是依據其高潔之行得來的。

  學了天文律歷,我們得以瞭解古人善於將音樂中的十二律對應歲時的十二月,再讀陶淵明的《自祭文》“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就知道“律中無射”實際指的是9月份,是用樂律名稱表達時序,因為“無射”剛好和“季秋”時節相對。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對傳統文化接納、傳承的過程。   三、當前的文化大背景決定了古代漢語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曾一度出現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勢頭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論是非,不辨美醜,置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於不顧。就拿節日習俗來講,人們迷戀於“聖誕節”、“情人節”,不管是否符合國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樂意“拿來”,使傳統文化備受冷落。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傳統文化有了迴歸的趨勢。如,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四大發明、中國畫、武術、中國戲曲、皮影戲、古代音樂等等。開場戲《擊擊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古老而熱情的迎接貴賓的喜慶儀式,表達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蘊。

  2009年,我國頒佈了國家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傳統節日和春節一同作為法定假日,這將有利於弘揚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因為中國每個傳統節日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還有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孔子學院”在許多國家的建立等,都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加人到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列中,更應該走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隊伍的最前列。從這個方面講,高校古代漢語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將古狀漢語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四、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教師是嚴峻的挑戰,不僅要求古漢語教師要有專業獻文化素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所說的“專業的文化素養”主要指古漢語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專業功底,還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面,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歷史、天文、教育、哲學、風俗習慣等文化知識都有所瞭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進行古代漢語教學。

  “好的教學方法”貝組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各種方法或者技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導他們去探究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之加人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的隊伍中來。具體來說,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如講到《論語》時,教師應結合現實,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為人處事的準則、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於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

  再次,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地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漢語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比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文化解讀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再現古文字、歷史、詩詞畫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適時地對高校古代漢語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這種改革的重點正如東北師範大學張世超教授所講:“我們的古漢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句、語法等知識的講解上,我們更要通過《論語》、《古文觀止》、教材中的優秀篇目來塑造學生的品格,瞭解我們華夏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並要將之發揚光大。”

  古代漢語教學論文範文二:古代漢語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探析

  【論文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 傳統文化 傳承

  【論文摘 要】古代漢語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營養,古代漢語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機會。作為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這個優勢,想方設法,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提升學生人生境界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

  古代漢語作為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歷史學、中文祕書學、教育學、哲學等許多文科專業都需開設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課程,它在承擔起培養學生古書閱讀能力的同時,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的教學自然應當充分發揮其學科優勢,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肩負起育人的職責。

  一、古代漢語教學的傳統文化傳承作用

  ***1***促進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漢語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社會作用,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從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漸減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離我們又比較遙遠,古代文獻資料又是用文言寫成的,這種語言對現代人來說已日漸陌生,這更增加了文化傳承的難度。古代漢語是學習、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所在,要使文明延續,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漢語文言這把開門的“鑰匙”,才能讓我們領略無限風光,在閱讀、思考、傳承和創新中繼承文明,使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澱下來的文化。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遺產,是迄今為至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偉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傳承文化時,對那些締造過我們民族精神,價值趨向的核心思想必須繼承下來,它是我們精神的家園。

  ***3***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社會公民,主要應解決做“人”的問題。古代漢語教學,要在著眼字、詞、句教學的同時,更注重領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人文情懷,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體味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時代發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滲透到許多領域,傳統文化正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衝擊。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文明的成果,我們寄希望於有識之士的倡導,寄希望於普通民眾的熱愛,更寄希望於對古代漢語教學的更上層樓,因為它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其他專業無可比擬的優勢。

  ***4***發揮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古代漢語課要發揮文化載體的作用,擔負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職責,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因為這關係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學習古代漢語,有助於掌握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養,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傾注了無數先哲心血的這筆財富是由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寫成的,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經典作品的能力。

  ***5***發揮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鑑別作用。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深邃厚重。漫長的歲月裡,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典籍,這些遺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服飾、禮儀、典章制度等諸多領域,它們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而這一切都是以古漢語文言的形式儲存下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為今天服務,就必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這就必須熟悉古漢語的語詞、語言、語法構造,以做到遊刃有餘。

  二、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於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

  再次,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地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漢語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比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文化解讀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再現古文字、歷史、詩詞畫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參 考 文 獻

  [1]張雪輝.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的理念與語文教學轉向[J].基礎教育參考.2006***8***

  [2]韓振.傳統文化是古漢語教學的重心——張世超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