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建設研究學士論文範文

  農業科技創新技術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要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就必須下大力氣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生態農業建設思考 》

  摘要:闡述了郎溪縣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在分析其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以期為進一步促進郎溪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農業;成效;做法;問題;對策;安徽郎溪

  郎溪縣地處皖東南,面積1105km2,耕地面積3.8萬hm2***其中承包耕地2.5萬hm2***,林地面積2.93萬hm2,可開發水面面積1.4萬hm2;總人口3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8萬人。郎溪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宜種、養業的發展。近年來,為了促進郎溪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縣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現進行探討如下。

  1郎溪縣生態農業建設取得的成效

  1.1農業三品認證有新突破

  農業三品基地由2006年的5個增加至27個,面積由2600.0hm2擴大至4.1萬hm2;三品認證數由8個升至30個,並申請瑞草魁茶作為地理標誌產品加以保護,通過基地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獲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2生態家園有新成效

  從2006年開始啟動新農村建設,幾年來已有長足進步,新農村建設氛圍空前高漲。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新農村建設綜合示範點104個,編制示範點村莊建設規劃121個、集鎮總體規劃7個、村經濟發展規劃11個、示範村經濟發展規劃或“一村一品”發展規劃13個,成立村民理事會117個,建立鎮村文化活動場所142個,完成村莊內道路硬化49.4萬m2,實現改水3.4萬人,完成衛生改廁5704座,新建沼氣池3755口,修建排水溝近46.8km,清除垃圾、淤泥10.9萬t,拆除廢舊房屋、廁所、圍牆等路障4286處。農村基礎設施得到加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1.3農村生態環境有新改善

  通過開展生態縣建設,探索出生態農業模式,使農業面源汙染、畜禽養殖業汙染等農業汙染得到全面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全面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7%,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85%,農村生活用能中清潔能源所佔比例進一步提升[1]。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單位面積耕地實際用於農業生產的化肥折純量由304.46kg/hm2降低到250.00kg/hm2,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防治技術使主要農作物全生育期病蟲害防治次數每公頃平均減少30次以上,節約農藥費用300元/hm2以上,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

  1.4生態農業監督體系有新完善

  建立了縣農產品檢測站,完善了重大動植物疫病應急防控機制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路,有助於建立健全抽檢和自檢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路,進一步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2-3]。

  2主要做法

  2.1加強宣傳

  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對全社會進行環境法制和生態知識的教育、培訓,特別是對人口、資源、環境知識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宣傳,牢固樹立生態是資源、生態是商品、生態是優勢、生態是品牌的理念,強化各級領導幹部與群眾的環保意識。

  2.2抓好典型

  首先抓住生態農業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開發典型,總結好經驗,並進行廣泛宣傳,做到以點帶面。以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為切入點,把生態農業建設與無公害農產品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區域佈局特點,開展適合本區域的生態農業模式,如山地、丘陵區發展果園,林下養雞,平畈區發展稻鴨共育、稻田立體種養,畜禽養殖區開展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試驗示範,推進基地建設工作,依靠龍頭企業,帶動生態農業產業化開發工作,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激發幹部群眾建設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帶動廣人民群眾投入到生態農業建設中來[4]。

  2.3開展生態農業模式探索

  生態農業模式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技術支撐,是整個生態農業建設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近幾年,通過開展生態農業模式的探索與推廣,如濤城的豬—沼—茶***果***、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十字的稻鴨共育,東夏、梅渚的稻田立體種養,凌笪、姚村的果園養雞、林下養雞等立體種養、無公害農產品開發、觀光生態園等,促進了生態農業建設。

  2.4利用專案帶動

  根據郎溪縣實際,多方籌集資金,整合新農辦、能源等方面的專案資金投入,發揮部門協同能力,搞好生態農業建設。

  2.5加強農業綜合執法

  紮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結合郎溪縣農業生產實際和農資市場特點,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大農業政策法規的宣傳和執法檢查力度,強化對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各類製售假劣農資、銷售禁、限用高毒農藥和違禁畜禽藥物的行為[5]。加大畜禽產品的市場檢疫准入關,確保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打擊各種違法捕魚行為,保護漁業生態環境,加大入市農產品抽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2.6實行獎懲措施

  按照“誰受益誰投資,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對生態環境保護者實行獎勵,對破壞生態環境者實行重懲。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以承包租賃等形式加快丘陵、崗地和山場的綜合開發、開展生態農業模式的探索、研究與推廣,三品一標基地建設與認證的獎勵。

  3存在的問題

  3.1農業面源汙染日趨嚴重

  雖然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單位面積耕地實際用於農業生產的化肥折純量由304.46kg/hm2降低到250.00kg/hm2,但仍超出發達國家設定的225.00kg/hm2的安全上限。全縣農藥年使用量達到300t***純量***以上,造成不同程度地大面積農田汙染。地膜、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的汙染也呈逐漸加劇趨勢,給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及經濟建設帶來不良影響。

  3.2資金投入不足

  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生態農業建設基礎性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部門、企業、農民受自身素質的影響、經濟利益驅動,只考慮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生態利益,更不願意增加資金投入,造成資金投入匱乏。同時,各部門從自身角度抓示範點,示範點多而分散,資金難以整合,生態農業建設難以見到綜合成效。

  3.3科技含量水平低

  儘管郎溪縣近年來農產品優質品有了長足發展,但農產品優質品率還不夠高,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過小,種、養殖業食物鏈、產業鏈迴圈橋樑未能很好形成,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生態農業模式未能得到很好推廣。

  3.4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

  生態農業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相統一的,不少幹部與群眾在認識上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對生態農業的內涵認識不足,對生態農業破壞嚴重後果認識不足,對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認識不足,對生態農業廣闊的前景認識不足,片面認為生態農業經濟效益低。

  4對策

  一是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力度,使廣大幹部群眾認識到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建立政策支援體系。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定的資金投入,需要政府適當的資金支援與補助,否則建設緩慢,難度大。三是加快生態農業建設。堅持以三品認證和農業三品基地建設為抓手,著力提高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水平,打造地方品牌[6]。四是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進一步完善測土配方施肥體系,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秸稈收集、加工貯存新方法,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推廣果園養雞、稻鴨共育養殖等多項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大力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庭院生態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汙染。五是完善監督體系,加快農產品檢測站建設,完善重大動植物疫病應急防控機制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網路。建立健全抽檢和自檢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路。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

  5參考文獻

  [1]劉明,張新生,陸小雪,等.桂林市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9***1***:42-44.

  [2]朝克圖,關勇,王崴,等.興安盟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2***:110-111.

  [3]殷志明,劉漣淮,曹安輝,等.漣水縣生態農業建設現狀分析評價與發展對策[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3***:50-52.

  [4]宜慧,趙言文.淺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生態農業的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08***11***:108-111.

  [5]嶽德連.肥東縣生態農業建設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6***:222-224.

  [6]陶西文.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28***:9047-9048.

  篇二

  《 生態農業建設中綠色植保的重要作用 》

  黨和國家為植保事業賦予了新的使命,就是建設以“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為理念的現代植保,建設現代植保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之一,建設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而生態農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內容。多年來我市植保工作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中心,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改革,銳意進取,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隨著社會發展對農業生產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掀起了一場生態農業技術革命。打造綠色植保,構建和諧平安生態城市,推動農業持續發展,其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1正確理解“綠色植保”理念

  “綠色植保”是科學發展觀催生的植保新理念,即通過使用各種綠色植保技術,包括農業、生態、物理等非化學防控技術,以及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和農藥增效劑等應用技術,控制病蟲危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農藥汙染,確保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熱點。農藥殘留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障礙。一方面是農業有害生物數量增加、頻率加快、蔓延範圍擴大、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另一方面是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量居高不下,病蟲抗藥性增加,農藥殘留以及病蟲再猖獗現象日趨嚴重。諸多現象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關注,由此呼籲,病蟲害防治要大力推廣以物理誘控、生物防控等為主的綠色植保技術控害降殘,力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植保對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保障和支撐作用,一方面要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使用低毒、高效、環境友好型的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另一方面要回歸自然,營造農田多樣性,避免大面積地種植同一品種農作物,比如種植抗蟲性不同的水稻品種,或者在水稻田裡再養鴨養魚,它們不僅可以吃掉害蟲,還能肥田,農民為了保護魚鴨也不會濫打農藥,可謂一舉多得,實現“綠色家園”。現代社會生活呼喚生態農產品,呼喚綠色植保,綠色植保是現代農業的必然之義,推行綠色植保將為生態農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

  2綠色植保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重要性

  以綠色植保為理念的植保工作是生態農業的一項基礎工作,也是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隨著農業發展環境和生產方式的變化,綠色植保在生態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

  2.1綠色植保是建設生態農業的重要環節

  建設“生態農業”是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態立市”目標的重要內容,生態農業是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基礎產業,有利於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利於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持續利用,是參與國內外競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程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業生產有害生物不可能消失,化學農藥在一定時期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學農藥不合理使用等因素造成的農業面源汙染日益嚴重,單位面積農藥的使用量仍居高不下,農業面源汙染治理任務十分艱鉅。從建設綠色農業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來看,綠色植保是如何降低農藥使用量,嚴格控制農業汙染,保護農業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綠色農產品的關鍵環節,是從根本上減輕農藥等化學投入品對作物、環境和人類的汙染,從而為生產綠色農產品,營造綠色家園創造有利條件。毫無疑問,綠色植保今天是,今後仍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是打造生態農業的關鍵。

  2.2綠色植保是生態農業生產安全的有力保障

  據統計,在全國發生的1648種農作物主要病蟲草鼠害中,大多有發生危害,僅水稻上發生的病害、蟲害就達十幾種,對農業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特別是近年來受種植業結構調整、耕作制度改變和異常天氣影響,農作物病蟲災害呈多發趨勢,威脅著農業生產。綠色植保根據綜合防治的原則和農業生態的特點,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術進行組裝,協調地發揮農業防治壓基數,保護天敵促平衡、科學用藥控為害的作用。化學農藥使用有效低劑量,挑治、兼治相結合,不但能夠減少用藥面積和用藥次數,有效地控制病蟲草鼠害發生,而且極大地穩定了糧食等作物產量,生態農業生產安全得到有利保障,也是生態農業建設的必然要求。

  2.3綠色植保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力支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優質、安全、營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在生產環節。近年來,由於氣候原因、老基地重茬種植以及複種指數的提高,致使農作物病蟲害呈混合、交替、頻繁、複雜、趨多、趨重發生,頻繁超劑量使用農藥是一個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因素。面臨著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加快提高農產品質量衛生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農業植保工作者與農戶形成合力,牢固樹立生態意識,堅定不移地貫徹“綠色植保”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宣傳和應用科學的綠色植保技術,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綜合運用農業的、物理的、生物的手段,不僅可以極大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減少環境汙染,達到無害化生產,給農產品質量安全構築了堅固防線,而且還可大大地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給農產品質量安全以支撐。

  2.4綠色植保是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環境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自然資源,協調的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農業要高產出、高效益、可持續,高效、生態農業是今後方向,是對效益農業的提升。但目前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仍以“一家一戶”分散防治為主,農業標準化實施不到位。農藥不合理使用、超量使用現象普遍存在,不僅農藥有效利用率不高,而且影響生物多樣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易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汙染,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害蟲抗藥性增加,農業生產環境安全性存在著隱患。而綠色植保倡導的農業、生態、物理、生物防治則維護了生態平衡,無汙染和無抗性,保證了人畜安全,能夠避免化學防治所帶來的許多弊病,也是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有效措施。從造福子孫後代的高度,堅決禁用“兩高”農藥勢在必行,積極推進新農藥替代。應用綠色植保防控和科學施藥技術,不僅可有效的防治病蟲害,而且還能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和避免化學農藥對農田環境的汙染,保護天敵和生物多樣性。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農產品品質得到提高,也保障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