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教學隨筆

  音樂可以拓展我們的藝術視野。那初中音樂課都上了什麼內容?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於音響天地中,通過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形成一種標準教學程式:1、先介紹作者生平;2、介紹作品時代背景;3介紹主題***可先聆聽一遍***;4、介紹作品結構***可聆聽若干片斷***;5、完整的欣賞全曲。於是,一切盡在教師的導聽之中。而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有了很多的感觸,再結合自己教學實踐,我覺得有幾點要重視與把握的,現將其分述如下,與大家共勉:

  1.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以利於音樂欣賞

  初中學生往往有這樣的觀念:我們來校的目的是為了升學。因此音樂對他們來說無所謂,認為學音樂僅僅是為了娛樂,這就給上音樂課增加了難度,不認真聽講,更不細心欣賞作品。面對這種局面就要給學生講學習音樂給人們帶來的好處。美國的***神經學、心理學以及物理學***專家聯合研究得知:音樂不但可以讓猛獸安靜下來,對人類有更多的益處。通常小孩一出生就喜歡音樂,一出生就對音樂有反應。空間推理能力強可提高思考邏輯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能在21世紀找到好工作,因為所有行業都會需要能夠運用高科技的人。學習音樂可以讓思維更清晰讓人更容易專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處理得更好,並可有效疏解各種壓力,使人身體要健康。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強盛,需我們每個人具有相當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只有較高的素養,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人們才有創造力,社會才能更快發展,由此可見學習音樂有多麼重要。

  2.流行音樂與音樂欣賞巧妙結合

  把流行音樂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整個音樂文化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藝術的視野,讓優秀的流行歌曲走進音樂課堂,為學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樂的橋樑。流行音樂易被人們傳唱,具有鮮明強烈的節奏,很具體現青春活力,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熱衷於它非常自然。教師無需禁止學生去聽去唱,並且在音樂欣賞時可選用一首與欣賞作品內容相關或相近的作品,以增強學生對作品的感染力,如:當欣賞內蒙古民歌《遼闊的草原》時,可事先播放騰格爾的《天堂》MTV。通過欣賞讓學生對草原有初步的認識: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賓士的駿馬、綠綠的草原……再去欣賞《遼闊的草原》,更易理解作品,感受體驗其意境。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在"美"的氣氛環境中,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觀念,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它的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激發人的情感方面比其它姊妹藝術來得更直接、更迅速,且效率更高,又給欣賞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促其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音樂藝術的天空。

  3.要“聽” 中“思”

  音樂欣賞特別強調“靜”,這是因為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靜則思,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給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帶啟發性的問題。如欣賞《光明行》,聽前教師出示在黑板上以寫好的幾個問題如:這個曲子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曲子的速度如何?情緒如何?你聽後有什麼感受?讓學生有目的的聆聽與思考。結果,聽一遍後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曲子是有二胡獨奏的;速度是:快等等。雖然問題簡單,但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的聽,思維想象也因此而積極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審美功能,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解,

  4.是要“聽”中“說”

  有些樂曲學生沒聽過,不熟悉,興趣不大。遇到這種情形,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敘述樂曲形成的過程以及情感特徵,儘量縮短學生與樂曲之間的距離,並使他們逐步融入樂曲所表現得意境。也可以讓學生說出聆聽作品後的感受像《百鳥朝鳳》,我要求同學們閉上眼睛全神貫注的欣賞,之後用一個詞語或一段話把自己的感受描繪出來。於是各種各樣的詞語誕生了“爭執”“百鳥爭鳴”“清晨”......

  上面僅是粗淺的談論了音樂欣賞中的教學方法,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教無定法。問題在於隨機創造。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的探索,充分看清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巧妙設計,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讓課堂充滿活力,就會順利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音樂欣賞課再也不會是死板的“一言堂”,那將是一個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的春天!

  篇2

  《音樂新課程標準》綱要曾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同時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並提倡在實踐中學習。”也就是說要以學生為本,改變過去在音樂教學中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主體的方式,取而代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能力和需要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學習天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緊抓住“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這一基本理念,課堂教學總體設計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自然.密切圍繞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教學方法,去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第二單元《春天來了》一課。如果讓學生坐在教室裡盡情地描繪春天的美景,那會是多麼單調,多麼枯燥,更談不上美的體驗。於是,將學生領到了教室外面的操場上,這裡,美麗的迎春花、桃花映入眼簾,它們競相開放著,鮮豔的色彩激活了孩子們的內心情感,他們高興的跳著、叫著,還有翠綠的小草,飛舞的小鳥都在陪伴著他們……一切一切。孩子們融合在了大自然中,而這種體驗是多麼的深刻,多麼的美好,他們再唱《小雨沙沙沙》,再次聆聽《春天交響曲》更加激發了孩子們內心對音樂深刻的感受。

  所以,帶孩子們走進大自然,給他們最直接、最強烈的感官刺激,會使他們充滿了對大自然、對生活更深的情感,同時在音樂這種潛移默化的渲染中,陶冶了性情,增長了知識。

  音樂是培養兒童高尚情操,開啟智慧的重要途徑。自古以來的教育就離不開音樂,也許它的作用並不太明顯,但是它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為孩子們今後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把孩子置於“小皇帝”的今天,人人都在為他們創造條件,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思想,導致他們養成了以我為尊,目中無人的不良情感。所以,在教授歌曲《小胖胖》時,尤其注重思想教育及情感滲透。

  首先在學生傾聽歌曲、理解歌詞的基礎上,感受小胖胖的前後行為變化,並且通過討論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小胖胖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從而自然地加入情感滲透。這一環節,克服了以往單純說教的方式,採用學生歸納總結,突出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這樣更容易被學生吸收、消化、理解,而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為了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了一個表演環節,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分別到臺前扮演奶奶、叔叔和小胖胖三個不同角色,之後按照歌詞內容自由創編故事情境及動作進行表演。學生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課堂的學習氣氛達到了高潮,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不僅有助於歌曲的深度理解與掌握,對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創編能力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又使他們的思想更進一步,使得那些有不良習氣的學生明白了應該學習小胖胖哪些行為,通過小胖胖尋找自身的不足,從而加以改正與克服。

  所以說音樂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篇3

  一般人認為音樂課最好上,學生們感興趣。只有音樂老師才知道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音樂課堂氛圍的營造是每個音樂老師 最頭疼的問題,某種程度上講,音樂課比,語文,數學,一些主課更需要溝通與交流。音樂這東西太活。

  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呢?這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調動音樂課堂氣氛,一些教師總認為,只要把課備好,把知識點準備好,這樣就足夠了,你在上面講的唾沫橫飛,底下的學生聽得絲毫沒有感覺,因為這課太死,所以說要搞活課堂氣氛。教師光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是不夠的,要揣摩學生的心思,瞭解什麼樣的形式是學生能接受,而且是喜歡接受的。而不是純粹灌輸你想要灌輸的東西。

  我們從進教室開始說起,首先,老師在跨入門檻的時候,你的臉部表情必須是微笑著的,當然是真心的微笑,接著是上課,一般的情況都是,老師喊上課,全體起立,師生互相問好然後老師說坐下。我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是用音樂問好的,首先他彈奏鋼琴31,31,345,向學生問好,接著學生:53,53,531.音樂課的特色一下子突顯出來了,而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課堂氛圍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接著是上課,傳統的模式是照本宣科,一堂本應生動活潑的音樂課,硬是上成了枯燥無味的科目。尤其是欣賞課,一些中外名曲本身就引不起學生的任何興趣,再加上老師枯燥的講解,一堂課下來,死氣沉沉。學生呵欠連天。這就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比如貝多芬的《命運》,首先要講解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貝多芬病魔纏身,耳朵失寵的境況下,寫出了不向命運屈服的動人旋律《命運》,音樂的主題就是,他和病魔搏鬥的過程,開始的333,1.222,7,恰似鬼神在敲門的聲音,一種不祥的感覺隨之而來。面對這樣的境遇,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內心有什麼樣的悲哀和惆悵,你會用怎樣的曲子來表達你的心情?這種方式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去理解音樂。老師還可以播放一些其他資料,讓學生自己聽,自己想,配上相應的畫面。這種方式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比純粹的講解要生動的多,同時要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學生,培養學生的成就感。總之,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同樣下課也要用音樂來結束,讓學生整體都感受到音樂的氛圍,這樣一節課下來,估計課堂氛圍不再是那麼枯燥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