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畢業論文

  我國數學教學發展的歷程表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後是制約數學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分析 》

  初中數學作為重點學科之一,其課堂教學一直備受關注.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學中教師常常採取題海戰術,讓學生掌握知識、背誦公式等,限制了學生素養和技能的培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髮展,對課堂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要充分凸顯有效性,即要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素養,促使他們全面發展.對此,初中數學教師應順應教育改革的需求,以生為主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談點體會.

  一、氛圍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有效的課堂教學旨在學生自主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等.在應試教育下,初中生對於數學學習習慣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自我去探究的精神,也可以說是缺乏一定的自主學習動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主動行為;完成某項具體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時間與這項任務的動機水平呈正相關.我們知道,初中生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直接決定著學生的態度問題,而態度與動機關係較為密切.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三角形的高”時,筆者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轉化,營造一個“螞蟻搬家”的自由活動氛圍,即讓學生扮演小螞蟻,搬取教室中準備的東西,同時筆者對學生的位置進行一定的規劃,即從固定的點***物體所放的位置***進行搬家,看尋找什麼樣的路徑又快又省勁.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開始主動探究並嘗試,進而在實踐中對“高”有了認知和了解.

  二、生活教學,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新課標倡導,數學教學源於生活且運用於生活.初中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教師藉助生活,有助於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並運用知識,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增強自我的數學學習主動性和自信心.初中數學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是“死”的,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沒有興趣,而將數學與生活相融合,其新的呈現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而且學生本身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面對數學知識,容易在思維上產生共鳴或者質疑,能夠刺激學生的感官,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同化或者驗證等,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講“一元一次方程”時,筆者將其與生活中學生常見的事情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運用生活常識進行解決,即移動推出兩種套餐:一種是月租58元,免費贈送150分鐘主叫,被叫免費,超出主叫分鐘限制以外,每分鐘按0.25元收費;另一種是月租88元,免費贈送350分鐘主叫,被叫免費,超出主叫分鐘限制以外,每分鐘按0.19元收費.這兩種套餐哪種計費方式更省錢?這樣的生活性問題,容易引發學生思維的共鳴,進而促使學生運用生活中的經驗去探究、分析、總結,從而使學生順其自然地掌握數學知識.

  三、系統教學,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初中數學知識之間的銜接性較強,有效的課堂教學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該能夠了解數學的本質,全方位地統籌數學.換句話說,學生應該系統性地掌握和運用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思維反映和對客觀世界的把握是通過一個體系來進行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某個或者某幾個知識點,而且應該引導學生系統性地學習數學,進而促使學生形成一個自我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瞭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扭結”,如公式之間的推導、數形轉換等.從數學關係根本上進行學習,有助於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四邊形認知圖形的構建”時,筆者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識點進行串聯;在講“分式的方程”時,筆者以此為點,讓學生進行拓展整合資訊,自主探究建立知識鏈.這樣,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打破學習的“界限”,以有限拓展無限,更高層次地發展自我.總之,有效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的熱點和重點問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貫徹新課改的本質性體現,也是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所必須的.教師應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問題,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採取多元化的手段刺激學生的大腦,從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馬小為.初中數學有效教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篇二

  《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 》

  摘要: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不再一味採用傳統教學模式,而是採取引導式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從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的意義入手,提出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引導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從傳統的照本宣科式轉變為引導式。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有限,因此,在數學課堂上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而引導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但是,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還不夠深入,引導式的教學方法不夠成熟,因此,在日後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改革中,應該對引導式教學模式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並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

  一、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的意義

  數學作為三大基礎學科之一,其教學方法十分重要。小學數學能夠為學生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引起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惡,因此,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也進行了改革,引導式教學方法對數學教學的開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引導式教學方法摒棄了傳統的直接教學模式,教師通過一些簡單的例項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循序漸進地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使用一些簡單的教學道具,讓學生在實際教學演示中比較輕鬆地理解知識點。最後,教師採取課堂問答的方式,設計簡單有趣的數學小問題,並且準備一些小獎品,使課堂不再那麼枯燥無聊,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輕鬆有趣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方面,小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特別當面對枯燥乏味的事,很容易分神。另一方面,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也有比較強的求知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進行科學引導,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例如,在講述物體形狀時,可以事先準備一些不同形狀的彩色卡片,並且結合提問的方式進行講解,這樣既能夠引起小學生的興趣,又有助於小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加深印象。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可為學生以後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引導式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適當地採用問題教學法,即在課堂中就一些簡單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提問,例如,在進行物體單位的講解時,就可以事先準備一些道具來加深學生對單位的理解。如,手中的鉛筆長度為多少,水杯的重量為多少,然後利用事先準備好的量尺或者實驗秤進行實際測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理解知識點,這一方式也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重視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糾錯

  小學生在學前教育階段對數學的學習僅限於簡單的數字加減運算。由於思維方式不成熟、理解能力較差,對數學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習體系,也沒有比較科學的學習方法的引導,因此,小學生容易出現錯誤,教師需要耐心講解引導,而不能粗暴批評,否則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甚至使學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四***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小學生由於年齡偏小,自我約束力不足。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講課方式比較枯燥無趣,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也不夠生動,學生因為無法理解,很容易出現厭學心理。為了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經常提問學生,還要經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需要注意規範課堂秩序,在學生討論完後及時對小組討論成果進行驗收,並且對每個小組的討論成果給出中肯的評價,對優秀的回答給予一定的鼓勵。以此來實現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結語

  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引導式數學教學方法能夠充分引起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思維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方遠榮.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3***35***:12-14.

  [2]朱亞芳.提高小學數學有效性的教學行動策略[J].教師,2012***11***:33-34.DOI:10.16681/j.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