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學術論文

  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基礎上進行創新,同時還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來,這對初中數學教學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情境創設初中數學教學論文

  一、利用懸念情景,讓學生進行積極思考

  數學是一門思維嚴密、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所授內容的平鋪直敘,那麼勢必會讓學生學習數學時感到索然無味,在這樣的情況下創設情景也很難起到很多的作用。懸念能夠引起學生們對事物的好奇心,讓學生們置身在有懸念所構築的情景中,會讓他們非常渴望得到“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答案,從而產生非知不可之感。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巧妙設定懸念,那麼可以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點燃思維火花的效果。例如在教學“過三點的圓”時,在課的開始向學生提問:“現有一個破損的自信車輪胎,要換一個與原來大小一樣的輪胎,有什麼辦法呢?”自信車,很多學生們都有,因此這個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們的懸念,還能夠與生活有一定的聯絡。針對這個懸念,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探索,同時他們還能夠思考如何是否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相同的方法是否也能夠適用等。此時教師在為學生們指出只要學習過這節課後,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們就會產生出“到底這節課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想法,從而生出非學不可之感,進而讓他們在上課的時候更加的集中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通過教材知識背景創設情景

  通過情景的創設能夠讓數學課堂更加的貼近社會生活與學生的實際,從而讓學生們感覺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與現實性。情景激發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狀況與生活實際。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可以利用學生原來的知識與即將要學的新知識之間的聯絡來創設情景。這是因為新知識的學習必須要建立在原有的舊知識的基礎行,而且這樣的情境創設既有利於舊知識的鞏固,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拓展。

  其次,儘量的使用一些趣味性的知識與故事、問題等引入情境。這樣做不僅僅能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同時還能夠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例如對於“已知兩個同心圓的半徑,求圓環的面積”這樣的問題放到以下情景中可以讓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長1米的繩子給地球加個圈,在地球與繩子之間會存在縫隙,這個縫隙能夠放進去一個蘋果嗎?縫隙的面積能夠有多大?”

  教材中的很多背景材料都是編者用心選擇的素材,我們要好好的挖掘其中的素材將學生引入到教學的情境之中。

  三、注重利用生活情境,還原現實模型。

  如今,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數學的概念、命題等它們本身就是對現實模型的抽象,因此它們必然對應著某種現實模型,但正是因為它們的抽象性隱藏了他們的應用性。所以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創造機會,揭示數學知識與生活原型的思維牽連以及內在聯絡,幫助學生們發掘現實情境背後的數學。

  例如: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在學習瞭解應用題的一般方法後,可以創設商場營業櫃檯,讓兩名同學分別扮演營業員和學生:

  學生:阿姨,我買一盒餅乾和一袋牛奶***遞上10元錢***

  營業員:本來你用10元錢買一盒餅乾是有多的,但要再買一袋牛奶就不夠了!今天我給你買的餅乾打9折,找你8角錢。***注:一盒餅乾的標價是整數元。***

  這樣,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形式來提供相關資訊。這樣的應用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時代性,也只有這樣的題目才能讓學生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會有數學的影子,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

  這是一種真實的交往,這種給抽象的數學問題賦予實際意義的做法,不僅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同時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縮小了抽象數學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們抽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學生們對數學概念的充分理解、數學原理的充分運用、數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構建等都離不開情景創設這樣的有效手段。同時,情景中所能夠反映出的的生活與知識背景的聯絡也是數學生長的土壤,將多種多樣的數學知識放到這個土壤中,數學知識的小苗才能夠逐漸的互相聯絡、互相作用,進而構成一片數學是森林。如果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那麼數學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只能夠成為那些沙漠中的零散、稀疏的枯枝。

  範文二:案例教學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論文

  一、教學案例剖析

  1、輕視實驗操作的思維教學功能

  一些教師從應試教育的角度出發,對教材安排的實驗怕麻煩而乾脆不做,忽視實驗操作的直觀教學功能;也有些教師過於注意實驗操作,忽視了數學學科的思維權重,因此沒有重視引導學生深層次透過現象去分析本質及思維。

  如:講中心對稱圖形時,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就用教具進行比劃演示,這很難把一個圖形繞著一個點旋轉180°後的圖象與原來的圖象的關係說清楚,進而學生很難理解掌握。

  2、教師缺乏對學生情感的投入

  講課傳授知識和考試是傳統教學的兩個核心要素。教師對學生缺少信任,缺少愛的表示。在課堂上,學生由於回答不出教師問題而受到嚴厲批評的場面屢見不鮮。很少有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式教育,如"你試試看,你一定會答上來的",或"錯也沒關係"等鼓勵的語句,從而使學生認為數學很難,自己沒有學習數學的頭腦,出現情緒障礙,例如有些同學在學習圓柱圓錐體積之間的倍數關係學了很多遍之後還是不能理解,這種情緒障礙導致了學生對數學產生敬畏感,影響了教學質量。

  二、有效教學的對策

  1、利用有趣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注意提問的趣味性,讓學生帶著趣味去思考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去體驗、品嚐趣味,從而形成一種良性迴圈,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

  如在教授豐富的圖形世界時,教師可以問:同學們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法國的凱旋門、中國的故宮與長城嗎?這些建築物美麗嗎?喜歡嗎?試著畫畫它的樣子?這樣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許多遐想,感覺非常的有趣。此時教師可乘勝追擊,這些千姿百態的建築物我們的設計師是怎麼創造的呢?問題一出,由於學生的知識有限,不能回答上來。然後,教師將這些疑問引入到圖形認識上。這樣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就帶著這個有趣的問題,興致盎然地參與學習,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2、注重分層輔導,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不重視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比較注重終結性評價,不太注重過程性評價。具體表現為在每節課中很少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即使檢查,也是出幾道認為學生應掌握的綜合類題目,因此許多學生儘管聽了一節課,也掌握了一部分內容,但在課堂測驗或單元測驗中卻反應不出來。這樣既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於教師瞭解學習情況。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課題組從數學知識入手,把一個數學知識的學習分成幾個過程,並對每一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為了便於教師在課堂使用,我們把每一個學習過程的評價變成某一個知識點的測試題。

  例如在學習ax+b=0***a≠0***的方程時,把它分成a為正整數、a為負整數、a為分數或小數的幾個學習過程,並分別編寫測試題,稱之為分層測試卡。根據課堂教學進度,每節課編一張分層測試卡,並分層給分,每層100分。對合格部分給予鼓勵,不合格部分當天進行補習及補測。

  3、準確課堂提問,注重問題的邏輯性

  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學生思維的形式與規律,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

  如,在教授有理數的絕對值時,舉例小明的家在學校西邊3Km處,小麗的加在學校東邊2Km處,並提問學生“能建立數軸恰當表示他們的位置嗎?”在學生建立數軸恰當地表示除了位置時,接著提問學生“假如他們步行的速度相同,誰先到學校?為什麼?”讓學生經過討論,並聽取學生的發言,並總結歸納有效資訊。在此基礎上得出:數軸上表示一個數的與原點的距離,叫做這個數的絕對值。這樣通過層層設問,較強的邏輯效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符合初中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有利於學習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假如,在課的開始部分,直截了當的說出“任何有理數都有絕對值”,“絕對值從字面意識理解就是負數***正數***與原來數的相反***相同***”。根本沒有通過數到原點的距離順利成章的引出絕對值概念。這樣死板、生硬的、概念化的教學方式,不但不符合教學要求,嚴重影響學生的正確思維,不利於形成有效性思維。

  4、師生相互合作,加深數學學習體會

  新課標要求教學中突出合作性,可以採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師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提高認知能力;互評是師生間很好的交流機會,學生在評價同學的過程中,既可以發展自我,有學會欣賞別人;教師從反饋中積極汲取學生對自己教學的評價資訊,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相長。如在講“資料的收集與表示”時,教師可與學生一起收集、分析資料,不分課內課外,相互探討,課堂上按小組展開討論在合作學習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三、小結

  總之,新課標指導下的課堂已不再是教師表演臺,而是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場所。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學習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把握課改精神,不斷調整自教育、教學內容和策略。力爭將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建構相結合,進行有效的案例教學,大膽嘗試、積極探索,營造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討論、積極合作、積極實踐的氛圍,努力建立學生學習的開放、民主的新型課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