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交往有什麼特點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有:***一***交往願望強烈 ***二***人際交往的社會性強 ***三***存在一些團體或組織 ***四***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賴家庭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詳細內容。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一*** 交往願望強烈

  當代大學生獨特的生活環境和思想氛圍,決定了其人際交往較之中學時代具有更大的廣泛性、互動性和多樣性,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願望比中小學生更為迫切,他們力圖通過交往去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學會處世以表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獲得情緒的穩定,保持足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學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有充裕的時間去思考交往,富於理想情感,講究情投意合、融洽相處。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願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這與高年級學習負擔加重、與工作聯絡更加緊密有關;另一方面,大學生興趣、人格逐步走向固定,從多元化向一元化發展。

  ***二*** 人際交往的社會性強

  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社會性大大地強化,大學生年輕、有幹勁,“ 初生牛犢不怕虎”是有衝勁和活力的一代,他們參與社會交往,不僅可以增長見識,也可以增長社會財富。大學生在中學階段,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學習上,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很多的人際交往;進入大學後,他們走出家門,認識、結交了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資訊,接受更多的新思想,與社會的接觸比中學時更加頻繁與密切,人際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式交往趨勢。大學生有一個共同目標,即學好高等課程,提高自身素質,爭做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相互之間的人際交往必須符合這個共同目標,道德規範的調節作用顯得特別有力。

  ***三*** 存在一些團體或組織

  社團已成為大學生交往的重要校園場所,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參加過社團就等於沒有上過大學。形成這些團體或組織的原因主要有相似性吸引、接近性吸引和補償性吸引三類,在這些群體中,起積極作用的是多數,同學之間的情誼能用道德標準要求,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也有起消極作用的團體,交往活動常常是玩耍、娛樂、吃喝,學習、思想上不能互相幫助,不能用集體的道德標準和生活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四*** 交往注重自立,不依賴家庭

  大學生的獨立意識普遍增強,不僅理性地思考、判斷、處理自身的問題,也關心社會,批判地接受知識,批判地看待其他事物,有著強烈的體現個性的見解和疑問。大學生在自我意識和社會關係相互協調的基礎上,開始樹立自我的個性,支援自己的主張,以獨立的人格和態度處事,積極自主地開展人際交往活動。這個時期,大學生的抱負與志向鮮明,對於家庭往往已不再依賴,而是以成人的眼光參與和處理家庭事務,充分體現個人的意志和性格,這使得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東西,更容易受社會思潮的影響。

  ***五*** 社交能力逐漸增強

  交往中注意較溫和的方式,不再粗暴地自誇自大,對社會、同性和異性的鑑賞力增強,能適應各式各樣的人,能接受並寬容朋友的不同意見,不試圖硬性地改變他們,爭吵減少。交往手段的發展,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變得更方便、更快捷,交往距離更遠,交往範圍甚至可以擴充套件到世界範圍。

  ***六*** 交往內容多樣性

  大學生交往的內容除了專業知識以外,人際交往頻繁,內容豐富多彩,涉及文學、藝術、體育、政治、外交、人生、理想、愛情和社會問題等各個方面。大學生交往頻率提高,由偶爾的相聚、互訪發展到較為經常的聊天、社團活動、聚會、體育活動、娛樂、結伴出遊以及其他一些集體活動。交往方式、手段更多,由原來的互訪、通訊等轉向使用一切現代化的通訊裝置、交往工具、交往場所等交往手段。利用現代化手段仍離不開人與人的交流,但在大學這個教學、科研中心,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還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形式化的東西不僅不能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反而打消了一部分同學的積極性。

  ***七*** 交往範圍範圍擴大,但仍以同齡人為主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際間的交往不能侷限於親緣群體之內,人際交往的範圍隨之擴大,大學生交往物件由以前的親戚、鄰居、成長夥伴轉向大學同學和在社交場合認識的其他人,其中又以同學交往為主。大學生過著朝夕相處的集體生活,眾多的交流機會、相似的人生經歷、共同的學習任務,使得大學生的交往物件主要選擇在同寢室、同班級、同鄉同學之間,圍繞學習、娛樂、思想交流、感情交通而展開。他們較少受社會經驗和傳統思想的束縛,思想開放活躍,力圖突破現有的交往圈,不斷以新的眼光和標準去擴大交往範圍,尋求更多更好的夥伴;交往能力強的同學交往不侷限於同班同學,更多的大學生突破班級、年級範圍,發展到同級、同系、同校高低年級可認識的所有同學及外校、社會上的朋友,進入各式各樣的校園交際環境。不僅是同性之間的交往,異性交往也很經常。

  ***八*** 部分大學生缺少交往技能、交往機會和環境

  大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傾注在學習上,缺乏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交往技能過於貧乏,交往方式過於被動。青年學子未接觸社會,其複雜性絕非在菁菁校園中所能想像的, 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及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他們開始發現以前那種認為自己可以完全獨立的心態是可笑的,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更因他們的年輕而難以把握。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學習、生活的過程,也是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行為和觀念改變,交往空間的逐步擴大,這種空間上的變化既是大學生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也是整個社會生活狀態發生質變的結果。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行為的特點

  一、大學生比中學生更富挑戰性和獨立性

  大學是高智商人群的聚集處,與中學相比它的競爭更加激烈,社會性更強。中國各大學按新生高考分數劃線錄取,同一所大學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接近,大學生無論在文化知識、思想深度、性格發展上均達到一定高度,視野和麵對的天地更加廣闊,各種機遇層出不窮。面對日益開放的未來社會,身處的現實環境,當代大學

  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和大好時機,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要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肩負起歷史賦予的責任。社會對大學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素質要求,能否把握機遇非常重要,所以大學生比中學生更富挑戰性。

  多數大學生擺脫了他們早已厭倦的、父母的嘮嘮叨叨,遠離家鄉進入大學,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過上了真正的獨立生活,這無疑為獨立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因此,大學生自理能力明顯增強,獨立意識進一步發展,獨立意識由個體性獨立向社會性獨立高一級水平發展,由自立於家庭、自立於夥伴向自立於社會過渡。他們能夠通過理性的思維去辨析事物,對外界的依賴性小,對事物有獨特見解,更具有獨立性。與老一代大學生相比,他們更少有思想上的禁錮和束縛,不迷信、不盲從,不僅能夠認真思考、判斷、處理自己身邊的問題,亦關心社會,且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提出各種疑問和不同意見;但由於他們的經驗不足,極易出現自以為是和偏激情緒。

  二、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高,具有強烈的成才慾望

  大學生是最富有朝氣的一群人,大學裡老師素質較高,學校設有圖書館,各種資訊較多,觀念較新且容易更新,每天都會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在大學不僅能學到很多新的專業知識,還能接受到文化的薰陶。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快、資訊量大,資訊化和開放的環境使當代大學生涉獵面廣,知識量急劇增加,思路開闊、活躍,大學正處在資訊爆炸的中心和風口浪尖上,極強的競爭性使生活節奏加快,學習與生活緊張度高,只有勇往直前、接受挑戰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大學生們明顯感受到這種沉重的壓力,他們求知慾旺盛、渴望成才,他們深深懂得,面對激烈競爭,沒有知識和過硬的本領是很難在社會中立足的;校園裡朗朗的讀書聲和“ 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就足以說明大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和成才慾望。

  三、大學生思維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極為複雜的心理過程,在強烈的創造動機***需要***的推動下,將個體的各種認識能力***或稱智慧能力***進行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從而產生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複雜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的確立是大學生髮現、認識、利用規律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他們思維能力日趨成熟的重要標誌;大學生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取代經驗型思維而佔據了主導地位,富有創造精神。他們通過對外界各種資訊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歸納、演繹,對事物分析能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面把握事物的因果關係,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大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增強,喜歡探求事物的根源,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不願沿襲現成的方法,也不願依賴別人,希望獨立地去探索新的途徑,獲得新的結論,求得自己的獨創性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