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論文作品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培養的重要環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策略探究

  摘要:現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立足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大膽改革和創新,以滿足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高要求。基於此點,本文從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現狀入手,對漢語言文學改革的策略進行深入思考。

  關鍵詞:教學改革;方法;手段;素質

  漢語言文學是構建文明社會的人文基礎,在提高國民人文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當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教學模式因循守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教師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漢語言文學教學作用的發揮。因此,針對漢語言教學現狀,對漢語言文學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已經勢在必行。

  一、完善課程結構

  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應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斷滲透到實際教學活動當中,並對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體系進行改革。應按照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加大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比重,並在為學生打下紮實專業功底的基礎上,不斷延伸、拓展學科範圍,將一些與之相關專業的知識融入到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當中如哲學、史學、新聞學、公共關係學、美學、藝術、祕書學、國學以及影視等等。通過知識範圍的不斷擴大,一方面能夠使學生的專業素養有所提高,進而具備較高的綜合文化素質,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對其他相關專業的知識進一步瞭解和掌握,這樣有利於學生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成為社會需要的複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學方法

  改革教學方法是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應以漢語言學科性質以及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特點為根本出發點,採取啟發式、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挖掘深層語言規律。教師不應過於強調知識的體系性和全面性,而應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疑點,筆者建議應當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其一,互動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氛圍,強化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調動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其在互動學習的環境中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在師生共同質疑、相互質疑的過程中不斷探求問題的答案,最終達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學法。學校應當利用網路資訊科技,建立現代漢語資料庫,為學生提供課件、講義、考試試題、學生優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資源,使學生在網路學習平臺上自主開展個性化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各個學校應積極推廣應用現代資訊科技,以此來促進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漢語言文學首要的教學任務之一是利用漢語言知識使學生掌握文學的運用方法以及培養其良好的文學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出現代資訊科技的強大助推作用,促進漢語言教學方法不斷改革和創新,並推進漢語言文學發展與時代發展同步。現代資訊科技一方面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形象生動、圖文並貌的特點,將漢語言教材中的文字內容與多媒體中的影象、聲音結合到一起,並將文學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場景在多媒體上顯示出來,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容易體會作者的思想,並且還能夠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悟,進而獲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則是網路資訊資源的在漢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四、滲透德育教學

  為了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應將德育教學滲透於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不僅有利於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成效,還有利於加快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教師應針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色,在教學過程中善於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時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漢語言文學是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中華民族意識和傳統文化的載體,擔負著中國精神文明和新時期人文關懷建設的重任。所以,漢語言文學教學更應當注重學生精神層面的教育,立足於健全學生道德體系,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和判斷力。

  五、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可以說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實際教學水平。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重點應從教學理論和實踐這兩方面與當前教育形式接軌。只有教師具備過硬的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使教學境界不斷提高,進而實現知識傳授、答疑解惑的教學目的,最終確保教學改革的成功。就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而言,其已經不再僅僅侷限於培養掌握知識的學生,而是要培養具有較強綜合素質,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通過系統專業的漢語言文學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濃厚的文化底蘊,這對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優秀的漢語言文學教師應拋棄以往傳統的教學理念,並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以此來勝任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教師的專業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上:其一,應具有深厚的文學素養,掌握多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如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代漢語以及古代漢語等等,並熟練掌握一些與漢語言文學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新聞專業、文祕專業等;其二,應瞭解一些與教育科學知識相關的內容,如心理學、教育學等;其三,應具備終身學習意識。現階段我國已經逐步進入學習型社會,這就要求教師應樹立研究性的學習思想和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更新專業理論、獲取新知識、掌握新的教育動態,並以現有的知識為基礎,構建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藉此來產生出新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曉歡.淺談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的途徑[J].科學與財富.2011***10***.

  [2]石慧.論後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

  [3]李彩玲.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之我見[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25***.

  篇2

  論漢語言文學的形象與本質

  摘要:文學理論不是雜多觀點的偶然堆積,而是系列觀念的有機組合。在這種組合中,總有幾塊基石存在,整個理論體系便建立在這些基石之上。文學本質便是這樣的基石之一。對文學本質的不同看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學理論的基本走向,而且決定著文學理論的具體內容。因此,在對文學本質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亂的今天,重新探討文學的本質問題,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形象與本質

  近些年來,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理論界不大談文學的本質問題,有的學者乾脆迴避或否認文學的本質問題,然而本質問題卻依然存在。

  一、討論文學的本質

  首先有一個討論的角度和出發點的問題。因為文學是複雜的,任何複雜的事物其本質也不會是單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發點,得出的結論也肯定不會一樣。國內一般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探討文學的本質,從而得出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用語言來塑造形象的審美的意識形態的結論。這種學說著眼的主要是從人類的整個活動中將文學區分出來,進行的是一種形而上的探討,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學作品乃至整個文學活動作為一個具體、複雜、系統的整體,對其本質的探討不能僅僅著眼於整個的人類活動,滿足於將它與人類的其他活動區分開來,更應著眼於其本身,從中探索出更為符合其本性的結論。由此可見,意識形態說雖然正確,但也不是沒有侷限,它透視了文學本質的一個方面,卻忽視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學本身來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筆者以為,探討文學本質的最重要的角度與出發點,應當是也只能是文學作品。這不僅是因為在文學四要素中,作品處於核心的地位,也是因為作品是文學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載體,還因為在供我們研究的文學材料中,作品是最為可靠、最為準確、最為長久、也最便於操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文學的本質,歸根到底是由文學作品的本質決定的。因此從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學本質的最好的途徑。

  二、作品的角度分析

  從作品的角度出發,文學有兩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現的生活,一是它用來表現這種生活的語言。在我們看來,表現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為形象不是別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經過作家主體的把握、轉換,去掉了其物質實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從這個角度出發,文學的本質便只可能有兩個,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語言。

  語言論文論認為文學語言與客觀世界無關,不反映現實的生活,其主要的理由有兩條。第一,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是不確定的,語言符號與它所指稱、描述的現實之間存在著一種結構性的偏離,人們無法藉助語言,從主體的此岸到達客觀現實的彼岸,也不能到達主觀心理現實的彼岸。既然如此,語言所呈現的世界便不是客觀的世界,而是語言自己構建的。第二,文學語言描寫的世界是作家想象的結果,是虛構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我們認為,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雖然存在著某些滑動與偏離的現象,但這只是兩者關係中的次要的一面,其主導的一面則是相應的與確定的。

  文學與科學的反映物件都是生活,但兩者又有明顯的不同。科學從現象出發,目的卻是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本質和規律,一旦抓住了這些東西,便要拋開現象,運用定義、公式、概念、判斷、推理等將它們表現出來。而文學卻始終不離開感性具體的生活現象。它雖然也要表現本質與規律,但卻是通過對這些感性具體的生活的細膩描寫,將本質與規律間接地暗示出來,而不是用抽象的形式,將它們直接地表述出來。

  進一步考察,文學表現的,還不是整個的感性具體的生活,而只是這些生活的感性形式。黑格爾認為:"藝術作品儘管有感性的存在,卻沒有感性的具體存在。""儘管它還是感性的,它卻不復是單純的物質存在,像石頭、植物和有機生命那樣。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同時是一種觀念性的東西,但是它又不像思想的那種觀念性,因為它還作為外在事物而呈現出來。"生活是一個複雜的實體,既有外在的表現形態,又有內在的物質實在。人們可以從外觀上把握它,也可以以概念的形式把握它。然而文學把握的,只是它外在的表現形態。因為文學無法進入生活的內在的實質,它只能提取生活外在的感性形式,作為自己表現的物件。比如一個人,他有外部的表現形態如外貌、表情等,同時也有內部的物質實在如骨、肉、內臟等,一幅畫要將這個人表現出來。它能表現的只是他的外部感性形式,內在的物質實在是表現不出來的。文學也是如此。

  自然,文學不僅能夠表現外部世界,也能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如思想、感情等。但這些思想感情本身仍有感性的表現形式和抽象的實在的區分,文學表現的,仍是那感性的表現形式,而不是思想、感情的抽象的概念。自然,由於文學是用語言來表現自己所反映的生活的,說文學表現的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也就意味著文學語言表現的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這種感性形態表現在文學中,也就是形象。

  語言由語詞構成,語詞的核心是詞義,詞義的核心是概念,概念總是抽象一般的。因此從本質上說,語言更適合於表現抽象的思想。而文學語言要表現的,則是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要達到這一目的,文學語言便必須採用種種手段,調動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潛能。

  三、文學的形象本質

  我們還可以從它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存在形式的角度加以探討。本質並不是什麼虛幻的、強加在事物身上的東西。它真實地存在於事物的本身,決定著事物的性質、面貌和發展。文學的本質也必然地要表現到它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存在形式上來,決定著它的結構與特點,構成文學與人類其他精神活動的根本區別。反過來,確定了文學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存在形式同人類其他精神活動的相應方面的根本區別,也就確定了文學的本質。

  總之,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科學語言執著於語言普遍一般的一面,表現抽象的思想,而文學語言則要運用種種手段突出自己具體特殊的一面,以達到表現具體的生活的感性形態的目的。由於形象就是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感性的生活,因此我們說,文學語言的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