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科論文精選

  漢語言文學是高等院校語言文學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並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語言文學專科論文,供大家參考。

  漢語言文學專科論文範文一:漢語言文學寫作人才培養

  一、強化基礎寫作能力[1]

  雖然素質教育已倡導多年,新課程標準也開始全面實施,但應試教育至今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受應試教育影響,相當數量的初入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的學生,由於在中學階段缺乏充分的寫作訓練和文體訓練,寫作水平低下,不僅措詞不當、病句、表意不明、條理不清、邏輯錯誤等現象比比皆是,而且不會寫議論文。對於以寫作為主要創新表現方式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這種現狀無疑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極大障礙。因此,強化基礎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一方面,強化基礎寫作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水平;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因為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謀篇佈局,抑或是表達方式與語言的運用,都始終強調創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對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有所培養[2]。強化基礎寫作能力,首先是開設基礎寫作課程。但問題在於,或者是課時有限,或者是因學生在中學階段接觸過一些寫作知識而不夠重視,或者是重理論而輕實踐,以至於這門課程開設的最終結果常常只是學生獲得課程成績,而實際寫作能力並沒有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通過基礎寫作課程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任課教師必須做到:第一,牢固樹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目標;第二,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精講、少講寫作理論,細講、多講寫作技巧,尤其是在課內要多安排寫作訓練;第三,增加學生在課外的訓練量和閱讀量,並勤於批閱、檢查;第四,改變考核方式,將平時寫作訓練的數量和質量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加大其在課程成績構成中所佔的比例,如將通常的30%改變為40%甚至更多。

  單靠基礎寫作課程提高學生的基礎寫作能力是不夠的。除課程設計外,漢語言文學專業還應採取這樣的措施:第一,在第一、第二學年,要求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認真完成千字以上的記敘文或議論文60篇以上;第二,要求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閱讀中外文學名著50部以上,理論書籍10部以上,而且要寫出讀書筆記。這樣,既豐厚學生的專業修養,又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直接的幫助;第三,實行導師制,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全員投入,每位教師負責一部分學生,對他們的寫作與閱讀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和評閱指導;第四,將學生的寫作與閱讀情況與學分掛鉤,強制學生必須認真完成;第五,為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每學年舉辦1—2次徵文比賽活動,並將優秀作品彙整合冊出版。

  二、強化論文寫作能力

  論文寫作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必須對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予以強化。在課程設計上,可以考慮在第三或第四學期開設論文寫作課程。很多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都開設有論文寫作課程,但是在開設時間上大多是在第七學期,以利於學生在第八學期完成畢業論文。這樣的設計存在嚴重的問題。由於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從第七學期開始就忙於找工作,在本學期開設論文寫作課程,常常無法保證正常的教學。更重要的是,論文寫作並不等於畢業論文寫作,如果論文寫作課程的開設只是為了畢業論文,就會弱化該課程的功能,不利於創新人才培養。所以,不僅要開設論文寫作課程,而且要將開設時間提前,這樣,既能承接基礎寫作課程,又能從二年級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論文寫作的指導,利於學生完成各種論文寫作,並不斷提高水平。在實踐環節上,首先是要加大課程論文寫作力度。課程論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尤其是文學類課程的平時作業或考查作業的主要形式。由於此類課程很多,所以學生要完成的課程論文是整個大學期間完成的論文中最多的。目前課程論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因為是課程作業,加之量大,甚至有時出現幾門課程論文需要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的情況,學生往往敷衍應付,甚至抄襲,而對教師來說,通常只是批閱後給成績,缺乏必要的指導過程。課程論文的作用沒有真正發揮。

  因此,必須制定課程論文質量標準,規範寫作要求,嚴格指導過程。學年論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又一實踐教學環節,通常安排在三年級,這樣設計一方面是因為三年級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另一方面是為畢業論文做準備,而且也制定有質量標準。但是如果立足於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就會發現,把學年論文的寫作目的視為是給畢業論文作準備是不合適的,因為無論是學年論文還是畢業論文,都只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現行的學年論文制度需要加以改變,在時間安排上,可以考慮讓學生在二、三年級時分別完成一篇學年論文;在指導過程上,不能是一次性指導,即教師批閱初稿,學生根據修改意見進行修改,然後提交,教師給出成績,而應該增加指導次數,讓學生在反覆修改中不斷提高學年論文質量,並使學生從中受益。如果能夠按照畢業論文的要求指導學生的學年論文,效果將會更加明顯。畢業論文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最後完成的論文。相對其他各種形式的論文,畢業論文的規定最細緻,程式最規範,指導最認真,要求最嚴格。

  但是,由於第八學期正值學生尋求就業的最關鍵階段,能夠真正潛心於畢業論文寫作的學生並不多見,因而,近年來畢業論文質量整體呈下降趨勢。面對畢業論文質量與學生就業之間的矛盾,首先,可以考慮將畢業論文完成時間改為第七學期。雖然第七學期就業工作已經開始,但是相對而言,學生有比較從容的時間完成畢業論文。其次,指導教師必須高度負責,主動聯絡學生,掌握學生動態,敦促學生及時完成各階段工作任務。再次,嚴肅處理未按時完成畢業論文者和抄襲者,切實執行未完成畢業論文者和抄襲者不得畢業的有關規定,真正給學生以警示。除強化課程論文、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這些必須完成的實踐環節外,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在二、三年級學生中大力倡導、組織申報學校針對學生設立的科研立項,積極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活動,鼓勵在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論文。同時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科研活動,做好學生的指導教師,提升學生的科研水平。

  三、強化個性化寫作能力

  如果說強化基礎寫作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是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人才之必須手段,那麼強化個性化寫作能力則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同樣是在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人才。文學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個性化寫作能力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是作家、詩人,但是如果能夠強化文學寫作能力,為學生今後成為作家、詩人奠定基礎,無疑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巨大成果。因此,第一,在現有正常開設的文學類課程基礎上,開設諸如小說寫作、戲劇寫作、散文寫作、詩歌寫作、影視文學寫作等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第二,定期邀請知名作家、劇作家、詩人舉辦講座活動,給學生以文學寫作的激發和啟示;第三,組織、扶持學生文學社團,聚集有文學寫作興趣和特長的學生,將文學寫作、經驗交流經常化;第四,創辦漢語言文學專業內部文學刊物,專門刊發學生的文學作品,每學年進行一次年度評獎、表彰;第五,向文學期刊推薦學生作品,鼓勵學生積極向文學期刊投稿,組織、激勵學生參與各種文學寫作競賽活動;第六,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文學寫作活動,進行切實指導。

  新聞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個性化寫作能力的又一表現形式。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中不乏新聞愛好者,而且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中也確實有很多人從事新聞業。因此,強化新聞寫作能力同樣是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首先,開設諸如新聞學、新聞採訪、新聞寫作等選修課程,同時,任課教師擔當起學生新聞寫作實踐的指導任務;其次,建立學生新聞報導組織,專門負責漢語言文學專業及其所在院系的宣傳報道;再次,鼓勵學生積極採寫新聞並向校內外新聞媒體投稿,尤其是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和假期做校內外新聞機構的兼職記者或通訊員。隨著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報考公務員人數的增加,公文寫作能力包括申論寫作能力已成為部分學生熱衷提高的寫作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應採取相關措施予以加強。首先,開設公文寫作、申論寫作等選修課程,在精講相關理論的同時,重在寫作實踐訓練,任課教師加強指導;其次,將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及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在院系日常工作中的部分公文寫作交由學生完成,給學生提供寫作實踐平臺,相關教師進行指導;鼓勵學生聯絡或幫助學生聯絡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課餘或假期進行公務員實務訓練,在實踐中提高相關寫作能力。

  總之,基礎寫作、論文寫作以及個性化寫作能力,對於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人才是至關重要的,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予以強化。

  漢語言文學專科論文範文二:漢語言文學應用人才培訓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校中設定的歷史最悠久、也最普遍的一個傳統的基礎性文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應用性不強的專業,在市場經濟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的大趨勢下,作為傳統學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受到很大沖擊,如何轉變觀念、培養應用型的人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僅是學術研究人才和從事語文教育的教師,更廣泛需要的是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基礎的複合型人才,即既要具有紮實的語言文字和文學功底,還要具有相關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即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應用型人才並不是指適應實際需要擅於處理第一線事務從而保證生產正常執行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高階技工。在我國的國情下他更多的是指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術並能熟練運用的高階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才是我國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漢語言教學專業的目標。漢語言教學專業的特點是強調的更多的是人文性,即人文素養,尤其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能力。這一專業特點為我們培養應用型人才增加了難度,但這並不是說應用型人才培養不適合漢語言教學,只是需要我們尋找合適的方法,建立適合的教學模式實現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同樣的,如果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進行深入地分析,對這一傳統專業進行創造性的改造並融入新的時代因素,我們就會創造出新的應用型的特色專業,就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求生存、求發展。怎樣做好漢語言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呢?現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調的是怎樣將知識轉變成能力,而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能力是建立在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基礎上的,它的應用的有效度需要一定時間的醞釀,要有一定的歷練。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強實踐環節、嚴把質量關口。適當增加實踐環節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應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具有創新能力、有特色的高階應用型人才為主。所以,在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加強實踐才能將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學見習感受到的基本操作程式,結合自己已經獲得的專業應用能力有機地體現在實踐活動中,將理論知識運用於教育實踐才能形成系統的教學實踐能力。據調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通過不斷學習,學生的辦公自動化裝置的操作能力、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人際溝通協調能力、辦事能力等都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這樣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鍊,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因為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即用型的人才,它不會再等待人才慢慢適應工作環境和熟悉工作內容。知識來源於實踐,能力來自於實踐,綜合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養成,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對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重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應作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合理設定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各門課程都要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要強化應用性課程,促使學生形成本專業的應用能力。當然專業技能課程的系統設定與強化是必須要做好的,因為他是實現培養本專業應用人才目標的基本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形成本專業課程的應用模組,能夠系統的設定技能課程,以保證學生在校能夠獲得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應用能力,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另外要根據對本領域最新知識結構的分析來沒計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精簡課程內容,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強化核心內容。並要避免內容交叉重複,使整個專業基礎課的結構嚴密而緊湊,即使學生能把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本知識結構,形成漢語言文學專業領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輕鬆的不斷地在該領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識。

  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專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漢語言文學專業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現代教學方法更多的強調“教”與“學”兩個主體的互動,這就是教學成效的保障。但不同的專業要培養學生不同的學科思維方式。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需要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中去主動地探索、發現,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教師應更多的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指導,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各種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創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觀點,使各種專業知識成為學生進行知識再生產的裝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學生構建起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知識結構,也就是我們所提出的專業應用能力。另外在其他方面也要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其中輕鬆的學會培養人際關係,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使課外活動成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載體。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制定相關的激勵、扶持政策。鼓勵學生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作品,資助少數學生出版學術專著和文學作品。積極發動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和專業建設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等。也可以在設計課程時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增開地方文化系列課程,可以設定不同專業方向的限選課,發展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凸顯與眾不同的專業特色,使學生受到悠久的傳統文化和鮮活的民族民俗的薰陶,領悟到地方文化資源的魅力和活力,體會到整合開發文化資源的過程和快樂對教學質量的測評是教學的一種激勵機制,在目前的國情下不容忽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測評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要制定科學的測評方案,對不同的專業分別制定各專業方向的測評方案,按具體情況分別測評。注重實習的考核,真正的使實習見到成效。對不同的方向可以分項分級測評,樹立導向標杆,激勵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建立嚴格的考試、考查、考核的系統工程,制定相應的政策,實現合理的考核。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關係到該學科的發展問題,勢在必行。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工作者,我們要大膽改革,認清現狀,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