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論文

  漢語言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學術載體,代表著中國傳統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是大時代下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生態語言學視野中的漢語新詞彙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生態語言學。學者們認為語言系統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語言的生存和發展狀態與自然生物生態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內在同構性。學者們把一些生態學概念用來研究語言現象和語言發展規律,以幫助人們從新的視角審視各種語言現象。本文試從環境environment、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協同進化co-evolution和恆定性conservation角度來分析現代漢語新詞彙的產生。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 新詞彙 環境自然選擇 協同進化 恆定性

  一、生態語言學的發展

  生態學是生物學家Haeckel1866根據達爾文進化論而提出的一個概念,該詞來自希臘語Oikos房子,意思是整個地球就像個大房子一樣,人類在這所房子裡具有和其它有機物一樣的地位,任何一種生命的存在形式都取決於其它物種的存在。所謂生態系統就是一種相互和諧、相互依存的關係。

  受達爾文的影響,19世紀德國語言學家施萊歇爾A.Schleicher認為:“語言和生物一樣,也要經歷生、長、老、死的生物生命過程”裴文,2003。美國斯坦福大學的E.Haugen1971最早提出並使用“語言生態” language ecology這一概念。之後,Haugen在《語言生態學》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並將語言環境與生物生態環境作隱喻類比。此後,“語言生態”的隱喻開始被語言研究者接受並廣泛使用。

  20世紀80年代,德國Bielefeld 大學的一批學者進一步將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應用於語言研究。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以“語言生態學”或“生態語言學”為題的著述,使學科理論框架得以確立。 1990年,M.Halliday在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AILA上的報告促使語言研究者對語言和環境問題的關係做出新的思考,即把語言和語言研究作為生態問題的組成部分加以考察,從而形成了生態語言學的另一研究正規化。20世紀90年代,全球生態危機使人類生存與發展問題變得十分嚴峻,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生態語言學。學者們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把生態學應用於語言研究領域。同時,一些生態學概念被用來研究語言現象和語言發展規律,以幫助人們從新的視角審視語言現象。

  語言系統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語言的生存和發展狀態與自然生物生態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內在同構性。本文從環境environment、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協同進化co-evolution和恆定性conservation角度來分析現代漢語新詞彙的產生。

  二、從生物產生和依存的環境environment看新詞彙的產生

  在某一生物群落中,由於自然的長期演化,當溫度、溼度以及氣候等外部環境允許時,該群落中就會產生新的物種。生態語言學認為,世界上任何語言系統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產生和發展都與自然、社會、文化、人群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語言與它所處的生態環境構成生態語言系統。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和人類環境等外部環境允許時,該語言體系中就會產生新的詞彙。

  如果我們將漢語語言體系看成是一個生態語言系統,那麼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飛速發展,為新詞彙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使詞彙以多渠道、多形式在漢語語言體系內部進行優化重組,從而導致新詞彙的產生。

  一以形象比喻來表達詞彙意義

  “蟻族”指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草根網民”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網民;“裸考”指考生沒有任何加分如三好生、體育特長生、少數民族考生等,僅憑考試成績報考高校。

  二以數字、字母或符號來彰顯個性

  7456——氣死我了;886——拜拜了;520——我愛你;MM——妹妹或美眉;GG——哥哥;-_-表示神祕笑容;^-^表示咪著眼睛笑;Zzzzz……表示睡覺打呼的樣子。

  三以漢字諧音來表達詞彙意義

  大蝦——大俠;郵箱——油箱或幽香;斑竹或斑豬——版主。

  四以飛白構詞

  故意運用白字示錯的修辭方式來追求新奇獨特或標榜新潮。例如:“我”用“偶”替代;“什麼”用“神馬”替代;“悲劇”用“杯具”替代;“院士”用“院仕”替代;“諾貝爾獎”用“暖被兒獎”替代。

  五以仿詞派生來創造新詞彙

  “淑”字以前僅用於形容女孩,現在“淑”被單獨作為一個自由語素,轉移修飾物件,溫文爾雅的男孩也可以稱作“淑男”。

  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為新詞彙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而新詞彙的產生則對原有生態語言系統進行了更好的補充和完善,這樣便更好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新現象和新情況。

  三、從自然選擇natural election角度看漢語新詞彙的產生

  生物學告訴我們,生命力是生物的活動能力,生命呈現著生生不息的動態。作為交際與傳承文化載體的語言同樣具有這一顯性。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語言也存在交融、消退、舊詞復出、變異等生命發展的特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界和物種進化的規律。適應環境的物種得以生存,不適應環境的物種消失、消退或被融入其它物種中。詞彙也是如此。一些詞彙因為失去了生存使用的環境,逐漸退出原有的生態語言系統。一些語言在交際中並不是被全盤吸收和接納的,往往會產生語音、詞彙結構、語法規則等的變異。變異產生的原因與人們的個人因素、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有關。詞彙的自然選擇體現在:詞彙的消退,舊詞復出,舊有詞彙意義被吸收融入新詞彙中,固有詞彙增加新義和專業詞彙應用的泛化。

  一詞彙的消退

  1.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古漢語詞彙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少數民族的稱呼等,因為這些事物的消失而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如:皐陶——傳說中的夏初人;天姥山——古地名;單于——古代匈奴首領;匏-古代樂器。

  2.一些不適應文明社會進步發展的詞彙也逐漸退出日常交際的舞臺。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湧現的反映時代特色的詞彙。如:揪鬥、黑後臺、黑線人物、黑七類、文鬥、武鬥、文攻武衛、一小撮、三反分子、批林批孔等詞彙,由於帶有很強的侮辱性和瘋狂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革,因失去了生存的環境和土壤而被淘汰,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二舊詞復出並被賦予新義

  囧,本義“光明”,在現代漢語中基本已經不再使用,近年來,它被民眾“望形生義”而復活。由於其形象如“八字眉、張口結舌的方塊臉”而重新被吸納入漢語語言詞彙系統,並被賦予“悲傷、無奈或者是極為尷尬的心情”義,通“窘”。

  三舊有詞彙意義被吸收融入新詞彙中

  菜鳥——網路新手;藝人——俳優,掛——死;旅途——客路。

  四固有詞彙增加新義

  炒,原指烹調形式的一種,現增加詞義為:①經營、倒賣,如:炒股;②價格暴漲,如:炒賣;③辭退、解僱,如:炒魷魚;④宣傳,如:炒明星。

  宰,原義為“主管、殺”,新增加詞義為“詐取錢財”,如:宰客。

  五專業詞彙應用的泛化

  “病毒”原為醫學名詞,指比細菌更小、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的病原體,現指能讓電腦軟體或硬體出現錯誤的指令或故障。“衝浪”原指一種水上運動,現用來表示上網時從一個網站到另一個網站連續不斷地連結瀏覽。

  漢語詞彙的淘汰、復活和舊詞賦新義,與社會文化和人們心理的變化發展有關,與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四、從物種多樣性和協同進化co-evolution角度看新詞彙的產生

  生態科學研究表明,生態系統的年齡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其自我調節功能也隨著生物多樣性的提高而提高。豐富的多樣性使佔據不同生態位的物種能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

  美國文化史學家、生態思想家托馬斯·柏勵提出了生態紀Ecozoic Era學說,“解決自然生態平衡的最好的辦法是人類要有與自然協作的精神。”

  漢語語言體系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體系,須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須與強勢語言協同進化,以增強漢語語言體系的自我調節功能,從而提高語言系統的穩定性。協同進化的方式主要表現為:外來詞彙的引進、方言和網路詞彙的泛化。

  一外來詞彙的大量湧現

  1.派生詞

  “的士”TAXI——計程車派生出的詞彙有:“的哥計程車男司機、的姐計程車女司機”等;“吧”BAR、櫃檯、酒館派生出的詞彙有: “吧檯酒吧用櫃檯、網咖可以登入網站的營業場所、泡吧過久地呆在‘吧’裡面消費、水吧茶坊的別名、吧女酒吧女招待”等。

  2.外文縮略詞

  AA制各自付費的聚餐、ADSL寬頻、VOA美國之音廣播電臺。

  二方言詞彙的泛化

  “忽悠”來自北方方言中的東北方言;“拍拖”來自粵語方言。

  三網路流行語

  神馬、浮雲、給力、被就業、躲貓貓、芙蓉姐、犀利哥等。

  五、從恆定性conservation角度看漢語新詞彙的產生

  詞彙的恆定性體現在基本詞彙中。斯大林說:“基本詞彙是比語言的詞彙窄小得多的,可是它的生命力卻長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長時期中生存著併為語言構成新詞的基礎。”漢語的基本詞彙具有歷史穩定性和極強的構詞能力。基本詞彙為新詞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如:“人”,古有“賈人、白相人”;今有“監護人、經紀人”等。

  基本詞彙具有穩定性,但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基本詞彙在不斷地擴充、調整。基本詞彙的擴充是以新詞為主的。如:“飛機”曾經是一個新詞,後來“機”產生了新的語義,衍生了 “機場”“機票”等詞。

  六、結束語

  漢語新詞彙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是語言生態體系在穩定性基礎上,不斷與各環境因素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結果,有其客觀必然性。為保證漢語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和健康、和諧的發展,需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兼收幷蓄地方方言和少數民族優選詞彙

  近年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地方方言呈現出弱勢,其生存環境堪憂。而我國的地方方言中有許多生動的詞彙,對這些詞彙應予以重視和吸收。

  二引進外來詞彙以豐富漢語詞彙

  漢語必須不斷吸收外來詞彙中的新名詞、新術語,以豐富漢語詞庫,使漢語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三合理規範漢語新詞彙

  近幾年來,漢語新詞彙以多形式、多渠道呈現在公眾視野中。漢語新詞彙的出現,豐富了漢語語言體系,使其充滿生機和活力。但同時也應看到,大量新詞彙的出現也給原有的詞彙系統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容易造成惡性競爭,破壞語言體系的生態平衡。為給漢語語言體系營造一個良性的生態環境,使其在相容幷包、兼收幷蓄、保持物種多樣性的基礎上,促進和諧生態的發展,既需要相關語言機構定期對社會正在使用的新詞彙進行評議,既分析新詞彙的合理性提出指導性建議,也需要語言工作者加大研究力度,使語言健康發展、服務社會。

  篇2

  淺析漢語言文學教育

  在我國現階段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中,新課程理念首先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從思想根於認識到教育權威性的轉變,教師不但是知識的傳播著與教授者, 而是要努力嘗試作為學生個體成長與綜合素質提升的指導者和助手的角色, 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索與研究的過程。因此,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深刻的認識,並立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切實轉變自身所具備的教育思想,樹立以“ 育人為本 ”的基本觀念 ,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科技整體進步的綜合要求, 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是立足於專業知識的強化,構建紮實的學科基礎,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水平;二是通過穩固的基礎知識,建立理論聯絡實際的基本框架,同時開展深入淺出的教學創新工作,提高學生對於學科間融會貫通的能力培養。著眼於漢語言文學的應用,建立和諧的教學體系。

  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狀

  傳統的學科理論學習的指導思想是學科知識論,其隱含的假設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有用的;職業能力即知識的運用,所以知識的傳授要先行,知識要有系統性、完整性,實踐課是理論課的演繹和附庸。人才培養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含實習分別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後期講授。在學習過程中,先學枯燥、抽象的理論,然後開展具體的實踐,對實踐的理論思考在前,作為思考物件的實踐在後,這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傳統學科中心化的專業結構設定,將教學內容設計為一系列體系化的理論和知識譜系,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知識講授,且講授的知識也就作為考試考查的主要內容……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的現象十分 普遍,這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勢必導致培養能坐而論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這些現象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和就業。

  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特點

  新課程背景下對於漢語言文學教師的基本要求不同於以往

  漢語言文學教學更多得將聽、說、讀、寫作為終極目標,在漢語言文學新課程標準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目標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漢語言文學教學不僅增加了新的內涵, 而且凸現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交流能力。 它不僅體現了教育自身發展的趨勢, 更迴應了社會發展對人才基本素質的需要。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就要求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發生徹底轉變, 就要求漢語言文學教師首先要發生重大轉變和完善

  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學作品中展示的藝術境界

  一般來說,文學作品本身具有審美功能,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這種特質來引導學生髮現作品本身美的魅力,產生深切的情感體驗,進而逐漸形成審美感受、審美意向與審美品位。所以,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對課文所描繪的美進行鑑賞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注意其外部結構的表現形式和內部結構的情感滲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3、漢語言文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有豐厚的東方文化底蘊

  言文學教育專業的教學特點在於: 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 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 而在於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等。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改變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的措施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理念在對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轉變的指導中, 不但要求教師積極尋求教學觀念的更新,而且要注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轉變。在現代化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 教師要通過精心的設定與合理的安排營造寬鬆的教學環境, 而且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進而才能實現將課堂轉變為學生活動主陣地的教學目標。

  2、實踐應用能力的強化

  強化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以就業的觀點指導教學改革,就必須講求專業的實用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即現代“讀”“、寫”“、說”這三個方面的能力,必須加以強化。該專業的實用性教學應體現在五個方面:古今各種文體的閱讀能力,現代各類文體的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能力,資訊調研能力等。學校和教師必須精心設定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內容,形成本專業課程的應用模組,通過系統的應用技能課程的設定,以保證學生在學校能夠提高這五個方面的能力,獲得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應用能力,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3、變換思想練習, 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

  活性新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中,不但要對傳統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徹底的革新與完善, 而且要注重對於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強化, 進而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 在現階段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練習是課堂活動的基礎部分之一,在習題中教師要擯棄傳統的觀念, 在練習中引導學生不斷變換思想,不僅能鞏固知識,形成技能,而且能啟發思維,培養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結語:

  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漢語言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學術載體,代表著中國傳統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是大時代下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注重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理論建設,出發點是為了建立健全學生的道德體系。但隨著就業環境的日漸複雜和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用人單位對於複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這就使得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必須進行一場教學革命,在建立好學生的道德體系和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漢語言文學的實用價值,著眼於實踐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