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茶具文化

  日本茶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日本茶道中茶具也是具有自己的特色,你想了解下日本茶道的茶具文化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日本茶道用具知識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

  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日本茶道是室內傳統藝術、這種茶是在與日常生活完全隔絕的特殊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行的藝術儀式,必須通過極其繁瑣的手續,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日本茶道禮節

  日本茶道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

  日本茶道不同於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嚴格程式和規則。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正規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號。茶室面積大小不等。以“四疊半”***約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於四疊半的稱“小間”,大於四疊半的稱“廣間”。茶室的構造與陳設,基本上都是中間設有陶製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著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用竹製茶匙按一定動作將茶碗中的茶攪成泡沫狀***,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

  日本茶道品茶分“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嚐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的美學

  茶道,在多數人眼中,只是由宗教儀式演化而來的一種特殊的飲茶方式,但當人們探索其歷史時,便會發現茶道中蘊涵著日本傳統審美觀,尤其是其中不同於人們觀念中的日本審美正規化,反映了與日本“物哀”美學不同的審美思維。

  在日本美術評論家岡倉天心的《茶之書》中,面向當時對只知暴力的日本的西方社會,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日本茶道的歷史、形式、器具、哲學、美學乃至茶人人生的內容,集中體現了他對於茶道藝術的認識及熱愛。我曾以為茶道因為其獨特的形式與裝飾得以廣泛傳播與傳承,但讀完此書卻感受到了一種不同:是茶道內在的美學與文化精神,才使其歷史悠久仍煥發生機、很早就作為文化符號卻經久不衰。茶道美學思想影響著日本茶人、美術家與普通人的生命,自上而下地影響著日本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正如書扉頁上所說,“日本‘武士道’是‘死的藝術’,而‘茶道’則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藝術’”,岡倉天心將茶事與茶人的生命觀相聯絡,探索在茶道中他們如何展現藝術、如何完善生命,將大多數人眼中的世俗飲饌之事提升到一種純粹而唯美的信仰——從一個美學的角度,向西方人、以及正積極“脫亞入歐”的日本人,呼喚傳統哲學與美學的精神迴歸。

  日本現代禪學研究者伊藤古鑑曾著《茶與禪》對茶道進行分析,他認為茶道作為一門藝術包含幾個層次:茶道技巧,茶事禮法,以及茶事中的“道”。茶道中的美學即隱藏在這三者之中,其精要便是“和靜清寂”。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點茶、如何調製、如何飲茶、如何挑選組合茶具、如何擺放花與掛軸等形式;茶禮,即主客之間相敬之禮,體現在主人如何打掃佈置、根據季節及茶會目的來準備、禮尚往來中;茶“道”,便是茶人如何最終通過多年茶道訓練,通達茶道藝術的奧義,以啟迪自身的長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