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鳴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導致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出現左耳鳴的情況,一般我們都不會在意,很快就過去了,其實這種情況要重視。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左耳鳴什麼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左耳鳴的原因

  一、噪聲:長期工作在噪音性很強的環境,比如拖拉機和汽車司機、交警、武裝警察、軍人、KTV的工作人員、麻將娛樂者、長期開會者、以及各類裝置的操作人員等等都是噪音的受害者。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手機控、音樂控、K歌控,耳朵長時間得不到休息或時時刻刻離不開耳機,由於長期的噪音刺激容易造成內耳神經損傷,從而引起耳鳴。

  二、對味精、鹽等物品過敏:這種情況也會發生耳鳴。另外,過量使用了對耳有藥物如慶大黴素、鏈卡那黴素等,也可出現耳鳴和聽力下降,且耳鳴比聽力下降出現得早。

  三、耳部疾病:如外耳疾病:外耳道炎、耵聹栓塞、外耳異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及內耳的美尼爾氏綜合症、聽神經瘤,都能引起耳鳴。

  四、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經紊亂、腦供血缺乏、中風前期、高血壓、營養不良,60歲以上人耳鳴發病率高達30%。主要原因是隨年齡的增長,聽覺神經系統的退行性變所致。

  五、其他: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情緒過於緊張、焦慮不安、精神緊張也可誘發耳鳴,且伴有健忘、多夢、心悸等症狀。

  導致耳鳴的不良習慣

  1、挖耳:俗話說:“耳不挖不聾”,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其可能造成耳道壁的損傷,嚴重的會傷及中耳和內耳,致使耳聾。

  2、異物塞入耳道:家長應教育兒童勿將諸如豆類、珠子和果核等塞入耳道TuLaoShi。遇到蚊蟲之類的小蟲飛入或爬入耳朵裡,不要用器械直接取出,而應用酒或油滴入耳內將小蟲迅速淹斃或殺死後再取出。

  3、捏緊雙鼻用力猛擤:不正確擤鼻有可能把鼻涕擤到中耳裡去。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分次運氣,壓力不宜過大,一側擤完了,再擤另一側。

  4、鼓膜發生外傷性穿孔後沖洗或用滴耳劑:正確的方法是外耳道口用消毒棉球堵塞,以防外來細菌侵入。

  5、嬰幼兒喝奶時:其頭位過低,或在其哭鬧時餵奶,分泌物和奶液容易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導致感染。

  6、常在噪聲環境中:經常生活在噪聲環境中,不帶防聲耳塞或耳罩,易患噪聲性聾。聽隨身聽***如MP3等***音量過大和持續時間過長,也會導致聽力下降。

  從這些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習慣我們都可以改掉,有些問題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進行預防,這樣我們的生活將不受耳鳴的威脅。

  緩解耳鳴最有效的方法

  1、減少脂肪的攝入

  大量攝入脂類食物,會使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大,引起動脈硬化。內耳對供血障礙最敏感,出現血液迴圈障礙時,會導致聽神經營養缺乏,從而產生耳聾。中年人每日脂肪總攝入量應控制在大約40克,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奶油、蛋黃、魚子醬、油炸食物等富含脂類的食物。

  2、減少情緒波動

  神經衰弱引起的耳鳴與社會環境、心理因素明顯有關。當人的情緒憂鬱、生氣、情緒失控和焦慮不安時,就會造成自律神經異常,全身緊繃,血管異常收縮,以致內耳缺血,引起內毛細胞萎縮、變性等病變,如能自我調適,以平常心面對一切,能達到身心平衡的境界,則症狀會自然消失。

  3、呼吸調節

  呼吸調節也很方便,每晚睡覺,取側臥***左右都成***雙手中指緊塞雙耳孔,放鬆身體,呼氣時***吸氣不管***將氣送至足心***注意力放在足心***,如果你有鼻塞,不出三分鐘即可通氣***鼻腔和耳腔相通的,故能治耳鳴***,每晚做十分鐘即可。

  4、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

  缺鐵易使紅細胞變硬,運輸氧的能力降低,耳部養分供給不足,可使聽覺細胞功能受損,導致聽力下降。補鐵,則能有效預防和延緩中老年人耳鳴、耳聾的發生。含鐵豐富的食物包括豬肝、牛肉、豬肉、雞肝、豬腎、雞血、大豆、蛋黃等。

  5、多食含鋅的食物

  導致中老年人耳鳴、耳聾的因素很多,缺鋅是一個重要原因。耳蝸內鋅的含量大大高於其他器官。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耳蝸內鋅的含量明顯降低,進而影響耳蝸的功能,導致聽力減退。含鋅的食物包括牡蠣、鯡魚、蝦皮、紫菜、魚粉、芝麻、花生、豬肝、豆類等。

  6、改變不良習慣

  咖啡因和酒精常使耳鳴症狀加重;吸菸可以使血氧下降,而內耳毛細胞又是一種對氧極其敏感的細胞,所以缺氧會對毛細胞造成損害。平時要注意少吃肥膩、甜食,以防積滯成痰,加重病情。腎虛耳鳴者,尤要減少溫燥食物的攝入量。

  7、常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

  活血化瘀的食物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有利於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迴圈。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紅葡萄酒、黃酒等。

  8、清潔護耳

  洗澡或游泳時,要注意防止汙水進入耳道,避免誘發耳道感染。如果有汙水進入耳道,要用消毒棉籤將水吸乾,必要時可用少許酒精消毒。儘量不要挖耳屎,因為耳屎對耳道有保護作用,並可以自行排出,如耳屎過多堵塞耳道時,要請耳科醫生檢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