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獲得成功的原因是

  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為什麼商鞅變法會成功,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鞏固本國政權,紛紛啟用人才,進行變法運動。魏國李悝變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極大的興趣。秦孝公認為只有通過變法運動,才能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於是在秦國廣納賢才,希望能尋覓一位變法人士。

  商鞅來到秦國後,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在秦孝公的推動下,商鞅開始了大規模的變法運動。由於統治階層的推行,使商鞅變法得以成功推行。秦孝公下令讓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運動,所以,對商鞅而言,改革的阻力大大減小了,有了秦孝公的支援與推動,商鞅變法得以在秦國順利實行。

  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潮流,這也是商鞅變法成功的第二個原因。戰國時代背景下,國家的強大不僅是國土面積寬廣,國家只有富強,軍事戰鬥力足夠強大,才不會被其它諸侯國所吞併。各諸侯國都想通過變法,使自己國家走上強大之路,商鞅在秦國變法,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得到了秦國人民的支援。

  商鞅自身堅持不懈的推動變法程序,讓變法得以深入人心。作為一名改革者,必須要有一顆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決心和信心。商鞅在變法中,損害了貴族階層的利益,他們對商鞅也進行了反抗和阻攔,但是貴族階層的做法並沒有讓商鞅終止變法,反而,商鞅又深入了變法程序,使商鞅變法深入人心。商鞅在秦國推行的兩次變法,讓秦國走上富強之路。

  秦孝公與商鞅

  商鞅通過商鞅變法一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人都知道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他在秦國主持的變法運動,具有進步而深遠的社會影響。總結商鞅成功的原因,與伯樂秦孝公是分不開的。

  商鞅是衛國人,因為受到魏國李悝變法的影響,來到了魏國。後來,商鞅的政治抱負沒有在魏國實現,恰逢當時,秦孝公在社會上謀求一位變法的有志人士,商鞅得知秦孝公這一賢明做法後,便從魏國來到了秦國。商鞅到了秦國後,見到了秦孝公,商鞅對政事和國家建設方面的見解,讓秦孝公意識到商鞅是位值得信賴的人才。秦孝公剛上位後,政權還不穩定,不敢輕易施行變法,兩年後,秦孝公還是不改當初的意見,啟用了商鞅,並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了大規模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之所以會成功,與秦孝公的賞識和信任是息息相關的。秦孝公一面欣賞商鞅的才能,一面很信任的啟用商鞅,加上,商鞅有了秦孝公的支援,變法才能順利的施行,秦孝公在商鞅變法中,為他掃清了很多障礙。

  商鞅變法分為兩個階段施行,變法結果得到了秦孝公認可。秦國在河西之戰中,獲得勝利,秦孝公將15邑給了商鞅,為他封地,並稱他為商君。

  秦孝公時期,商鞅迎來了人生和仕途的最頂峰,秦孝公毫無顧忌地啟用商鞅,讓商鞅的才華得以施展。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對於商鞅來說,秦孝公無疑是自己的伯樂。商鞅舌戰守舊群臣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鞏固本國政權,紛紛啟用人才,進行變法運動。魏國李悝變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極大的興趣。

  秦孝公認為只有通過變法運動,才能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於是在秦國廣納賢才,希望能尋覓一位變法人士。商鞅來到秦國後,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在秦孝公的推動下,商鞅開始了大規模的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並沒有很快的得到實施,秦孝公剛成為秦國的新一任國君,他怕變法會遭到守舊派的反對。果然不出意料,商鞅變法遭到了以甘龍和杜摯為首的保守黨派的反對,商鞅為堅持變法的好處和他們展開了一場論戰,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戰群儒。

  甘龍等人認為輕易變法會引起社會的動盪和不安,秦孝公本來才登上皇位,政權不夠穩固,如果此時讓商鞅主持變法,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動盪。針對這個問題,商鞅認為,國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時代發展做出不同的適合國家國情的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國家的發展。商鞅還列舉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滅亡、夏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國家制度跟不上社會進步,人民才拋棄了它。對於,秦國而言,變法是唯一的必經之路。

  甘龍等保守黨派還認為變法要順應時間,如果秦國一意孤行實行變法,物極必反。就倆人的意見,商鞅認為,秦國此時要想走上富強之路,必須要實行變法。縱觀李悝和吳起倆人的變法,都對秦國由借鑑意義。

  在商鞅的堅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變法的信心和決心,於是商鞅變法在秦國開始展開。

  商鞅的介紹

  個人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因其變法成功而收復河西之地被秦孝公封於秦國商郡,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生平事蹟

  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其推薦給魏惠王,惠王不能用。

  後商鞅至秦國見孝公申變法改良之義,孝公大為讚賞。但他的理論遭到了甘龍、杜摯等重臣的反對,他們製造輿論,以為“智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但秦孝公不為所動,仍以商鞅為左庶長,下令變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戰國策》對此事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在秦國震動頗大,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幾年後,秦國百姓家給人足,臣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故國勢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為大良造。兩年後,秦從雍***今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第二次下變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國富強。周天子和諸侯派人向秦祝賀。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商鞅用詐謀虜取昂而破其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被處車裂

  商鞅變法,主張建立縣制。其核心思想是:“一斷於法”,主要研究制度變革,提出秦國要實行“霸道”。其《商君書》是改革舊制,推行法治的思想理論源泉。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即五馬分屍***。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由此開始使秦國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

  然而,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舊貴族挑撥秦惠王以謀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聽到訊息,立即逃跑。他找到一家客店準備住宿,店主不知他是商鞅,對他說:“商鞅定下規矩,留住沒有憑證的人,我要受‘連坐’的處罰。”可憐的商鞅慘死在自己制定的規定下。這就是著名的典故:“作法自斃”。商鞅只得逃往魏國避難,但是因為他曾率領秦兵攻打過魏國,所以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帶領士兵北征鄭國。惠王派重兵進攻商地。商鞅率包括家丁等兵卒進行抵抗,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商鞅被殺於鄭澠池,其屍體被帶回國,處以車裂之刑。“用其法不用其人”!後人延說“商鞅變法,作法自斃”。

  作法自斃: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作自受。比喻自己想出的辦法,反而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