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秋節飲食文化吃什麼

  中秋節的飲食習俗,生活中很多的飲食習慣都關乎著自身的健康,在面對各種營養的時候,我們要如何選擇,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北京中秋飲食文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北京中秋飲食文化

  中秋食俗:主食吃團圓餅 月餅只是點心

  談到中秋節,必然要說到月餅。據介紹,中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地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有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

  老北京上供用的月餅,必須是“自來紅”,而不能是“自來白”。

  老北京過中秋吃的是“自來紅”及“自來白”兩款傳統月餅,團圓飯吃完以後賞月的時候,因為北京中秋節月亮升起來都比較晚,大概得等到九點多鐘月亮才會升起來,這時候人就在四合院擺上桌子,喝喝茶,然後吃口月餅。

  “自來紅”用來祭祀所以有嚴格規定,皮要用芝麻油做,裡面放有不同的果仁,還有北京的“青絲、紅絲”***楊梅和陳皮***,而且要有冰糖。“自來白”的材料就比較隨意,沒有特別規定,只是面是用豬油和的。

  中秋節還要用紅糖、芝麻醬製作一種稱為“團圓餅”的麵食,以象徵全家甜甜蜜蜜、團圓和美之意。製法是:將發好的白麵加鹼揉好後根據籠屜大小先擀成四片簿麵餅,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醬、糖桂花汁,並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乾等,一層層疊放在一起,再擀一較大的麵餅從上向下將其包嚴成大圓形餅,上屜蒸。

  “團圓餅”和月餅的區別在於,前者可以作為主食,而月餅只是茶點。

  其他地方的中秋飲食文化

  浙江

  鱸魚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蓴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蓴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蓴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陝西

  陝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裡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孃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中秋佳節,陝西人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它作為解暑良品,性寒涼,糖多,能清熱瀉火,具有寬中下氣、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圓之時,一邊乘涼賞月,一邊吃著解暑的西瓜,涼意宜人,更增一家團聚的天倫之樂。而且,吃月餅之餘吃上塊西瓜,清熱解膩。久而久之,吃西瓜成為了陝西人過中秋的習慣,所以當今陝西人中秋都會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蓮花狀,只是為了配合中秋的節日氣氛,增加喜慶吉祥。

  四川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吃麻餅、蜜餅等,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在川西地區,煙燻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後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淨後,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醃漬一夜後,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乾水分,置薰爐中,用稻草煙燻至呈茶色,出爐放入滷鍋中滷熟,食時改刀裝盤,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燻鴨即成。

  山西

  山西三晉的月牙月餅。山西月餅多以油和麵,餡子有紅棗、核桃、豆類、柿子、果脯、紅糖等種類。其中,繁峙縣有一種特殊的球形月餅,是當地農家的獨特創造。一般農家打月餅時,還專門為孩子們打製一些兔形小月餅,希望他們將來能夠“蟾宮折桂”,步入仕途。

  江蘇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桂花鴨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在江蘇東臺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寓意和睦團圓。

  廣東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製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芋頭、餈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臺灣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臺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中秋節的宗教習俗

  祭月:月光紙與兔兒爺。我們說過中秋節的起源,是來自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在民間,後來也漸漸有了這種風氣。在明清時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種叫“月光紙”的東西,上面繪有月光照耀菩薩,下面繪有月亮宮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裡搗藥。祭月後即將月光紙焚燒。

  清朝流傳一句話:“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勢如人狀。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成兒童中秋節的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批戰袍的、也有扮成商販,或是剃頭師父、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等各種造型。

  祭拜土地公:臺灣農民有在中秋節,祭拜土地公的習俗,感謝土地公保佑其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柺杖”。土地公柺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另外在臺灣南部,也有於中秋節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祭拜太陰星君、太陰娘娘: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的月亮之神,其地位有如西洋神話的黛安娜。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祭拜,唸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頌血盆經等等。


北京中秋飲食文化 的人

1.中秋節的由來習俗

2.北京人怎樣過中秋

3.大連餐飲加盟商有哪些

4.學生代表中秋國旗下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