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兩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千米。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到了推動作用。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通過中國提交的“大運河”申遺申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京杭大運河簡介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公元前486年開始建造。春秋末期,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充套件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稱隋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是中國重要的一條南北水上幹線。肩負著南北大量物資的運輸交換,也有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由於年久失修,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杭州***浙江省杭州市***,連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佈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京杭大運河經濟很發達。在兗州、濟寧、棗莊、滕州市、豐縣、沛縣、徐州、邳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連線上海、南京、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等工業城市。為了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沿線的魯、蘇、浙三省對大運河各段進行了整治、擴建和渠化,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運河沿線的主要港口有濟寧、徐州、邳州、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吳江和杭州等。濟寧段***山東濟寧—江蘇徐州藺家壩***,全長約130多千米,濟寧段主航道將由六級航道標準提高到三級標準,底寬由目前的16米拓寬到50米,水深達到3米。屆時,千噸級船舶可由長江直達濟寧,年通過能力將達到2500萬噸,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抵得上新建一條“京滬鐵路”。

  地位作用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大運河為中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資訊。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徵。

  開通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線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裡,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特別是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了兩百餘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儘管隋煬帝為亡國之君,但他的歷史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唐朝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二首·其一》中詠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可見大運河對日後中國南北經濟交通的巨大影響。

  大運河從此在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的繼續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申遺過程

  2011年4月,在揚州召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已經進入倒計時——大運河沿線的北京、河南等8個省35個城市的大運河遺產將整體申報世界遺產,並爭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6年,對京杭大運河來講是一個不尋常的一年。京杭大運河——中國廣闊彊域上唯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流,孕育了無數個如北京、揚州、蘇州、杭州等這些聚集了高度歷史文明的璀璨明珠——一位勞苦功高的母親;一位隨著歷史的變遷慢慢被他的兒女們所淡忘和遺忘的母親;而重現在中國和世界的面前,並受到人們極大的重視。他們,就是被世人稱為“運河三老”的古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先生,正是他們不懈地努力催生了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活動。2005年12月15日,三位老人聯合署名致信運河沿線城市市長《關於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引起了全國媒體及社會的轟動,也由此拉開了運河保護與申遺的序幕。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楓委員領銜58個委員聯合提案支援運河三老的申遺信。2006年5月,70餘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考察走完了運河全程,朱炳仁成為特邀貴賓參加了這次考察活動,併為這次活動設計製作了運河申遺紀念標,在啟動儀式上揭幕。2006年7月,作為一名杭州人、一個關切運河的老人、朱炳仁大師不遺餘力多次考察運河沿線的情況,並翻閱了史冊、檔案等文獻材料,提出了一系列獨特地保護運河的方案,其中“零保護”和“品質保護”這兩個方案受到了專家們的極大認同。2006年8月份,朱炳仁大師還與另外兩位老人古建專家羅哲文、古文物專家鄭孝燮共同建立了“京杭大運河“網站。作為一個國際頂極域名、運河唯一的一個專業性網站,他在記錄著運河的每個點滴,見證著運河申遺的每一步,提醒著我們這些運河兒女要多多對母親河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