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養生與修身方法

  中醫所謂“治心,正心”,即是為人除去心中的疑慮、妄念、憤恨、抑鬱等等,改善不良的行為,以求神經鬆馳,身心愉快,而達到防止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所以中醫的養生之道是合科學之理的。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學的介紹

  中醫養生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都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係。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生理與心理的協調一致。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是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養生保健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與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臥之間,事事處處有講究。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和,則可健康長壽。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又如,節制飲食、節慾保精、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注意調節。

  中醫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髮育。中醫保健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

  中醫養生修身的方法

  一、飲食與養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足見飲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從古至今,關於飲食的話題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樂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飲食入手的養生之道。飲食搭配和調養得當,可以充分地補充我們日常活動所需的營養,提高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使我們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所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飲食是人賴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調配飲食,才能固氣養精,供給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長期合理的飲食規劃,從長遠看來對身體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我們要做到飲食有節,營養均衡。飲食要“定時”,即三餐要有規律。規律的飲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給身體所需的養分。在學習和工作中忙碌的我們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過了早餐的時間,三餐的時間也比較隨性,無規律可言,長此以往會損害營養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對身體的損害是可觀的。

  飲食也要“定量”。看見喜愛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飽脹的程度,不喜歡就少食,這樣的偏食和過量飲食都是不對的。吃得太多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使脾胃超負荷地工作,使胃壁變薄,胃粘膜受到損傷。《內經·素問》中提到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正是這個道理。

  飲食也要“細嚼”,飲食不可過於追求速度,應當細嚼慢嚥,充分發揮唾液澱粉酶的消化作用,從而減輕脾胃的負擔,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習和工作再忙碌,我們也不應該犧牲飲食的時間來增加工作效率,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飲食也提倡“專致”。也就是說飲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許多人以為這麼做是節省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實不然。飲食的過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進吸收,腦部的血液供給就相應減少了。邊飲食邊工作,不僅此時的工作效率低,並且影響了腸胃的運作,可謂得不償失。只有做到這四要我們才能更好的保持身體健康。

  二、情志與養生

  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健康的標誌,而良好的心態則是開啟健康與長壽之門的“金鑰匙”。中醫特別重視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對人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所以主張通過不不同的方式,如“知足常樂”“清心寡慾”“安神定志”等來調節化解人們的悲觀消極的情緒,培養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如果我們整日憂慮、煩惱、驚慌、焦慮,冷淡,怎麼能使身材健康呢?

  三、日常習慣與養生

  養成良好的習慣。少抽菸,少喝酒,少熬夜,早起早睡,多運動,如果我們把這些都做到了,那麼身體健康也就不是問題了。現在的人每天玩電腦玩手機,坐下了就懶得動,出門就坐車,運動越來越少了,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了。什麼眼睛近視,肥胖症,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突出,心臟病等一系列的病都來了,而且有趨向年輕化的跡象。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的意義在於運動。為了身體健康,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習慣,平時多多運動,比如跑跑步,打打太極,打打球等最健康有利的運動。

  此外,加強預防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因素。古書有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古人說的這話說的一點兒也沒錯,已病再去醫治就如口渴時再去掘井,要跟人動手時再去打造兵刃,那確是來不及了。做什麼事都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這樣我們才不至於等到病來時手忙腳亂,病急亂投醫。 金錢誠可貴,權利更誘人,若為健康故,二者皆可拋。

  養生保健實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人生自妊娠與母體之中,直至耄耋之年,每個年齡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養生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把養生保健活動看做是人生活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四時交替與養生

  四時與養生是根據季節來劃分,一年四季中養生要點要根據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身體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謂的“因時養生”。因時養生,就是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保證健康長壽的方法。這種“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是中國養生學的一大特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古人總結出的四季養生方法是科學的闡釋。

  首先,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際正是由寒轉暖、大地回溫、陽氣聚斂之時,故調陽是順應氣節的養生之道。在飲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且足以影響脾胃的適化功能,正如《攝生訊息論》所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反過來說,春季養生應多食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以扶陽氣。

  其次,夏季氣候炎熱,陽盛於外。根據五行學說而言,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助心氣而制肺氣是順應夏季特質特徵的體現。從飲食上來說,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飲食也不可貪圖一時之快而過寒。西瓜、綠豆湯等都是解外熱的佳品,但不宜冰鎮以免寒氣損傷脾胃。

  再次,秋季氣候轉冷,陽氣收斂陰氣滋長,人體陰陽的代謝也開始向陰氣的逐漸強盛過渡。因此,秋季的飲食起居應當以“收陽”為主。《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這就告訴我們,秋季要儘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點酸味果蔬,以達到收斂補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適當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陰潤燥,維護身體的健康。

  接著,冬季氣候嚴寒,草木凋零、萬物潛藏,陰氣極盛。人體的代謝也趨於緩慢。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著眼於一個“藏”字。冬季的養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冬季宜食穀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同時,冬季也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以達到保陰潛陽的良好功效。

  四季養生之道不可逆,我們應當遵循和順應自然的規律,合理地調配飲食以達到四季不同的養生目標。人的身體既可強壯也可脆弱,關鍵就在於我們花費多少精力去調理和保護。其實要想達到養生的目的需要注重許多細節,這也許是與我們的喜好和習慣相悖的,但卻是保護身體的唯一途徑。例如夏季少食冰飲以免過寒傷脾胃,這樣看似簡單的細節在炎熱的當下我們卻往往很難控制,但要意識到這是有損健康的舉動,都應該為了長遠的身體健康儘量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