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心的勵志故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任芳芳

  她承擔起照顧奶奶的重任

  任芳芳家住北川安昌鎮北山村,一直與奶奶、父親共同生活。和別的小朋友一樣,任芳芳也曾快樂活潑、無憂無慮,有爺爺疼、奶奶愛,和爸爸媽媽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然而這一切卻好景不長。

  2008年“5·12”大地震摧毀了任芳芳家的房子,為了重新蓋房,家裡貸了款,生活陷入困境。媽媽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選擇了與爸爸離婚;2009年爺爺診斷為淋巴癌,不久離開人世;爸爸又因車禍留下後遺症,奶奶因白內障行動不便,家裡的變化如天塌地陷,生活也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為了生計,爸爸帶病外出打工掙錢,照顧奶奶的重任落在了年幼的任芳芳身上。

  面對生活的種種逆境和磨難,任芳芳沒有悲觀失望,而是微笑面對,小小年紀的她成了家裡小巨人,操持家務、照顧患病的奶奶。每天中午放學回家,任芳芳便忙著為奶奶準備飯菜;晚上服侍奶奶上床睡覺後,她才開始做作業。冬天,刺骨的寒風中,即使手凍得僵硬,任芳芳也堅持為奶奶洗衣服;夏天,她用扇子為奶奶驅走炎熱。就這樣,一天、兩天、一月、兩月、一年、兩年……迄今為止任芳芳已經整整堅持了六年,她用愛詮釋“孝老愛親”的意義,用微薄之力帶給奶奶無限快樂。

  看著年邁奶奶微笑的目光,爸爸過年回家讚許的神色,任芳芳感到特別幸福,笑聲再次從這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家庭中飄蕩出來。“任芳芳是個懂事、孝順的好女孩,她用幼小的雙手撐起了一個家。”村裡老人一提起任芳芳都豎起大拇指。

  “最美孝心少年”

  用行動踐行“孝老愛親”

  任芳芳家住在北山上,從家到鎮上的幸福小學要走三小時的路。為了節省兩元錢的車費,那條泥濘的山路上無論是寒冬還是盛夏,都留下了芳芳的艱難足跡。面對困境今年13歲的她,清瘦的小臉看起來還是那樣有神。

  在老師眼裡,任芳芳是一個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樂於助人、勤奮好學的好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不懂的問題,任芳芳總是虛心向同學請教,再弄不明白,就向老師請教。“芳芳是好樣的!她就像山中的小鳳凰,永不言棄,勇於拼搏,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教過她的老師如是評價。

  生活中,當同學遇到困難時,任芳芳總是伸出援手,進行幫助。雖然任芳芳的成績並不是名列前茅,但她那種積極上進的精神、助人為樂的品質影響了班裡的許多同學,同學在作文裡稱讚任芳芳:“你用弱小的力量,奮力展翅,創造出屬於你的人生奇蹟。”

  對此次獲得全國“最美孝心少年”殊榮,任芳芳說,“孝老愛親”是我們每個公民的義務,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我會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後當老師,繼續用行動踐行“孝老愛親”的含義,將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說起未來,任芳芳眼裡充滿期望。

  2:田應志

  到興義市第五中學讀書的這一個多月,是田應志離開哥哥最長的時間。國慶節放假回到家,田應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哥哥的衣服洗了沒有,作業做了嗎?

  照顧比他年長三歲、有手腳殘疾且患有癲癇病的哥哥田應權,已經成為這個17歲少年的習慣。

  興仁縣屯腳鎮坡腳村的田興錄家,育有兩兒一女。大兒子田應權在3歲時不幸患小兒麻痺症,致手腳扭曲變形而落下終身殘疾,走起路來是一步三搖,隨時都有跌倒的可能,就連吃飯都非常吃力,基本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命運弄人,之後不久,他又患上了癲癇病,隨時都可能發病抽搐。

  父母因為擔心田應權會在上下學途中發生意外,就沒有讓他去上學。在每天上學哥哥目送自己出門時的眼神裡,二兒子田應志看出了哥哥的心思,於是,他苦苦哀求父母,並承諾自己一定能夠照顧好哥哥上學路上的安危。終於有一天,父母答應了他的請求,哥倆別提有多高興了。

  從此,無論是在上學、放學路上,還是在家、在學校,都能看到一個邁著畸形雙腿蹣跚行路的少年和一個隨他左右的人,那便是田應志哥倆。

  “以前是哥哥拉著我,現在他生病了,我就扶著他。”

  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哥哥,當時已經上二年級的田應志要求降級和哥哥同上一年級,父母、學校被他的愛心深深打動,同意了他的請求。

  因為給哥哥治病,家裡背上了沉重債務,焦頭爛額的父母想外出打工掙錢還債,但又不放心家裡的老小。田應志明白父母的心思後,便主動同父母商量,讓他們放心去打工掙錢,自己能照顧好家裡。

  2009年春節後,田應志父母外出務工。家裡家外就由田應志和年邁的奶奶進行打理。下地幹農活、幫助奶奶料理家務,照看年幼的妹妹,幫殘疾患病哥哥穿衣服、洗臉、洗腳……成為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做這些都沒什麼,最擔心的就是哥哥的癲癇病發作。”田應志回想哥哥發病的情景,心疼萬分。“特別是天氣變化的時候,有時一天要發兩三次,哥哥突然就昏倒了,口吐白沫,全身抽搐顫抖。”

  一開始,田應志特別擔心害怕,不知道怎麼辦,後來通過看電視和聽別人指導,他知道在哥哥昏倒的時候去抱住他,別讓他摔倒,把他抱到床上為他擦去白沫,幾分鐘後,哥哥抽搐停止了,頭還是痛的,田應志就給哥哥泡一杯熱的白糖水喝。

  弟弟就這樣一邊照顧哥哥的生活,一邊幫助哥哥學習,寒來暑往,年復一年。2013年9月,兩人都以較好成績升入了屯腳中學。

  開學的第一件事,田應志就找到學校的老師,要求兩兄弟同讀一個班、同住一個寢室,學校領導為之感動,同意了他的要求,並特意給哥倆安排了一間在一樓的學生宿舍。

  每晚,把哥哥安排睡下了,田應志就跑到教室看書學習,直到查夜老師把他“攆出”教室,刻苦努力的他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突然,哥哥確瞞著田應志向學校提出了自己要退學的請求。他說:“這些年來,他拖累弟弟的太多,現在九年級了,學習壓力會越來越大,怕自己影響了弟弟的學習和前程,自己退學了,弟弟就會有更多的學習時間”。

  當田應志聽到這一訊息後,心裡別提有多難受,他立即找到學校領導,說什麼也不讓哥哥退學。在學校的辦公室裡,兄弟倆泣不成聲的感人場面讓學校領導、老師為之落淚。最後,在學校老師的耐心勸導下,哥哥放棄了退學的念頭,於是,他攙扶著一步三搖的哥哥慢慢回到教室,繼續兄弟倆的求學夢。

  今年9月,田應志考上興義五中,哥哥留校復讀一年。

  “今年爸爸回來了,妹妹和哥哥上同個學校,可以照顧哥哥,我也就放心來這裡讀書了。”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淳樸少年田應志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事蹟,感動了很多人。 2015年,田應志榮獲興仁縣“十佳美德少年”、黔西南州美德少年、貴州省美德少年,2016年5月,田應志榮登貴州好人榜“孝老愛親”好人,2016年9月,田應志入選全國“最美孝心少年”,並受邀到中央電視臺參加全國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

  田應志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當一名醫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哥哥的病治好,同時能為更多疾病患者減輕痛苦。為了這個理想,他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毫不鬆懈地拼搏著。

  3:李佳

  她最盼望母親手術早日成功

  10月5日下午,眉山市東坡區廣濟鄉老屋院壩內,李佳正在做作業。眼看國慶大假就要放完了,這個孝心女孩的假期作業還沒有做完。

  “2號那天,媽媽突然不舒服,我和爸爸一起把她送到城區醫院去了。”李佳介紹,母親因為貧血,出現頭暈無力等症狀,送到醫院輸血後,有了一定的好轉。“我媽是Rh陰性血,血源很不好找。”

  李佳說,自己已經在醫院裡陪著媽媽待了三天了。三天裡,在醫院吃住,偶爾才能抽出時間做作業。“但是不方便,太吵了,而且人在醫院沒心思。就把作業留到現在了。”

  李佳介紹,今年4月,華西都市報報道了她增肥救母的故事後,全國很多好心人都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由於母親身體一直不好,在諮詢醫生後,醫生建議暫時保守治療,視身體情況再決定是否手術。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佳還一直保持著120斤左右的體重。“沒有想過要減肥,但是如果需要減,我也會努力減的。”

  “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早點做手術,手術成功,讓媽媽早日擺脫病魔困擾。”李佳說,“也祝願大家國慶快樂,謝謝大家關心我和媽媽,我們一定努力,不辜負大家。”

  她被評為

  “全國最美孝心少年”

  2009年,李佳的母親李萍,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2015年,隨著病情加重,醫生建議儘快做骨髓移植,並提示供受兩者之間,體重最好接近。兩母女配型半相合,母女體重相差20多斤,為了和媽媽體重相近,李佳開始吃以前從來不吃的肥肉,並且定下了“長到120斤”的增重目標。經過半年多的努力,14歲的小姑娘“吃胖”了二十斤,趕上了母親半年前的體重。

  李佳的故事,感動了全國很多人,大量捐款彙集到這個貧困的家庭。華西都市報記者瞭解到,9月27日,中央電視臺2016“眾裡尋你——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錄製完成。李佳當選“最美孝心少年”,全國有10名少年獲此殊榮。

  據介紹,2016年“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動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邀請多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文化學者、道德楷模和公益人士組成推選委員會全程關注並展開推選。一共從800多位少年兒童事蹟中,推選出300多位“最美孝心少年”候選人,最終推選出10位“最美孝心少年”。

  “包括李佳在內,這些娃娃在困難面前,體現了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於承擔的責任感!”“我想像他們一樣,才能更好地承擔起民族的崛起和復興!”……“孝心少年”推選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演員呂中,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等評委,紛紛為李佳等獲獎少年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