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論文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貨幣異化”理論。正是在貨幣異化分析中,馬克思發現貨幣成為人與人關係的統治。這一分析主要是基於社會現象的描述,還沒有在政治經濟學中批判加以嚴格的論證。馬克思在《1884年手稿》中就提出“資本,即其他勞動產品的私人所有權,資本是在控制勞動產品的權利”。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
 

  一、從階級分析到生產關係批判

  市民社會這個概念可以分解為“市民”與“社會”。關於“社會”這個問題,馬克思從“關係”的角度來理解,政治經濟學語境中,人們的社會關係是以“生產關係”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來看的話市民社會這個概念在特定的語境中又可以轉換成“生產關係”概念,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理解從階級分析深入到生產關係的解剖。

  對社會的理解方式有兩種:共同體與社會。由於現代社會是在傳統共同體解體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現代社會學對於“社會”這個概念總是糾纏於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唯實論。

  馬克思從“關係”入手,很好的解決了這個糾結,也就是傳統的社會關係是共同體的有機聯絡,現代社會關係是通過市場交換關係連結起來的機械關係。這裡從生產出發來理解“社會關係”――“生產關係”相對深刻的多。

  在生產關係這個概念上,馬克思對“社會”做了自己的理解。馬克思說:“生產關係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的社會關係,構成所謂的社會,並且構成為一個處於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特徵的社會。 這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於市民社會論斷的深化,馬克思提出歷史唯物主義論:“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所制約、同時也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 這兩段話存在著邏輯深化關係。

  在馬克思政治理論中,階級是一個具有政治與經濟雙重屬性的範疇。然而,對於階級的理解,傳統的理論停留在政治問題上對待。如果說是政治問題,那麼進行革命就可以了,就像資產階級革命一樣。從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革命不僅完成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社會革命與人類的解放。

  因此,對市民社會矛盾的把握就不能只停留在階級矛盾這個層面上,而是應該深入到現代社會內在矛盾的層面上。馬克思的生產關係理論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我們對現代市民社會矛盾的認知,也是由階級衝突向生產關係矛盾進一步深化。

  從現象的層面來看,一個商品生產出來併成功的銷售以後,它所換得的貨幣總量就可以用來支付工人工資、土地的地租以及資本家的利潤。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工人不是地主或資本主義,可以拿東西交換。無論是地主拿的地還是資本家的資本對他們來說都是“身外之物”,地主和資本家不會因為拿出這些去交換而被賣掉。工人則不一樣,因為作為無產階級的工人一無所有,自能拿自己的勞動力去交換,這樣以來就把自己賣身給了資本家。所以馬克思為了揭示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祕密,首先就要揭開古典經濟學對工資本質的意識形態掩蓋。就這樣,馬克思說明了階級關係的本質。也就是說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關係,只有在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係的分析域中才能呈現。
 

  二、市民社會的“資本生產關係”

  把“市民社會”理解為“生產關係”是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重大突破,但是若到此為止,那還不能揭示市民社會的運動規律。由於市民社會的階級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衝突,在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中轉換成了資本與勞動的“生產關係”。因此要揭示市民社會的運動規律,就需要對“資本與勞動”的生產關係進行把握。換句話說,如果不能理解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問題的生產關係特質,就無法揭示出市民社會生產關係的祕密。

  古典經濟學的資本一詞具有了兩種含義:一是早先的會計學、記賬用的資金、存物的含義;二是在經濟學上,指生產要素,它除了資金以外還包括土地、機器、廠房等。然而僅僅限於資金和資產的理解還與我們所需要說的馬克思資本主義概念沒有關係。古典經濟學的資本理論雖然避免了把資本和貨幣混為一談,但是又把資本和生產資料混在一起,又把資產當作資本。而馬克思的資本概念除了這個含義以外,更重要的是指一種生產“關係”和“運動”過程。

  馬克思的資本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貨幣異化”理論。正是在貨幣異化分析中,馬克思發現貨幣成為人與人關係的統治。這一分析主要是基於社會現象的描述,還沒有在政治經濟學中批判加以嚴格的論證。馬克思在《1884年手稿》中就提出“資本,即其他勞動產品的私人所有權,資本是在控制勞動產品的權利”。

  分析現代社會的貨幣異化問題時馬克思沒有走向更深刻的資本批判。在1847年的《僱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提出“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係。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難道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下生產和積累起來的嗎?” 馬克思認識到,物質資料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下成為資本。19世紀50年代是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深化了對資本本質的認識。

  馬克思不再是一般性地指出資本的社會、歷史性質,而是通過對資本原始積累和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分析,通過資本的生產和經濟過程來說明資本的本質。在《1857--1858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從分析商品和貨幣入手過渡到資本,馬克思指出,並非每一筆貨幣都是資本,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條件下,貨幣才變為資本;貨幣轉化為資本即物質轉化為關係是有一個特定的過程,是跟資產階級生產聯絡在一起的。

  馬克思說:“當規定資本概念時,會遇到談論貨幣所沒有的困難,資本,實質上就是資本家;但是,資本同時又是一種與資本家有區別的、資本家存在的要素,或者說生產本身就是資本”; 在這裡馬克思已經指出資本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資本家存在的前提。

  馬克思明確界定了資本就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從馬克思的“資本”概念從本質上,它是指一種社會關係即現代資產階級社會所特有的關係。從馬克思的“資本”概念往前一步,我們就可以觸控到資本主義概念之本質。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揭示資本並不僅是一種財產,更是一種關係,所以馬克思主義的資本理論正是在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的,這樣市民社會中的階級關係***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就進一步發展成為生產關係領域中資本與勞動的矛盾。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視域來考察現代市民社會的運動規律,將對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結構性矛盾分析轉化為對資本與勞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矛盾的分析。如果說《共產黨宣言》中的市民社會理論是以“階級觀點”為統領,那麼《資本論》中的市民社會理論則是以“資本理論”為統領。
 

  三、“從階級關係”到“資本生產關係”

  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到:“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裡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而到1888年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出版時,恩格斯把“是財富在私人手裡的積累”去掉了,改成了“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

  這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後來對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條件下有不同的理解,認為資產階級統治的根源是“財富掌握在私人手中”,並通過經濟學的研究後發現,這只是表面現象,資產階級統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資本的規則。馬克思發現,“在資產階級社會裡,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 ,人的存在意義因此而淪喪,資本卻獲得存在的意義。

  從哲學的層面來看,這才是真正的異化。因為在貨幣異化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看見一個異化並統治我們的物件,而資本的統治卻是一種抽象力量的統治,我們是看不到統治者在哪裡的。

  普魯東沒有理解這一點,所以他認為只要取消貨幣就可以消除現代社會的異化,馬克思的高明就在與發現統治現代人的並不是一個有形的物件,它不能通過一種簡單取消的方式達到,甚至也不能簡單通過對某一個統治階級的消滅來達到,而是要通過對根本社會制度的改造來實現。

  早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馬克思希望通過階級鬥爭和革命消滅資產階級來達到解放社會的目的,而這個時候馬克思意識到更為根本的是要變革資本的生產關係,所以馬克思對《共產黨宣言》進行了修改。所以說,市民社會中存在的很多矛盾,從生產關係以及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來看,這些矛盾實際上是由更深層次的生產方式矛盾――資本主義――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