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企業多樣化的研究與啟示

[摘 要] 本文主要通過利用演化的方法來研究企業的產生及演化過程中出現的不同形式,以及比較資本主義企業與資本主義的企業,以求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形式多樣化存在的合理性。最終證明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實行的漸進式企業改革的政策是非常合理的,我們應當允許多樣化的企業形式的存在,無論是公有還是私有的,這不是由社會性質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 
  [關鍵詞] 資本主義 企業 產權 多樣化 
  一、導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對資本主義企業和資本主義的企業做一下清晰區分,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多樣化的企業存在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簡單地說,資本主義企業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型別,是隨著資本主義這樣一個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而產生的,是一個具有歷史特定性的企業型別,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會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而消失的。而資本主義的企業指的是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企業型別,但其內部的生產關係卻不一定是資本主義的,也就是說不是所有這些企業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 
  二、資本主義企業 
  對於資本主義企業的定義,我們在這裡可以採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下的定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說,資本主義企業是這樣一種制度:工人在佔用他的勞動的資本家的控制下工作,產品歸資本家國有而不是歸工人所有,進而,這樣的資本主義企業為追求利潤而生產產品並銷售。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截至到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業主制,合夥制和股份制三種類型。下面我們依次給大家分析一下這三種類型企業。 

  資本主義企業的最早形態是業主制企業,也就是說企業內只有唯一的所有者,這個唯一的所有者既是企業的所有者,也是企業的經營者,他是最早的資本家。業主制企業是“指在經營單位內,剩餘索取者和最終決策者同為一個人的企業體制”。在封建社會末期,部分農奴獲得了人身解放,再加上一些破產的手工業者,他們都沒有足夠的生產資料來進行維持生存的生產活動。而另外的一些具有大量生產資料和財富的人,已經不滿足於自己進行生產勞動,於是便僱傭那些無產者,讓他們使用自己的生產資料來為自己生產指定的產品,而生產的這些產品則是用來出售以獲得更多的財富收入。作為回報,這些無產者將會得到一定的工資報酬從而實現自己的生活需要。這些無產者便是最初的工人,而那些資本所有者便是最初的資本家。這種企業形態便是馬克思所指的最初形態的資本主義企業。由於在這種企業中不存在共同所有權問題,所有者-管理者承擔了他指定決策的所有財富結果;而且也不存在由所有權和控制權相分離所帶來的代理人問題。 
  這是這種經濟組織形式的主要優勢。但該形式也有一些不利之處,如業主所有制企業會遇到投資視野問題和投資分散化問題。 
  合夥制企業的性質和業主制企業非常相似,只不過企業所有者變成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資本出資人。這些出資人共同成為企業的所有者,共同承擔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決策。通過彙集幾個人的資源,合夥者減輕了業主所有制企業所面臨的資金約束,而且合夥者還可以獲得某些生產規模上的優勢。一旦各所有者能向企業投入較小份額的資產,合夥制就為人們提供了機會,以降低承擔風險的成本。但是合夥制沒有擺脫共同所有權的問題,通常,合夥者既是企業剩餘索取者也是主要的決策者,但隨著合夥者人數的增加,容易滋生搭便車問題,以上兩種職能合併後產生動力的優勢慢慢減少。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擴大,要求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而所需的資本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固定資本方面。前兩種企業形式已適應不了更高的大規模批量生產的需要,再加上此時金融工具的日趨發展和完善,企業實現大規模原始投資的融資變得越來越容易,於是就產生了股份制企業。股份制企業與前兩種企業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就所有者來說,股份制企業的所有者規模遠遠大於前兩種形式的企業,那麼就很明顯,股份制企業內的資本規模也必然相當大。就所有者與管理者的關係來說,前兩種企業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股份制企業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已經分開,所有者幾乎不參加企業的管理,而管理者不對企業擁有所有權,所有權和控制權有了一定的分離。二者的分離導致問題的產生。當企業為獲得規模經濟而變得非常龐大時,即便合作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效用函式且不存在欺詐行為,協作的成本也會上升。而且,外部所有者與內部職業經理之間的利益衝突構成了新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也許代表了這種企業型別的主要不足之處。然而,股份制企業的產生並不表示個人業主制和合夥制企業就消失了,在服務部門中,個人業主制和合夥制仍是廣泛使用的組織企業活動的方法,而他們對組織良好的資本市場的依賴也大大少於股份制企業的情況,所以它們是共存的。 
  三、資本主義的企業。 
  根據演化經濟學的觀點,產業之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且每種產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構成也是大不一樣的,所以每種產業對於企業的規模和組織結構水平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如鐵路行業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要求它的企業必須具有很大的規模,且組織結構比較複雜。而棉花紡織業的企業則根據其技術的發展可以從最初的家庭式作坊演變到小企業再到大企業。所以,每一種社會形態中的企業形式都是多樣化的,並不存在單一形式的“代表性企業”。本節將著重討論資本主義企業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資本主義的企業,如家庭式企業和合作社企業。

家庭結構最早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在部落制度中,家庭結構是首要的、突顯的維持性制度,家庭在部落制社會中是突顯的,因為大多數生產都是在擴充套件的家庭單位中進行的。而到了奴隸社會,奴隸制莊園變成社會上佔據主導性的生產單位,但是家庭結構作為次一級的生產單位儲存了下來,而且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還將繼續存在與社會主義社會和將來。但家庭結構作為一個歷史性結構,它不是人來產生以來就有的,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它也會在歷史的將來在人類社會中消失。家庭式企業就是這樣一種組織,家庭成員們在家長的指揮下共同勞動生產某種產品,並出售此種產品以換取貨幣或其他物品,在交易時,這種產品的交易主體是這個家庭而不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此時的家庭相對於一個“法人”,且家庭財產歸全體成員共有。像這樣的家庭是傳統家庭,它可以被稱作企業,如典型的農民家庭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 
  資本主義的企業中一種重要的企業形式是合作社企業,這種企業是公有制性質的。合作社企業的企業所有權歸企業全體勞動者所有,企業職工都以其勞動者身份平等地擁有企業所有權,它是一種勞動主權型企業。合作社企業的員工就是企業的所有者,在合作社企業內,工人可以相互聯合,並且形成一種合作關係,他們可以共同擁有企業和企業的生產資料。合作社作為一種公有制企業,起資金主要靠內部員工自己分擔的,部分通過融資籌得,但當今的合作社企業的資金無論如何都不能與股份制企業相比,所以其規模是有限的。雖然它是一種公有制企業,但是其內部的勞動平等關係隨著組織內人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當人數較少時,企業內的協調成本較低,無論是勞動分工還是收入分配,甚至是在決策上都能達到相當高程度的平等;當人數較多時,企業內的集體協調和決策成本就變得相當高,所以為將決策成本降低到經濟上可行的水平,不得不求助於公產代理人來承擔企業內部財產管理與勞動管理的大部分職能。“由於公產代理制的存在,這種公有產權的的內排他性必然轉化為公產代理人與全體公產成員之間的雙向監督關係,轉化為二者權、責、利的矛盾與衝突。”隨著合作社企業內員工人數的進一步擴大,這種矛盾就越嚴重,企業內公有產權的內排他性就越強,而與此同時,企業內的勞動平等關係卻越來越弱化。所以,就算是在公有制企業內,平等關係也是不同的,相對的。一個完全實現了勞動者分工平等、分配平等與決策平等的理想的公有制經濟只存在於理論家的頭腦中。 
  除了上述的兩種企業型別外,資本主義社會中還有一些其他的企業型別,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總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企業型別是多種多樣的,無論是私有制的,還是公有制的,抑或混合所有制的。總之,如果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會存在純粹私有制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型別,那也只能是理論上的,絕對不符合現實。 
  四、結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每一種社會形態中企業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都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能充分體現該社會經濟形態內最基本的生產關係的企業型別,但也有某些處於次要地位的企業形式。從中國的企業改革的歷史程序可以看出,我們對於企業形式多樣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產生了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從以前否認和貶低私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合理性到承認它的合法地位並鼓勵其發展,充分說明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步入合理化的軌道中來。所以,我們應該在保持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承認並鼓勵企業形式多樣化的存在和發展,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各種有利資源,為我國儘快實現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趕超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傑弗裡·霍奇遜:演化與制度[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0)。 
  2. 傑弗裡· 霍奇遜: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 
  3. 思拉恩·艾格特森:經濟行為與制度[M]. 商務印書館,2004(10)。 
  4. 榮兆梓:論公有產權的內在矛盾[J]. 經濟研究,1996(9):16-23. 
  5. 榮兆梓:企業性質研究的兩個層面[J]. 經濟研究,1995(5):21-28. 
  6. 榮兆梓: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公有產權與私有產權[J]. 經濟學家,2000(5):33-37. 
  7. 榮兆梓:職工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9(1):67 - 70. 
  8.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