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資本主義文明論文

  資本主義文明傳承和發展著人類歷史進步的同時,也蘊孕和延續著資本主義矛盾和弊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借鑑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反對資本主義化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借鑑利用資本主義 反對資本主義化

  論文摘要:中國社會主義建設50多年的歷史表明,黨的態度是在吸收借鑑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堅決反對資本主義化,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50多年的探索歷程,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理論界和社會輿論中出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特色社會主義已與資本主義趨同”等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資本主義?我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這對於澄清認識上的誤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縱深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借鑑資本主義並不代表成為資本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也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我們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又有自己的發展特點。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有人還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資本主義。原因在於“無論是按照西方的標準,還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傳統的社會主義標準,社會主義是不允許發展私人經濟、不搞市場經濟的。”川毛澤東“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思想未真正實施。毛澤東放棄了利用資本主義,中國也少了一個變為資本主義的危險因素。但是,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在中國的固有保持,使得社會主義失去了應有的活力。

  社會主義並非要在自我的封閉中走向貧窮與落後。列寧講過:“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可見,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應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鄧小平在1992年6月以極大的理論勇氣講到:“如果說把經濟建設列為黨的基本路線和中心工作就是走資派,那我就是最大的走資派,而且是走定了的;如果學習和借鑑工業國家的先進管理、先進經驗、先進技術,擴大和搞活市場經濟是搞資本主義,那我就是最大的搞資派。其實,我這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是學資本主義來搞好自己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是抽象的;落後的、貧困的社會制度是不能長期生存下去的,是要垮臺的。鄧小平嚴厲斥責了那些認為中國利用資本主義就會成為資本主義的觀點。

  事實上,社會主義中有資本主義因素,資本主義社會中有社會主義因素。而20世紀產生的社會主義,大都是在資本主義極不發達的國家裡產生的,因此其發展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結果遭受極大困難。資本主義社會中有社會主義因素不等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中有資本主義因素不等於是資本主義。但是可以明確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人某些資本主義的因素並不會改變中國基本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任何社會形態都不是純而又純的,它在主要方面屬於某種社會制度,而在次要方面又帶有其他社會制度的痕跡或特徵,甚至這些痕跡或特徵會否定它在主要方面所屬的社會制度性質。

  二、借鑑利用資本主義但不能資本主義化

  鄧小平認為,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本身沒有階級性,可以大膽地拿來為我所用。但是,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創造的思想文化要採取分析的態度,既要抵制腐朽的一面,也要吸收有益的一面。他明確告誡全黨:“要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它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絕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絕不學習和引進各種醜惡頹廢的東西。2007年胡錦濤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明確表示中國要借鑑西方的政治文明,但絕不會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

  首先,歷史已經證明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之路。近代歷史上,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曾努力進行過資本主義制度的追求和實驗,但都以失敗告終。歷史證明,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根本走不通。中國知識分子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經過30年的理想追求,30年的艱辛探索,最終有了30年的成功實踐90年的歷史充分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在舊中國搞資本主義行不通,在當代中國搞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倒退。 第二,資本主義道路並不是經濟文化落後國家擺脫貧窮落後的理想道路。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典型特徵就是私有化。“在私有化的狂熱浪潮中,世界很多國家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生計。”蘇聯倒向資本主義的後果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短短十幾年時間,俄羅斯經濟大幅跌落,普通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與此相反的是,極少數俄羅斯金融寡頭控制了俄羅斯國家經濟命脈。當今世界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但真正稱得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也就二三十個,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並不繁榮,生活水平並不高,民主法制並不完善,如印度、阿根廷及許多亞、非、拉國家,幾十年來一直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長期發展不起來。即使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目前也遇到了挑戰性難題。自2008年在全球蔓延開來的金融危機及由此導致的經濟危機,說明了崇尚完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第三,西方民主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民主模式,也不是世界所有國家建設政治文明的唯一通道。民主標準不能單一化,並非只有符合西方民主觀的形式、道路、模式才是民主;也不是實行兩黨制、多黨制或者實行普選、直選才是民主。對於兩黨制和多黨制民主形式的實質,鄧小平曾一針見血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有什麼好處?那種多黨制是資產階級互相傾軋所決定的,它們誰也不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競爭性選舉也不是民主發展的唯一模式,並不意味著一選就靈,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決定了它並非在所有國家、所有發展階段都是醫治社會百病的良方。近年來,奈及利亞市政選舉中的暴力衝突,泰國紅衫軍、黃衫軍的街頭政治等民主亂象,顯示了在“在兩黨制和多黨制條件下的選舉,為達到某政黨利益,惡質爭鬥不可避免,階層、種群衝突不可避免,在發展落後的國家造成不可避免。”因而,對西方民主不可迷信。

  西方民主不過是西方國家立足本國國情對民主形式的一種探索,但絕對不是世界唯一的民主。在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中借鑑、吸收西主民主思想中關於權力制衡與權力監督的理念.絕不等於將西方民主的形式照搬到中國的民主實踐之中。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把吸收借鑑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與反對全盤西化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

  三、借鑑資本主義文明,抵制資本主義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借鑑利用資本主義,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社會主義要吸收資本主義的積極文明成果:一要吸收資本主義國家所擁有的先進的科學技術;二要借鑑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時間中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積累下來的經營方法和管理經驗;三要吸收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執行機制;四要借鑑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事業如文化、教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長處、優點;五要借鑑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管理的有益做法,如法治、政企分開等。

  其次,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抵制資本主義化傾向,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一是不能搞私有化,要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能搞兩極分化,堅持處理好社會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關係,以共同富裕為分配目標;三是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打破民主迷思,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式民主之路;四是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

  建國60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加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堅持不懈地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對資本主義一味抵制不是明智之舉,反之,不加批判地利用則有害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我們一方面仍要積極學習借鑑資本主義有益的東西,同時又要樹立民族的自信,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範文二:談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論文關鍵詞]對立統一 辯證否定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論文摘要]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從目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存現狀看,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從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看,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辯證否定過程。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作為當今社會主要存在著的兩種社會形態,存在著兩大方面的關係。從縱向發展看,存在著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的關係,表現為辯證否定的關係;從橫向發展看,兩者表現為對立統一的關係。因此,正確認識與把握兩者的關係,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統一性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問的統一關係,是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對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的性質。具體表現為相互依存關係、借鑑合作關係、相互轉化關係。社會主義的出現,使人類社會出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與鬥爭。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形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一對矛盾統一體,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將長期並存共處。二者之間既有合作競爭又有對立鬥爭。它們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一種對立統一關係,在當代社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有著統一性的一面,這種統一性表現為歷史繼承關係、互補合作關係。首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一種歷史繼承關係。人類社會歷史是各種社會形態辨證發展演進的過程,後一種社會形態對前一種社會形態都是既否定有繼承的關係,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種社會形態的更替更是如此。資本主義在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社會主義不能脫離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自己。其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一種互補合作的關係。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己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1]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在和平中謀發展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增強,各國間的經濟和科技交流與聯絡更為密切,國際分工和專業化協作迅速發展,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必須加強合作,共同發展。鄧小平指出:西方國家“資本要找出路,貿易要找出路,市場要找出路”,[2]而社會主義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同時,社會主義要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就必須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裝置,雙方有很強的依賴性、互補性。

  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鬥爭性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兩種社會經濟形態,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研究既要看到兩者的共性,更要重視使兩者相區別的特殊性,不能偏廢。要警惕只看到共性而忽視特殊性的“趨同論”。要正確把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性和特殊性,不能把性質不同的兩種社會制度混為一談。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雙方既統一又鬥爭,形成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一對矛盾,它們既統一又鬥爭,構成了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當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除了具有統一的一面,還具有對立的一面,二者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種社會制度。首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對抗的。當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上都是對抗的,二者在本質上是根本對立的兩種社會制度,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對抗關係。只要這兩種制度同時存在,二者之間的對抗就不會停止。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又推行‘和平演變’戰略,企圖通過內部瓦解的辦法消滅社會主義。其次,社會主義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馬克思曾早就指出過,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不可避免的。取代那些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和必然產物。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本身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這樣,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生產關係、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而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經過最大限度的調整再也不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時,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至二戰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國有經濟、合作經濟的發展,股份制的空前普及等。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表明資本主義還有自我調節、改良的能力,資本主義不會很快滅亡。但這不過是在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準備越來越充分的客觀物質條件。

  總之,當代資本主義雖然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但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和根本制度沒有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性質及其固有的基本矛盾沒有變,因而也就不能最終改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當代資本主義對早期資本主義的“揚棄”呈現了歷史的巨輪向著杜會主義方向執行的軌跡。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歷史上,對兩制相處問題的認識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歷史表明,兩制相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動力;是多種形式交織的共處。因此,我們應確立和平競爭的新理念;加強共處中的合作關係;在共處中堅持必要的鬥爭。最終在共處中加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並利用資本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