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導讀:資產階級通過手中掌握的權力,制訂出若干有利於振興實業的法令,一定程度上為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提供了保護。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一個極其艱難的發展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他毗鄰鴉片戰爭的烽火與甲午戰爭的硝煙,在中華民族中興辦起民族產業,雖然由於經濟的短缺問題與社會大的背景與形式問題的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但仍然對中國近代化企業的發展積累了經驗,這一創舉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另外,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還為中國的近代化程序鋪設著道路。新中國成立後通過三大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一部分。

  

  發展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帝國主義競相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同時,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刺激下,許多人紛紛呼籲“設廠自救”“實業救國”。

  19世紀末,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企業,如狀元出身的張謇在南通創辦了大生紗廠;江蘇無錫的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創辦保興麵粉廠;河北唐山周學熙創辦啟新洋灰公司;山西保晉的劉懋賞、馮濟川創辦礦務公司等。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得到壯大,推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先後興起。

  發展二、忽如一夜春風來

  辛亥革命後,資產階級社會地位提高,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南京臨時政府實行獎勵發展工商實業的政策。甚至袁世凱竊取政權以後,為了籠絡資產階級,也吸收了其代表人物如周學熙、張謇等擔任工商總長、財政總長的職務,資產階級通過手中掌握的權力,制訂出若干有利於振興實業的法令,一定程度上為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提供了保護。同時社會輿論的認同和感召,辛亥革命前後,“抵制洋貨”“發展實業”“實業救國”,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要求,也成為中國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口號。恰好一戰的爆發從外部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時機。

  發展與隱患並存。從1912~1919年的8年間,新建廠礦企業470多家,新增資本多達13000萬元,速度和規模都是空前的,超過過去半個世紀的成就。1912~1919年,紡織業和麵粉業發展最快。這促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和中共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但是民族工業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隱患:如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偏於東南沿海;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自然經濟仍佔絕對優勢。

  發展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採取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穩定財政、增加收入和鞏固統治。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國民政府於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法幣政策的實施,對防止白銀外流、穩定金融市場、促進物價回升、刺激生產復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國民政府為鞏固統治,提出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商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發展與危機並存。1931~1936年,中國工業年增長率保持在9.3%的水平,10年間興建了8000公里鐵路,超過以前幾十年的兩倍,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比20年代翻了一番。但是,幣制改革後,官僚資本加強了對民族工業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