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圖片的拍攝技巧

  新聞攝影是新聞媒體日常工作中的必備環節。新聞攝影集新聞性、思想性、真實性、時效性和形象性於一身,能將新聞主題的情感濃縮於畫面中,“一圖勝千言”,給人以簡潔震撼的效果。新聞攝影要求在圖片內容和形式上實現真善美的統一,要運用藝術的手法把握典型瞬間,讓圖片“說話”,這樣才會有較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會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切實把握好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新聞的抓拍

  新聞攝影是新聞事件中適合用攝影表現的手法記錄和傳播的可視形象,它不同於照相館裡的人像攝影,“以靜對靜”,“一切聽從指揮”,而是“以動對動”,順其自然,把握瞬間是照片成敗的關鍵。要想獲得一幅好的新聞照片,就必須要特別注意:

  1.抓情。任何一幅紀實類作品或藝術作品都是以“情”感人,”新聞照片中的人物情感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是作品最感人的因素。情感表露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映。

  2.抓動作。沒有動作的題材照出來經常是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拍攝物件動得越厲害,照片就越生動、越真實。在人物拍攝決關健是個“活”字,必須調動一切藝術手段把人物拍活,刻畫人物的性格,表現人物氣質,目的是把人物拍活。

  3.抓神態。有的拍攝物件沒有動作,那麼可以關注他的神態和表情。神態往往是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有些神態往往無法用語言表達。

  4.抓細節。為使作品更加真實可信,就必須得抓細節,細節可以增加照片的可感性和趣味性,沒有細節往往導致照片平淡乏味。

  5.抓特寫。一個人物、一個地點,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抓特寫能使照片的表現力增強。由於繁雜而又快節奏的生活,人們很難停下腳步仔細觀察一件事物。所以把取景的範圍推向極端,近到無法再近、少到無法再少、畫面精練到極致,就會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二、拍攝角度對主體的影響

  拍攝點,是由拍攝距離、拍攝角度和拍攝高度三個座標構成的。

  在新聞圖片的拍攝中,拍攝角度直接影響著主體,即新聞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突出。無論在任何環境條件下,攝影者必須始終注意新聞事件主體的變化,在其頻繁的變化中掌握運用拍攝角度,抓住拍攝時機,充分利用有效果的畫面構圖和現場有限的光源準確曝光,為一幅完美的新聞圖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拍攝高度對主體的影響

  在新聞攝影中,新聞事件主體與環境、條件的變化,往往因拍攝高度的不同,影響形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這首《題西林壁》道出了觀察景物時選擇視點的重要性。從攝影學說,視點即照相機的拍攝位置。攝影者所拍的物件,絕大多數是立體的,它們呈現出許多的“面”,有正面、側面、背面、頂面和底面,這些面,各自展示出自己的特徵。在拍攝構圖之前,需選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對被攝體進行觀察、研究、比較,從中找出一個最佳視點。同一被攝體,由於拍攝方位不同,畫面會展現多種多樣的構圖效果。

  四、抓拍中構圖是先決條件

  抓拍是新聞攝影中最基本的手法,又是一幅圖片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假如有些攝影者,在新聞事件中從頭到尾不注意主體變化,見什麼拍什麼,主體成了陪體,甚至把要反映的主體排斥到了畫面之外,或者說不應該突出的反而突出了,其結果就是失敗。

  五、現場光線是突出主體的必要條件

  通常情況下,一些會議和大型活動都是在弱光氛圍下進行的,這就給攝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遵循現場的光線進行工作***新聞現場一般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調高相機的感光度,以增加快門速度,保證拍攝質量。利用現場光線拍攝時我們儘量選用大口徑鏡頭,如70--200mm等鏡頭,這類鏡頭光圈較大,配合感光度可以確保一定的快門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