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學業水平考試是高中學生在高中階段重要的考試之一。地理有哪些必背的知識點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學考地理必背的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一***

  1.目前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 總星系

  2. 天體系統層次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恆星系***—地月系

  3. 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太陽; 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月球。

  4. 太陽的外部結構 :***由裡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陽活動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陽風***日冕***

  6. 太陽活動的標誌 :黑子和耀斑。活動週期: 11 年

  7. 太陽活動的影響 :干擾無線電、磁暴、極光

  8.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太陽***質量大***

  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遠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離適中;地球大小質量適中。

  11. 朔望月週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滿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轉方向和週期 自西向東, 23 小時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轉角速度 除極點外, 15 ° / 小時 每差1°時間相差4分鐘; 地球自轉線速度 除極點外,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14. 地球物體 水平運動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地轉偏向力。

  15. 地球公轉週期 365 日 5 時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轉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轉平面 ——黃道平面。

  17. 黃赤交角 目前 23 ° 26 ′,與迴歸線緯度相同。地軸與赤道夾角 90 °,地軸與黃道的夾角為 66 ° 34 ′,與極圈的緯度相同。

  18.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形成了太陽直射點在緯度上的週年變化,並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也作相應的變化。 太陽直射處:正午太陽高度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自北迴歸線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自南迴歸線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太陽直射處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

  19. 北迴歸線以北的緯度帶:一年正午太陽高度在 6.22 達到最大, 12.22 達到最小;南迴歸線以南的緯度帶:一年正午太陽高度在 12.22 達到最大, 6.22 達到最小。 南 . 北迴歸線之間的緯度帶: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陽高度可達到兩次最大值*** 90 °***,迴歸線上只有 1 次直射,迴歸線外無直射。

  20. 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晝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愈高,晝愈長夜愈短,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南半球各緯線圈晝短夜長,緯度愈高,晝愈短夜愈長,南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極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帶的劃分 :迴歸線之間為熱帶;迴歸線到極圈為南、北溫帶;極圈以內是南、北寒帶。

  22. 地球的六大圈層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軟流層,可能是地球內部岩漿活動與地震的主要發源地。

  24. 岩石圈 = 地殼 + 上地幔軟流層以上部分。

  25. 岩漿岩 :侵入岩— *** 花崗岩 *** :晶粒較粗;噴出巖—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氣孔

  26. 沉積岩 : 層理構造 ,並有 動植物化石 ,主要有: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

  27. 變質岩 : 片理構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類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構造地震與火山地震兩種。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級 可分為微震和破壞性地震。

  29. 地震時先是上下顛簸,然後是左右搖晃 ,因為地震時先的縱波到達震中,然後是橫波傳來。

  30. 震級和烈度的關係 :震級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中處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帶 是 環太平洋構造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 ,環太平洋帶大約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國正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的交接處,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32. 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殼的誕生處。海溝是大洋地殼的消亡處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塊 ,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北美洲***、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南極洲板塊。

  34. 地震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 30 多倍,兩級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並放射長波輻射 的是——水汽與二氧化碳,對地面有一定的保溫作用。

  ***二***

  37. 大氣的垂直分層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五層。

  38. 對流層主要特徵 有:水汽、塵埃雜質含量多;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氣溫降低 0.6 ℃ 。大氣 對流 運動顯著;天氣和氣候變化最為顯著。

  39. 平流層主要特徵 : 氣溫隨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氣以 水平運動 為主;有臭氧層,是最佳航空層。

  40. 中間層 :幾乎沒有臭氧, 氣溫又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 熱層 :即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電訊通訊工程建設有重大意義。

  41. 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 ——太陽輻射

  42. 風——水平氣壓差異,從高氣壓區吹向低氣壓區 。

  43. 盛行東北風的風帶 ——東北信風帶和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盛行東南風的風帶 ——東南信風帶和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44. 赤道低氣壓帶 —— 多雨 地帶; 極地高氣壓帶 —— 少雨 地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 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 ,氣候暖熱乾旱,為 少雨 地帶; 大陸東岸 因受夏季風、熱帶風暴、颱風等影響, 降水比較豐富 。 副極地低氣壓帶 —— 多雨 地帶。

  45. 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季節變化的南北移動而移動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風 成因分析: ? 海陸熱力差異 *** 亞洲東部季風 *** ?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 *** 南亞和我國西南 *** 受季風影響,一年有乾溼,雨熱同期,易冬旱夏澇

  47. 冬夏間亞洲和北太平洋地區氣壓分佈 : 冬季:亞洲大陸——亞洲高壓***蒙古高壓***;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亞洲大陸——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48. 東亞季風 ——夏季東南風;冬季偏北風。 南亞季風 ——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

  49. 高氣壓——反氣旋——下沉氣流——北順南逆——幹晴天氣***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壓***

  50. 低氣壓——氣旋——上升氣流——北逆南順——陰雨天氣***颱風***

  51. 梅雨——準靜止鋒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體——海洋水; 淡水的主體——冰川***南極洲***

  53. 水迴圈的動力 ——太陽輻射

  54. 水迴圈的型別:海陸間迴圈、海上內迴圈、陸上內迴圈。 最重要的水迴圈 ——海陸間迴圈***大迴圈***。

  55. 人類可以影響的水迴圈的環節 —— 區域性地區的地表徑流 施加一定的影響, 如:改變區域性地區的水的時間分佈 ---- 修建水庫;改變區域性地區的水的空間分佈,跨流域調水 --- 南水北調、引灤入津 、引黃濟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類 : * 按水溫劃分:暖流:水溫高,一般為 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水溫低,一般為 高緯度流向低緯度 。 * 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補償流***祕魯寒流***。

  57. 洋流分佈的規律 :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熱帶海區為中心 的大洋環流, 北順南逆 。大洋環流東部***大陸西岸***為寒流,西部***大陸東岸***為暖流。

  58 .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 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

  59. 四大漁場分佈 :三個在暖寒流交匯處;祕魯漁場——祕魯附近海區的湧升流

  60. 河水的來源稱為河水補給。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數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補給 , 雨水補給與降水量季節變化一致 。

  62. 我國東北山區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補給為主, 積雪融水 為輔。 積雪融水補給徑流量季節變化與氣溫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與氣溫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 。

  64. 氣候資源的種類:光照、熱量、水分、風能

  65. 光照資源取決於太陽輻射總量的多少;日照時間的長短 。

  66. 熱量資源的衡量標準:氣溫、積溫、無霜期 。熱量是決定農作物分佈和複種指數的重要因素。

  67. 狹義的水資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69. 衡量水資源的數量指標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70. 水資源的特點: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與害的兩重性

  71. 我國水資源數量特點—— 總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間分佈特點——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時間分配特點—— 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72. 世界水資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氣候反常。人為原因——用水量的劇增;水質汙染。

  73. 調節水資源時間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調節地區間水資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資源總量充沛,但水體汙染嚴重,屬於 水質型缺水城市 ;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汙染;科學用水,節約用水。

  75. 我國土地資源特點: 絕對數量大,人均數量少 。地區分佈很不平衡。

  76. 森林資源的環保作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淨化大氣。 美化環境***城市廣種大樹的原因*** ,容納動物。

  77. 能源資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已佔世界能源總消費的 70%

  79. 西氣東輸工程是將 新疆 塔里木和長慶氣田的天然氣通過管道輸往 上海 的輸氣工程。

  80. 產業部門的分類: 第一產業 ——農業;第二產業—— 工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 產業部門結構即三大產業的比重。

  81.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

  82. 農業生產的特點:①季節性和週期性***不誤農時、因時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熱條件影響農作物的複種指數

  84. 墾殖指數與地形相關,墾殖指數高——地形平坦;墾殖指數低——地形崎嶇。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經濟地理位置

  86. 農業主要的兩大部門—— 種植業和畜牧業 。

  87. 畜牧業產值居首位的國家——美國;人均牛羊頭數最多的國家——紐西蘭

  88. 世界農業生產地域型別: 水田農業、傳統旱作農業、粗放畜牧業、地中海型農業、發達的商品化農牧業、熱帶種植園農業

  89. 水田農業和傳統旱作農業我國界線——秦嶺 - 淮河;粗放畜牧業——年降水量少於 250mm 地區,我國四大牧區;熱帶種植園農業——我國海南、廣東雷州半島、雲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佈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地域型別—— 熱帶種植園農業

  ***三***

  91. 為國際市場提供糧食的農業生產地域型別—— 發達的商品化農牧業

  92. 水田農業——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區——東亞、南亞、東南亞——雨熱同期。

  93. 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工業。工業區位條件:能源和礦產資源;環境條件;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科學技術;集聚;土地價格。

  94. 接近原料產地 ——甘蔗、甜菜製糖,水產品和水果等食品罐頭。

  95. 接近能源供應地 ——鍊鋁

  96. 接近消費市場 ——棉紗織布、石油加工等工業;瓶裝飲料等食品工業、傢俱製造、印刷工業

  97. 有大氣汙染的工廠***如化工廠、鋼鐵廠、火電廠***——應佈局在盛行風***主導風***的下風向 ;季風盛行地區,應佈局在 與季風風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汙染的工廠***如化肥廠、造紙廠、化工廠、印染廠***——應佈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潔淨水源的工廠***如自來水廠等***——應佈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裝配廠***如電視機裝配廠***——應佈局在 勞動力充足的地方

  101. 鋼鐵工業佈局有 “煤鐵複合體型”和“臨海型”

  102. “煤鐵複合體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國的五大湖沿岸、德國的魯爾區、烏克蘭的克里沃伊羅格—頓巴斯,我國的鞍山—本溪。

  103. “臨海型”是遠離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費市場,如 上海寶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業區按形成條件劃分 ①採礦型——魯爾,加利福尼亞,遼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濱,滬寧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業地域體系和型別最大單位—— 工業地帶

  106. 世界最大最發達的工業地帶—— 北美工業地帶

  107. 工業化最早、經濟第二位的工業地帶—— 西歐工業地帶

  108. 資源型的重工業地帶—— 東歐工業地帶

  109. 對外依賴率最高的加工貿易型的臨海工業地帶——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110:商業區位條件:交通、人口、集聚、地價。

  111: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112. 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 自然增長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發達國家的人口問題—— 人口的嚴重老齡化、人口增長極其緩慢,甚至持續衰減 。老齡化問題還帶來勞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以及贍養眾多孤寡病殘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114. 發達國家的人口措施: 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

  115. 老齡化: 65 歲以上的人口比重 7% 為 老齡化, 10% 為 嚴重老齡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國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國家——孟加拉國

  117.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快、人口年齡構成中少年兒童比重大。

  118.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措施:實行或贊同 計劃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過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國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人口問題: * 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 * 人口年齡構成輕 。 * 人口的經濟結構長期沒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過多和增長過快,加重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人口政策: 堅決貫徹計劃生育 的基本國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努力提高人口質量,逐步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20. 人口遷移主要形式:勞務遷移;難民遷移;智力遷移。

  121. 衡量人口分佈的指標——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響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水平 ;地區開放程度;人均消費水平。

  122. 四大人口稠密區: 亞洲東部;南亞、歐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東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區—— 南亞

  124. 人口稀疏區:①寒帶***西伯利亞***②熱帶雨林***亞馬孫、剛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瑪干***和乾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國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線——黑河 - 騰衝線

  126:城市基本特徵: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產業活動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發達。

  127. 城市分類:按城市規模:各國的標準不同我國的標準—非農業人口 100 萬以上的為特大型城市; 50~100 萬的為大城市; 20~50 萬的為中等城市; 20 萬以下為小城市

  128:城市規模:世界城市***紐約、東京、倫敦***、區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國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武漢、重慶、天津、瀋陽、大連***、省會城市和省區主要城市、省內區域中心城市、縣級中心城市、縣以下中心鎮。

  129. 城市職能:我國的標準—綜合性和專業性。 ①綜合性:全國或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專業性:工礦城市、農林城市、交通樞紐、旅遊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職能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內部的職能分割槽—— 商業區、工業區、居住區

  131. 城市化 :是指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大批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標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質 —— 居民由從事第一產業轉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向城市集中 ,是整個社會生活發生根本變革的過程。

  134. 城市化中的問題——環境問題、交通問題、居住問題、社會問題。

  135.郊區化: 是中心城區人口向城市郊區遷移的過程。

  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邊中小城市或鄉村地區遷移的過程。

  137:影響文化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人口、民族遷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時間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歐文化圈;東歐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東南亞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國地域文化:東北黑土文化;華北平原文化;黃土高原文化;內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綠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雲貴高原文化;江南水鄉文化;華南媽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 RS——遙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統***至少 3 顆衛星定位***;GIS ——地理資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