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有所啟發的名人勵志故事

  我們經常找一些名人勵志故事來看的話,總會有所啟發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好萊塢的3分鐘

  鏡頭裡,那些蜚聲國際的好萊塢巨星們都顯示出不同於以往的樣子,一張張面孔,或淡然、或安靜、或活潑、或賣萌大笑。

  喬治·克魯尼頭頂海盜帽,抱著胳膊,肆意大笑;凱特·溫絲萊特素顏淡妝,黑色的V領外套上沒有任何裝飾,平靜自然;布拉德·皮特穿著T恤仔褲,大大咧咧地蹲在牆邊;奧蘭多·布魯姆脫掉西褲,露出一條印著英國國旗的拳擊短褲;一貫深沉、嚴肅的摩根·弗里曼則擠眉弄眼做著各種俏皮鬼臉……

  安迪·格慈的鏡頭下,所有的明星無一例外,素顏、沒有造型,鉛華褪盡,隨性自然,好萊塢有成百上千的專業攝影師,無人可以讓這些明星如此低調服從攝影師的安排,安迪·格慈又是如何完成這些作品的呢?一切,只因為3分鐘。

  格慈大學畢業後,為一些頂級的時尚攝影師做助理,學習他們拍攝名人的技巧,儘管很欣賞他們的照片,但是有一點他卻始終不太喜歡,每次拍照,因為明星檔期緊活動多,需要提前很久預約,好不容易預約到場,片場裡有上百個人忙忙碌碌,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拍得完,而且,無數雙眼睛盯著拍攝物件,怎麼也會不自然,格慈決定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他找到一本明星經紀人聯絡簿,在上面挑選了300名當時英國最有名的演員,給他們寄去信件,提出拍攝請求和主題,接下來便是漫長的等待,6個月後,他仍然沒有收到一封回覆,沒有明星願意讓一個毫無名氣的攝影師拍攝自己。

  格慈沒有氣餒,繼續尋找機會,他到各個電影拍攝現場當群眾演員,尋找和明星認識的機會,3個月後,終於接觸到著名演員喬斯·阿克蘭,在對方片場小憩的時候,他走上前去,冒昧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看著這個喋喋不休,但格外認真的年輕人,喬斯·阿克蘭同意了他的請求,但只給10分鐘時間,之後,將要繼續工作。聽到對方答應了自己的請求,格慈興奮得手都在發抖,機會來得如此突然,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動之餘,又為如何拍攝發起了愁,或許就是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他沒法不慎重把握。

  瞬間沒有好方法,格慈只能與喬斯·阿克蘭聊起電影的話題,談主角的服裝,劇本的構思,說著說著,格慈就放鬆了,把對方當做一個普通朋友親近,聊天氣,聊炸魚,炸土豆片,越說越發投機……再看看手錶,只有3分鐘了。格慈不想浪費這大好的機會,他邊說話邊悄悄拿起了相機,趁喬斯·阿克蘭說得正起勁的剎那,手指按下了快門。

  3天后,幾幅黑白的大頭照,放到了喬斯·阿克蘭的面前,如同60年代的黑白膠片照,有著厚重細膩的質感,表情有認真,有輕鬆,像老照片,像肖像油畫,真實展現出個人化、情緒化、生動有趣的一面,照片讓喬斯·阿克蘭非常滿意,並介紹了女星格列塔·斯卡奇前來拍照。

  接著,斯卡奇幫他聯絡了伊安·麥克萊恩,後者又把他介紹給哈莉·貝瑞,再接著他手裡已經有一長串的明星推薦信了,布拉德·皮特、塞繆爾·傑克遜、伊萬·麥格雷戈、裘德·洛……

  幾年時間內,從英國到好萊塢,他拍攝了大約300位明星,至於拍攝的地點,有時是在明星下榻的酒店,有時就是在他們家中的某一個角落,只佔用對方10分鐘,前7分鐘所做的事情,就是站在鏡頭的另一邊,和明星們拉拉家常,一起吃吃喝喝。然後,在明星們最放鬆、最自然的狀態下,趁著對方不注意的後3分鐘,格茲就用手指不停按下快門。

  繁華褪盡,最後明星就剩下自己,乾乾淨淨的黑與白,一刻即是永恆,各種表情和造型,都是拍攝物件的即興創作,反映的是他們在拍攝時最真實的狀態和情緒,這些好萊塢的國王和王后們,永遠也不知道拍攝的那一刻什麼時候到來,在他的鏡頭下露出最本真的面目,明瞭的構圖、簡潔的背景、精準的表情捕捉,令格慈聲名鵲起。

  幾年後,安迪·格慈把這些明星黑白素顏照集結成圖冊《度》,首印便賺得350萬英鎊,捐給了糖尿病研究機構,影星們呈現出的隨性自然的狀態,讓人耳目一新,影集的出版,打破了人們對“巨星風采”的刻板印象,也為格茲贏得了巨大的榮譽——攝影界最高榮譽之一“福克斯·塔爾博特攝影獎”,該獎項不定期頒發,只獎給為攝影行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專業人士。2012年,他出任英國專業攝影協會主席,隨後,他被授予英國女王頒發的員佐勳章,獎勵他為攝影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總統的寬容

  世界上任何一位名人都是從凡人群體中孕育而生的,當他們歷經了無數奮鬥和拼搏的風雨,跨上了人生瑰麗燦爛的巔峰之後,不僅是一次人生的轉折,更是一次人性的歷練。當手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榮譽之後,一個普通的凡人將會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而不偏離?誰能依舊堅守心靈的最後一份寬容?

  卡爾夫·柯立芝是美國第30任總統。就任總統後,他依然住在一家飯店的套間裡。1923年夏天的一天夜裡,他在睡夢中突然被一陣細微的響動驚醒。他起身走出臥室,發現一個人影正從他的大衣上解自己的錶鏈。他輕聲說:“請你不要動它。”

  黑影轉過身來,見只有他一人,便大著膽子問為什麼。柯立芝說:“因為那是我最心愛的東西。”

  小偷藉著室內微弱的燈光發現上面赫然刻著“卡爾夫·柯立芝”的名字,他愕然地說:“您就是總統?”此時,他嚇得幾乎要癱倒在地,手裡的錢包也滑落在地上。

  柯立芝讓這個年輕人坐在椅子上,然後問他為什麼出來偷東西?年輕人說自己是個大學生,與同學外出旅遊期間,錢花光了,連路費和住宿費都沒有了,害怕同學譏笑,便跑出來偷錢。柯立芝聽罷,撿起地上的錢包,從裡面掏出30美元說:“這些錢足夠你這兩天的開銷,但你要記住,這錢是我借給你的,而不是你偷的。”

  年輕人接過錢,茫然不知所措地問:“總統先生,我該如何從這裡走出去呢?”

  柯立芝說:“按原道走吧,每個樓梯口都有我的警衛。”柯立芝站在窗前,靜靜地看著他從視線中消失。

  後來,柯立芝把這件事告訴了夫人和另外兩位朋友,但都要求他們保守祕密,並拒絕透露對方的姓名。25年後總統逝世了,夫人遵從他的意願,此事依然沒有公開,多年後,他的夫人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此事依然沒有對外公佈。

  但是,夫人生前透露的最後一個細節是,那個青年很快如數退還了那30美元“借款”,併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律師。

  :一株茁壯成長的野草

  沒有上幼兒園、上學後不擇校、不補課、不上興趣班、有些課還不上,一個不按照如今的教育“常規”出牌的男孩兒,2011年卻以全額獎學金走進了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

  這個男孩兒叫張維加,***12月出生在浙江諸暨一個普通人家,母親是中學語文老師,父親是一位電腦工程師。

  張維加5歲時,隨父親搬到杭州,在三墩落戶。父親將他送到單位的幼兒園。幼兒園就在父親的辦公室樓下。可只上了幾天,小維加就說沒意思,不想去。父親也不勉強他,讓他呆在自己的辦公室裡,自己在工作之餘教他,自己準備教材,出題目,做算術,100以內加減,小學一二年級的題目他也做了不少。另外就是看小人書,幾天就能看一本。到了小學,一二年級課程他早會了。

  張維加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看書。小學二年級時,張維加就把父親的《傳統相聲集》翻得紙都快掉下來。整個小學階段,父母從不催他做作業,父親還喜愛給他講歷史故事。父親沒空的時候,維加就自己找書讀,有時興趣來了,他還喜歡動筆寫寫,在家裡的白牆上塗鴉,父母也任由他寫,不打不罵。到了小學高年級,張維加讀書的興趣更濃了,中國通史、古典名著全都自己看。小維加看書的速度飛快,母親要看一個星期的書,他只要一天就能看完,而且記性特別好。當他一口氣吞下《上下五千年》後,還能述說其中的場景細節。初中時,他去圖書館借書,別人是一本或幾本的借,而他一借就是一大袋,有幾十斤重。因為還得及時,又愛惜書本,圖書管理員對他這個愛看書的孩子格外喜歡格外關照,總是滿足他的要求。

  到了高中,張維加依舊喜歡讀書,常常泡在圖書館裡。有好幾次,到了晚上就寢時間,滿學校找不到他人,後來才知道,他先蹲在圖書館看書,圖書館要關門,他就拿著書蹲到還沒關門熄燈的計算機房裡學習去了。為了盡興讀自己喜愛的書,維加曾找到高中校長,說他有些課程早就自學看完了,能不能不上那些課?校長在與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商量之後,同意讓張維加免試部分課程。此外,張維加沒有參加過任何學科的奧林匹克競賽,學校也沒有動員過他參加。

  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張維加在高二時寫出了論文《寒武碰撞性大陸起源與生命進化的研究》,這是一篇跨越了生物、化學、物理等專業範圍的論文,當時在浙江沒有教授能在第一時間讀懂這篇論文。論文推薦上去,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前三名的好成績,並獲“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張維加也因此獲得了保送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資格,又贏得了大半年自主學習的時間。

  張維加也玩電腦。也許是與父親的工作有關,張維加還在讀小學的時候,家裡就買了電腦,但他只是把電腦作為學習的工具。他不愛玩電腦遊戲,高三時雖然玩過一段遊戲,可很快就停手了,說那純粹是跟著程式設計玩,沒意思,轉而還是幹起自己的老本行,有時間還背起了牛津大詞典。

  進入北京大學後,張維加的知識面與專業深度讓人驚訝,贏得了不少教授的青睞。又因為他學術上的謙虛、勤奮,結識了許多圈內的牛人。82歲高齡的北大物理系教授、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趙凱華,與他成了“忘年交”。被譽為“嫦娥之父”之一的77歲的歐陽自遠教授,也是張維加的好朋友。有這樣的“朋友”,張維加如虎添翼,本科四年,他發表第一作者論文27篇,其中SCI與EI***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世界三大著名科技文獻檢索系統,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論文7篇。

  大學畢業後,經北京大學教授的竭力推薦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稽核與兩次共兩小時的面試,牛津大學以全額獎學金向張維加伸出橄欖枝。張維加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順利飛到牛津大學,攻讀他喜愛的天體物理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又發表了3篇SCI期刊論文。2012年,他被享譽世界的成立於1820年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吸收為會士,成為迄今為止這個學會最年輕的會士。

  聊起今天的成就,張維加很是感慨,他說應該感謝也很慶幸在國內的學習生活,是家庭、學校給他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從小學到初中,他都是在家門口的普通公辦學校就近讀書的,分別是三墩小學、三墩中學;高中時的杭州市第二中學及大學時的北京大學,都給了他自由發展的空間。說到這些國內的學校和老師、教授,張維加頗有些激動,他說自己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於野外,自然茁壯成長,如果置於盆內,或許就衰敗了。

  張維加是一株野草,一株沒有受限於或方或圓的盆景的野草,一株吸天地之精華靈動伸展的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