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遊記的未解之謎

  寺廟中主事者是住持還是方丈?有哪些?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相信大家對於《西遊記》這部小說都不陌生,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佛教兩大宗教之間的明爭暗鬥,其中介紹了很多的佛教知識,但是也有一些介紹的並不明朗,我專門挑了幾個非常典型的,經過彙總整理如下:

  1、究竟何為“八戒”?

  小說中的二師兄,慾望氾濫,憨態可掬,總讓人捧腹大笑,是這部小說中的開心果,那麼他的法號“八戒”又是什麼含義呢?當初作者在給他取名的時候,之所以選用了這一詞彙,那麼這個“八戒”難道就是用來約束和尚的戒律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八戒”並非是用來規範和尚的,而是針對那些俗家弟子所提出來的。一般寺廟中的僧侶往往需要遵守很多規矩,對於俗家弟子來說,能夠做到這八戒其實就已經非常難得了。

  2、在唐朝的第一宗教是佛教還是道教?

  很多人在看到電視劇中,唐僧被太宗認作御弟,就理所應當的認為佛教就是唐朝的第一宗教。但事實上從政府支援的力度來看,道教所佔據的成分要更大,甚至在唐初的時候,道教還要排在儒學之後。眾所周知,老子乃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來李唐自稱是李耳的後代,號稱是神仙的血裔,從這一點上來看,李唐自然是要大力推行道教,這是他們鞏固統治地位的重要政治工具。

  3、為什麼佛教在出現之後的數百年間,都沒有一部正式的佛經問世?

  佛教的佛經,說白了其實就是領悟內容的傳遞,最初的時候都是口口相傳,後來內容多了,便通過“三藏”的方式編成了經文。等到釋迦死了數百年之後,才開始有佛教徒通過文字的形式將佛的領悟內容記錄下來,究其緣由就是在口傳的時候,或因為傳授者的表述有誤,或因為被傳授者的領悟力差,這些內容出現了被誤讀的現象,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多個佛學教派的出現,例如大乘派和小乘派。

  4、“觀音”的由來。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就要追究到封建制度的問題上,很多朝代都有為了避諱皇帝的字號,而改掉一些事物或人名。在這裡同樣是為了避太宗的諱,如此才將原本觀世音中的“世”字剔除,進而演變成了觀音。

  5、寺廟中的主事者,究竟是住持還是方丈?

  《西遊記》的小說和影視劇中,都有將寺廟的主事者稱為方丈的情況,這其實就是住持的一個別稱,但在這裡卻是這部小說的一個bug。何為方丈?這還要從和尚們居住的僧房說起,據悉在很久之前,和尚們的僧房大多都是一丈有餘,所以又稱之為方丈室,後來被專門用來形容住持的居所,演變到現在就成了對主持的一種敬稱。但要單獨說明的是,這在唐朝的時候還並沒有出現,所以當時沒有人稱呼住持為方丈,小說中的情況實屬考察不清。

  6、和尚都是吃素的嗎?

  當然不是,和尚雖然忌葷,但卻不忌肉,起碼一開始的時候不忌。所謂的葷,其實在這裡應該讀作“薰”,意思就是那些氣味尋人的食物,例如大蒜、蔥等等。而肉應該屬於“腥”,所謂不吃肉,乃是從不殺生演變而來的,在不同派別的佛教徒中,有的吃肉有的不吃。有時候吃肉還需要一個合理的時機,有的佛教徒就是平時不吃,只有在特定時候才會吃肉。另外,外國的和尚大部分其實並沒有這方面的限制。

  7、何為“九泉”?

  九泉當然不是像人們在字面上理解的那樣,就是單純的指九個泉眼。事實上,它的意思是泉水很深,通俗的來說,就是指很深地方,因為一般只有達到一定深度的時候,才會有泉水湧出,而如果泉水呈黃色的話,就會被稱之為“黃泉”。地府位於地下極深的地方,與九泉的含義相同,所以九泉又是地府陰間的代名詞。

  8、 “紅塵”是什麼意思?

  從字面意思上來說,是指大都市中那些熱鬧市區中的飛舞的塵土,後來這個詞語就成為了熱鬧和繁華的意思,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浮華享樂的含義。因此,當一個人準備出家的時候,就會說自己看破了紅塵,這裡的意思就是不再貪圖繁市享樂。

  9、什麼叫十惡?

  這裡的十惡其實是源自《齊律》中十條關於重罪的記載,後來泛指重罪,到了隋唐的時候經過細緻的整理和修改,才有了十惡不赦的說法。

  歷史上的真實西遊記:

  “破格”出家

  玄奘於隋仁壽二年***602年***,生於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出家前姓陳名褘,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號。

  據《續高僧傳》記載,玄奘的家境開始還不錯,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其父陳惠曾是縣官,母親是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是第四子。玄奘自幼父母雙亡,造成了幼年困頓的局面。玄奘的二哥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

  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陳褘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當時就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話從陳褘嘴裡脫口而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本來就欣賞他的相貌,又驚佩他的浩壯志氣,就破例讓他參加了考試,最終被破格錄取。

  勇敢的“偷渡者”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納蘭陀寺權威佛學家戒賢的弟子,能記誦大小乘經典十萬頌。玄奘聽到這個訊息如獲至寶,親自登門向這位印度高僧請教。玄奘聽他說戒賢深諳百家佛學經典,並且正在納蘭陀寺講學,於是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國人不允許出境。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幾次三番申請“過所”***即通行證,小說中的通關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此事並沒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頭,他決心尋找機會西行。根據當時規定,私度邊關比私度內地關隘懲罰更重,所以他的這個決定非常危險。貞觀三年***629年***,長安遭遇大災,政府允許百姓自尋出路,玄奘藉機混入災民中偷渡出關。那年,玄奘剛好27歲。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傳奇”的三個徒弟

  西遊記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經之初收的,現實中的徒弟卻是在取經之後收的。

  第一個徒弟是在唐僧回來的途中收的,據說是一個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記憶力幾乎沒人能比得過他。這跟孫悟空很相似,孫悟空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相對於大唐來說本來就是異族人了,而且神通廣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勳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出身將門,卻自幼通學儒典,熟讀兵書。窺基當和尚有三個條件:“不斷情慾;準吃葷血之物;過午能食”。因此他最初出去講經一般都是準備三輛車,一輛載佛經,一輛載酒肉,一輛載家僕妓女,因此被稱為三車和尚,這和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個徒弟,應該是圓測大師,新羅國的王子,也是個外國人,也是學術淵博,與窺基大師齊名。圓測中規中矩,從事佛經的弘揚,並且是貴族出身,跟西遊記中的沙悟淨也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