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王振

  女醫明妃傳中的王振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個什麼樣的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資料,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女醫明妃傳》取材自真實歷史人物,在明代的傳統風俗中,女子為官行醫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劉詩詩飾演的譚允賢夢想便是懸壺濟世,最終她成為一代女國醫,名揚天下。劇集從一開始就融入了破除封建禮教,號召男女平權的思想,女性獨立自強意識對當代女性也深受啟發。網友稱該劇是古代版的《杜拉拉昇職記》,“十分勵志,主題積極向上,小娘子的一番話進步而勇敢,讓人忍不住為這部劇點贊。”在劇中王振是英宗親信司禮太監,那麼女醫明妃傳王振是什麼人好人還是壞人?最後的結局怎麼樣呢?

  發現一些吧友們看這幾集劇以後,都十分喜歡王振,其實這很正常啊,可結果惹到一些歷史學家們不高興了。

  其實說是歷史學家,我敢保證他們沒看過任何歷史資料,百分之九十就看過個明朝那些事兒,然後就張口王振奸臣,明英宗昏庸,還很奇葩的來了一句明英宗一輩子就做了廢除殉葬這一件好事。

  無知不是歷史學家們的錯,但是這些歷史學家們帶壞誤導了不少吧友我就忍不下去了。

  首頁,我要說的是,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歷史上的人從來不是可以臉譜化的,他們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書本上的形象,如果把明英宗王振于謙等人用昏君啊,奸臣啊,忠臣啊來定位,就未免太幼稚了。

  這貼我只談談歷史上的王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他是好是壞各位心中自有評斷,不必受歷史迷們影響。

  王振原本是一個落地秀才,在一傢俬塾裡教書,他沒有什麼背景,十年寒窗也沒考上功名,心灰意冷。不過也正是因為他來自底層,所以能看到許多人沒有看到的事。永樂末年,王振入宮當了太監,歷史上沒說原因。在朱祁鎮老爸明宣宗當政的時期,官僚的勢力漸漸強大,明宣宗於是想讓太監來對文官們進行制衡,所以就設定了內書堂,用來教太監們學習文化。王振原來也是個讀書人,在太監中算是罕見動物,所以明宣宗十分欣賞,便讓王振去陪伴朱祁鎮讀書。所以朱祁鎮才會叫王振王伴伴。這裡要說一句,在古代雖然有科舉考試,但當官依舊是富人才有的權力,因為單單是讀書用的筆紙都是巨大的花費,普通人光是溫飽就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說去讀書。所以文官們嘴上說愛民,但是他們畢竟不是來自草根,對民間的情況根本就不瞭解。就如同劉邦和朱元璋,這兩個皇帝來自民間,論學識他們基本上被其他皇帝爆掉一百條街,可是他們依舊創下了不俗的歷史功績。為什麼?因為他們就是窮苦人,他們知道窮苦人需要什麼。而同樣來自底層的王振也清楚這個道理。

  王振是一個有夢想的人。這點誰都不能否認。他的偶像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所以當他成為朱祁鎮的老師後,他就希望這個孩子可以像明成祖一樣,成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的夢想,就是讓明朝重新回到永樂時期,武人掌權的時代朱祁鎮的老師是三楊,三楊是三個姓楊的大臣,故而有此說法,朱祁鎮的父親明宣宗死後,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登基。此時,按照明宣宗的安排,由三楊輔政,而王振也是這個時間成為權傾天下的大太監的。

  因為三楊也認為王振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皇帝交在他手裡,他們放心。王振時代對貪汙腐敗的打擊也十分嚴厲,甚至對同類太監也不放過。同時他對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大臣也十分恭敬,如楊士奇,張輔等人,都對王振十分有好感。

  接下來我要說的就是所謂的土木堡之變。其實這場戰爭最初的導火索,是也先朝貢的時候派去的人太多了,而且態度惡劣,王振公公要看他不順眼了,不過當時國家正是多事之秋,所以就忍了。後來,正統十三年,國內叛亂平定,雲南宣慰使之亂平定,大運河也疏通完畢。所以王公公開始找也先同志的麻煩了。直接禁止與瓦剌人貿易。這一招直接把也先嚇尿了,這意味著來年入冬自己的族民們只會是哀鴻遍野,於是也先一咬牙,大戰爆發。

  王公公倍受後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勸明英宗御駕親征。說實話,從一開始我就不知道這有什麼好黑的。又不是咱們打人家,而是也先侵犯咱們,一路燒殺搶掠。而王振勸皇帝御駕親征保衛祖國,這有什麼錯?有人說王振是為了自己,脅迫明英宗去的,艾瑪王振真的那麼還挾持皇帝,他咋不上天呢?明實錄說了王振是勸明英宗去。

  因為不論怎麼看,明朝不管從天時地利人和都贏定了。所以讓朱祁鎮去保家衛國,即可以贏得民心,還可以增長閱歷,又能和軍隊走的近,一舉數得。王振害怕萬一,不僅把明朝精銳都帶上了,連朝中有能耐的大臣都領著,其中都快入土的名將張輔都帶著。可見,王振的準備是很萬全的。可誰知道,軍隊到了以後突然斷糧了。這是在明朝自己的版圖內,離首都北京那麼近,突然斷糧了,怎麼可能?

  可能。因為文官集團在搞鬼。

  考慮到兵部尚書也被王振拉來了,所以負責後勤的當然是兵部侍郞,兵部侍郞是誰?可不就是某些人眼中的神――于謙大人麼

  對了,土木堡之戰發生在今天的山西一帶。為什麼軍隊沒糧食了卻不像當地百姓徵集糧食呢,我不知道。但至少之前巡撫山西的于謙一定知道。當然,我不是陰謀論誹謗民族英雄。我只想告訴大家,沒有人是完美的,于謙也有見不得人的一面。

  關於為什麼糧食跟不上,我的推斷是文官們不想讓皇帝御駕親征,害怕皇帝掌握軍權,且宦權增強,這樣對臣權是一個威脅,會破壞朝廷的政治格局。所以想用斷糧來迫使皇帝回來。同時,我懷疑明英宗大軍一直找不到也先,而也先卻能知道明英宗的動向,也是文官通風報信。為的就是讓明英宗知難而退。這是賣國嗎?

  不算是。因為自從明朝建國來,對於蒙古人一直都是吊打,所以文官們根本沒把也先當根蒜。然而,誰又能想到也先居然超越了他的祖宗,對明英宗大軍發動了突襲。可以說,是文官們無意間的神助攻成全了也先。

  還有一點,關於土木堡之變中王振行軍路線問題。原本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傅小凡老師的百家講壇後才恍然大悟。在也先入侵最初,明英宗只是讓將領去率四萬大軍在大同抵抗,結果全軍覆沒。正是在這種境況下,明英宗才下決心御駕親征。結果大軍到了大同以後,看到了四萬明軍的屍體,加上斷糧,軍心浮躁。所以,後來明英宗回軍的時候,為了不在進入大同,以免影響軍心,又不好跟大家明說。

  於是王振出來頂缸了。說皇帝要去他家看看,然後又變卦說是害怕踩莊稼。可大家一翻地圖,剛好發現,經過王振這麼一鬧,軍隊繞過了大同。最後就是王振在亂軍之中給樊忠殺了的事。這純粹就是對王振的汙衊。時兵敗如山倒,誰管著殺王振,就算你樊忠殺了王振,樊忠也死在亂軍之中了,那麼寫歷史的人怎麼知道的?由此你就可以看出王振給人黑的有多慘。也難怪明英宗復辟後也忘不了據說“坑了他”的王公公。

  看來,王振早就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王振真的就是個混蛋嗎?歷史就真的如此簡單嗎?儒家史官撰寫的歷史真的可靠嗎?

  簡介:

  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略通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於是他便自閹入宮。

  史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當時宮中也有很多宦官,論奸佞、論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寵愛太監金英等人,王振並沒能奪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魚得到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

  史書記載:

  馮夢龍《智囊全集》:

  北京功德寺後宮像極工麗。僧雲:正統時,張太后常幸此,三宿而返。英廟尚幼,從之遊。宮殿別寢皆具。太監王振以為,后妃遊幸佛寺,非盛典也,乃密造此佛。既成,請英廟進言於太后曰:"母后大德,子無以報,已命裝佛一堂,請致功德寺後宮,以酬厚德。"太后大喜,許之,命中書舍人寫金字藏經置東西房。自是太后以佛、經在,不可就寢,不復出幸。

  【譯文】:

  北京城的功德寺,後宮供奉著一座極其巍峨華麗的佛像。和尚說,明英宗正統年間,張太后常遊幸功德寺。有次曾在寺中住了三夜才回宮。當時英宗年紀還小,隨太后遊寺,並把遊寺之事告訴太監王振。王振認為后妃常遊幸佛寺不合朝廷禮制,於是暗中命人打佛像,佛像完成後,王振請英宗呈給太后,說:"母后大德,兒臣無以為報,特命人打造一尊佛像,請母后恩准將佛像安置於功德寺後宮,以酬謝母后厚德。"太后聽了非常高興,立即答應,並且命中書舍人抄寫經書放在東西兩側廂房。從此太后因廂房供有佛經,不適合住宿,所以不再留宿宮外。

  馮夢龍評價王振:君子之智,亦有一短。小人之智,亦有一長。小人每拾君子之短,所以為小人;君子不棄小人之長,所以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