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關於李白的散文

  李白行為豁達,才華橫溢,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典型的不羈之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一***

  對於李白,印象中其詩文自然無愧於“詩仙”稱謂,然而生活中的李白是什麼樣子的呢?他的內心世界如何?我們時常對結果或成績過於關注,卻對開始或過程往往忽略,即“成王敗寇”的觀念。

  從詩文來看,我們甚至可以理所當然的認為李白是個瀟灑的人,是個爽快的人,果真如此嗎?如果和蘇東坡相比,李白到是鬱悶之極,甚至比我等更鬱悶,好的是,李白有比較緩解或對衝的方式,而我們卻沒有這個心境了。

  有才之人,心志比高,李白自然屬於此種類型,然終究不得志,中國文人多有仕途情節,然能力未必如此,這從李白也能得到體現,晚年有仕途運的時候,不聽朋友勸說,枉然進入政治圈,到最後弄的自己十分狼狽。

  就其人生事件可描述的有很多,但終非我所長,也非我興趣之所在,就我而言,我更想了解一下李白的內心,唯有懂其心,才有可能懂其行為的合理性。

  之所以認為李白的內心孤獨,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同其相似,我也是個酷愛遊玩的人,當人在大自然中,山、水、人、以及小橋流水人家,多麼美好的畫面,尤其李白的時代屬於盛世,再加上那詩人敏感的心,神仙般的才氣,其是何等的逍遙,多少塵世中的煩惱都會在遊玩之中拋在腦後。

  李白之才、之志,然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自然少有人能懂李白,李白只好寄情與山水,以平抑自己的心,這不難理解,即使在現代,當我們遇到鬱悶的時候,我們也是選擇外出旅遊讓自己平靜下來,大自然也的確有類似的功效。

  李白之旅遊,很少故地重遊,即使多年以後路過自己的家鄉,望了好久,嘆息一聲而去,何也?不戀故地?不想舊人?不可能,一個詩人的心必定是脆弱和敏感的,然過往終究沒有留下詩人的腳步,然即今天,我輩又何嘗不是呢?

  某年,我和單位一些同事去了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旅遊,那是一次難忘的旅行,不僅僅是歡聲笑語。然幾年後,那次一起旅遊的人因各種原因大部分已經失去了聯絡,當偶爾翻看照片或有人提起那次旅遊或有人說去哪個地方旅遊,我都些難過,曾經的歡笑很難找回來了,那笑聲,那歡樂,似乎就在昨天,而你卻也抓不到了。為了避免此種感傷,我們還是發現新景點吧,把新的回憶留在心中。

  李白同類似的很多人一樣,他也有很多如此快樂的回憶,他與當時的很多名人都有交往,並且也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然其脆弱敏感的心卻難以面對這些,於是停不下的腳步,在不停的旅遊中,以緩解一下內心的那份回憶。

  有點感傷,還是珍惜一下身邊的朋友,一起去旅遊,一起去回憶曾經,當多年以後,大家聚聚,走走舊地,聊聊往事,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二***

  翻開歷史厚重的扉頁,尋覓千年前盛唐的氣息。時勢,造就了超然的他,亦可以說,他昇華了這個時代。他的得意與失落,功名與挫折,早已被時光所湮滅,但他的詩,芳香依舊,遺韻猶存。他,就是李白。

  他是詩壇的珠穆朗瑪峰。他的詩,登峰造極。古往今來,無一人可攀至他的高度。其筆尖輕點,使人望塵莫及。他狂放,令貴妃研墨,讓力士脫靴,即刻作佳詠《清平調》三首,令人驚歎;他高潔,不忍官場黑暗,一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道盡傲岸不羈。他自信,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足見清新飄逸,豪邁奔放。

  他鐘情明月。他寄愁於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以月為友,舉杯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是他與友人心靈的紐帶,思念的信使,“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他心中的明月是那樣的純潔,無暇,“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月光皎潔的夜晚,他騎馬馳向遠方,如霜的明月,一路伴他左右。

  他獨愛美酒。他銷愁萬古,“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他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他把酒問月,“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他山中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他把酒臨風,情醉月光下。

  李白,以高傲的神態,站在歷史的浪花上,俯瞰眾生。那個世道黑暗的時代不適合他,於是,他將自己的靈魂傾注在詩中,從他的詩中,我們讀出了豪邁奔放的粗獷,傲岸不羈的節操,高度自信的豁達。他是中國唐詩一座永恆的豐碑。

  時光可以消磨現實的物質,但帶不走精神的永恆。他,和他的詩,如同瑰寶,流傳於我們每個人的心間,芳香依舊。

  ***三***

  說李白文人特別多,望江南只能發自己一家之言。望江南不想在這裡說李白詩是石破天驚,李白詩是風華絕代,李白詩飄逸如天空雲,望江南只想就李白個人人生際遇發些感慨。

  李白一生都在想安邦定國,拜閣如相。但是命運卻與李白開玩笑。在唐朝,讀書人要想做官需要進行進士考試,小子我孤陋寡聞,我不知道李白是否到長安考試。但是李白喜歡走“捷徑”,他希望有人推薦自己給朝廷。他給韓朝宗寫自薦,希望韓朝宗給他進行向朝廷引薦。韓朝宗引沒引薦,小子望江南不得而知。李白還是找到貴人,李白攀上唐玄宗李隆基寵愛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真是李白福星。李白從此是:大笑一聲出門去,吾輩豈是蓬篙人。李白從此由多少自薦落海塵,玉真玉言舉上天。李白從此在唐書中有人為他寫傳,從此李白成為李隆基紅人,李白做了待詔翰林,李白風光起來,李白在長安名了起來,在全國名了起來,李白這條“瀑布”從此飛流起來。開始還好,但是好景不長,李白得罪了小人,據說是得罪了高力士與楊貴妃。高力士忍受不了為李白脫靴之辱,就給楊貴妃吹風說李白為她寫得不是贊詩是諷詩,於是兩人就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不是,唐玄宗一開始想重用李白,但對李白晝夜爛醉如泥、放蕩形骸不滿,經過高力士與楊愛妃多次“吹動”,李白這碟熱菜涼了起來、冷了起來。唐玄宗對李白涼了起來,李白不再是他喜愛霓裳,李白也感覺自己在朝廷也只是裝飾,與倡優差不多,朝廷並沒有對自己重用,自己只不過是皇帝用來進行寫詩歌頌太平、雅興消遣的工具。當皇帝把他賜金出朝,李白感覺江湖雖然窮偏,但自己可以自由自在,我李白安能為權貴摧眉折腰?自己雖然不再是塊絢爛雲錦,但是自己可以自由自在飲酒品月,李白我就乾脆來個:人生不稱意,不如弄扁舟。從此李白兼濟天下一腔熱血便冷了下來。

  一個人能不能站對隊伍,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李白是個詩人,不是個政治家。李白離開長安,但是李白不甘自己就沉寂下去,他想建不朽功勳與世上,不想就如一陣風在世間刮過,自己要像廬山瀑布直下三千尺,自己要像香爐生紫煙,李白投奔永王李璘,並向永王李璘進詩,誰知李璘成了謀逆自殺,李白也成了階下囚,望江南想得出肅宗李白寫給李璘詩肯定想把李白千刀璘萬剮,據唐書說是郭子儀願用自己命保李白命。李白命保住了,但李白卻成了分文不值稻草,成了被人冷眼看待叛臣罪子,成了誰也不喜歡臭椿,我想這時李白肯定是感到人生美夢灰飛煙滅,人生開始進入冬天,誰也不會把他當回事,誰見了如見瘟疫,李白成了無家犬,可憐李白!李白可憐!李白白髮肯定真有三千丈,哀愁就如黃河水。皇帝不喜歡,誰還敢再喜?李白最後結局肯定成了悲劇。李白以為自己不是蓬蒿人,會成為歷史長河中最閃亮浪花,但是最後卻在寒流中飛離世間,飛向他蓬萊。李白離開世間沒有人給他開隆重追悼會,就如世間死去一隻螞蟻。但是歷史卻給李白開了個玩笑,代宗想起用李白,唐書說李白早離開世上很久。

  無論你是如何來說李白,說李白是詩家天才也罷,說李白是酒鬼也罷,說李白是政治白痴也罷,但是誰也不能不讓李白這顆星在宇宙發光,誰也阻擋不了李白這座泰山讓人向他攀登,誰也不能讓李白從歷史長河中消失。

  李白一生是不得意的!得意只不過兩三年!李白不得意原因是李白這千里馬沒有遇到用他伯樂。賞他伯樂卻沒有給他跳馬。李白後輩詩人韓愈就說過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但是我想早也到另個世界李白現在不會再為自己不得意而痛哭流涕,他應當現在在笑,在笑得意的楊貴妃與高力士現在又如何,照樣現在不得意!現在還不如我李白呢?不僅有名,而且有詩!望江南再想李白如果真的如高適那樣得意了,也只不過多得些俸祿與封地,都摟些小蠻,多些得意與快意,多受些恭維,多些威風隨從、多些威風八面、多唱些《大風》、多些讓祖上臉上有太陽、少讓妻子受苦罪、多給兒孫些金銀財寶、榮華富貴,多幾首人生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詩作罷了!高適現在也可能想得意滋味不過如此!就如錢鍾書所說追到骨頭滋味不過如此,吃了山芋也不過如此!就如望江南經常說一句話:夢想不實現還有希望,夢想實現了就化成風!

  李白在世時,望江南可以想象得出他是多麼希望自己夢想化成彩蝶啊!但是現實又是多麼殘酷,他就如東海帝讓女媧將海填平永遠實現不了!他就如牛郎與織女永遠只能看著希望!但是他卻成為愛詩後人最上等雪茄,沒有事就拿出來美一口!我想李白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會被愛詩後人舉上天奉為詩仙,因為那些詩都是他隨意而作!我想對另個世界李白說:李白兄,你應該滿足啦!誰有你詩名大,誰有你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