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在這場大火的背後,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長沙會戰的經過

  長沙會戰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役之一,這場戰爭中中國軍人死傷約13萬人,雖然最後仍舊取得了勝利,但是長沙會戰的經過異常艱難,這場戰爭打了將近6年,後代歷史學家在總結長沙會戰的經過這個問題時,大部分都把長沙會戰分為4個階段。

  長沙會戰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雙方的準備時期,在長沙會戰還沒開始之前,日本就已經派出2萬人馬先攻佔了岳陽城,岳陽城距離長沙僅有130公里,可以說對長沙構成了直接威脅,在這一階段中蔣介石派遣了國民黨高階將領薛嶽前去應戰,在離岳陽城130裡的長沙城內佈下天羅地網等待日本人的進攻。並且成分粉碎了日本的南方地下情報工作小組和特種大隊。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就是中日兩方正式交火的階段,這場戰爭中薛嶽由於謊報戰果一度延誤戰機,但是他後來又扭轉了戰局,抓住了日本人的把柄,打得日本人節節敗退,最後在1941年的時候終於全殲日軍僅以傷亡不到7000人的代價,擊潰了日本的4個軍團,打敗了10萬日軍,長沙會戰到此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其實長沙會戰的第四個階段就是中日兩方清理戰果的階段,1941年的6月份之後,長沙會戰就已經正式結束了,被擊潰的日本主力倉皇向南逃竄,導致了湖南地區都成為國民黨的地盤,也為日後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日長沙會戰

  中日長沙會戰發生在1933年至1944年之間,在這期間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軍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攻防戰,交戰地點為長沙周圍。在激烈的攻防戰中,中國投入100多萬兵力,日本投入60多萬兵力。

  日本指揮官是著名的岡村寧次,岡村寧次指揮日本軍隊對長沙進行猛攻。中國方面的指揮官是薛嶽。在前兩次大規模交戰中,中日雙方都宣稱自己是勝利方。在第三次交戰中,日本投入優勢兵力,中國軍隊遭到沉重打擊,以失敗告終。

  日本糾集步兵十餘萬人進攻長沙,蔣介石下令駐長沙的國民黨軍隊火燒長沙,長沙城的大火燒了兩天兩夜,阻止了日軍進入長沙。若日軍進入長沙,則重慶地區的東面將會出現缺口。長沙大火使得當地平民三萬餘人死亡。

  中國軍隊在中日長沙會戰中傷亡13萬人,日本傷亡10萬餘人。日本為了開啟重慶的東大門,在長沙會戰中不惜一切進攻中國軍隊。在衡陽一戰中,日本還違反聯合國戰爭法,使用毒氣進攻中國的軍隊。

  中日長沙會戰最後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這次會戰阻止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使得陪都重慶有了安全的的保障。自七七事變以後,中國軍隊屢屢敗北,長沙保衛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增添了信心。中日長沙會戰拖住了日本的近100萬兵力,為美英同盟國減輕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為二戰的勝利拉響了前奏。

  長沙會戰的意義

  長沙會戰是中日戰爭中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也是決定最後戰局成敗的一次大會戰,其實長沙會戰的意義不僅表現在抵抗住了日本人的進攻,保護了領土完整保護了民族主權,而且對於西方來說長沙會戰也有著特殊的意義,直到長沙會戰中國國民黨軍把日軍擊敗之後,西方國家的首腦才真正知道了落後的中國就能夠單獨對抗日本如此之久,實在是有著過人的能耐,美國的記者甚至專門在報紙中表揚了中國軍隊。

  長沙會戰不僅一舉挫敗了日本進攻華北的陰謀,而且也拖住了日本的主力,使他們不能向西方移動,不能和德國戰區合併,所以對於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來說,長沙會戰都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後代歷史學家對於長沙會戰的意義這個問題主要分為兩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國內一個是國外,在1941年一位英國的記者在泰晤士報中說。12月份以來同盟軍唯一的決定勝利就是中華人民的長沙大捷。其實長沙會戰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臺兒莊戰爭的意義,兩次戰爭都非常的震驚世界,而且長沙會戰的指揮官薛嶽將軍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國民黨派人士的尊重,其實就死傷規模來看,長沙會戰中中日雙方死傷的人數差不多,但是長沙會戰確實一舉粉碎了日本的陰謀,也把他們的主力拖進了戰爭泥潭中。在長沙會戰之後,遠在南京的汪偽政府也受到了震動,他們滿以為日本會一舉拿下長沙,卻沒有想到中國軍人在長沙這個地方拖住了日本的主力,汪偽政府沒有了後續支援很快就垮臺了,所以長沙會戰的意義也應該包括對汪偽政權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