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讀書筆記三篇

  《千年一嘆》記錄了餘秋雨先生跋涉萬里考察人類文明遺蹟的經歷。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希望您喜歡!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篇一

  隨著秋雨先生的筆觸踏訪過南亞、中東和北非的那些一度隕落的古蹟,我不禁擔憂起了自己的祖國。我在心裡默嘆:世紀輪迴,無數滄桑鉅變之後。我們美麗祖國又會以怎樣的面貌存在於世人面前。

  秋雨先生用獨屬於旅途中的的質樸文風,傳遞給我們多少對古蹟的讚賞。他們一行踏過了慵懶的希臘,被“封存”的埃及,年老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難忘的約旦,悲愴的伊拉克,獨特的伊朗,無奈的巴基斯坦,憂心忡忡的印度,最終來到了萬仞銀亮的尼泊爾——神聖的喜馬拉雅腳下,整理一路的感受。這漫長的一程只是說起來輕鬆,但若沒有像秋雨先生一樣的膽識和氣魄,誰也不可能走完這危機四伏又苦中帶甜的尋訪之路,在文明長河中聆聽世界歷史的聲音。

  這本書的編寫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因為所有的寫作都要在旅途中完成,所以寫作環境便充滿了不確定性。可以說,秋雨先生完成這本書不僅是充滿艱難的,而且更是偉大的。

  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為世人展示了那些泯滅的並且曾經極度輝煌的古代文化,篡權、人性的貪婪或者是天災,使它們險些付之一炬,而全世界唯有秋雨先生不畏艱難去追尋這些歷史文化的源頭,使我不禁心生敬仰。

  秋雨先生的如同盧梭—“只能行走,不行走時就無法思考。”雖然我明白這種態度似乎有些偏頗,甚至近乎於痴迷與瘋狂,但不能認為這種態度是錯誤的。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秋雨先生選擇了“行萬里路”,我現在沒有機會效仿秋雨先生,所以我只得“讀萬卷書”。讀秋雨先生的書,在書中隨他一起縱觀千年輝煌的歷史長河。

  我隨他一起“地貼地”地穿越了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這些目前世界上仍然極度危險的地段,秋雨先生遇到了數不盡的危急情況,也有無數的艱難險阻,但都一一被他和他的團隊化險為夷。而秋雨先生這危險之行的目的便是去探訪那些正瀕臨泯滅的、曾興盛一時的古老文化,從輝煌的希臘“軸心時代”到”趾高氣揚”的“童話王國”巴比倫,最後到萬仞銀亮的喜馬拉雅結束旅途。一路走來,我不但欣賞了無數輝煌雄偉的古代遺址,更為那極度現代化的古威尼斯小島所歎服,而且也不會忘記那“讓我流淚不止的所在”——猶太兒童紀念館,還有那曽威震上海灘的杜月笙的女婿“隱居”約旦開的中華餐廳。這一路走來我因為秋雨先生收穫了太多太多。

  人類創造了無數文明,而又毀滅了多少?直到今天,中東地區仍硝煙瀰漫。自視偉大的人類啊,一邊呼籲保護文明遺址,一邊卻用戰爭和一張張無情的收買、擴建合同毀滅它。表面上的文明實質不堪一擊,“文明高度發達”卻遭世人唾棄。不要用各種藉口毀壞歷史遺蹟,去用科學的方法搶救、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不可復生的寶貴財富吧。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沒有末,沒有了目的沒有了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裡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控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溼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生在中國,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事。我能書寫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我能用流傳了千百年的語言交談,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跡,我為之自豪。或許身為中國人的生活並不富裕,面對赤貧的山村我依然無力,但是仍為我是炎黃子孫而感到榮幸。餘秋雨先生說過中華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們在前進中,或許應該重新反省一下作為大民族應有的態度。不是自傲,不是謙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們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著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也許泱泱中華從今再無一人敢像秋雨先生一樣有如此毅力與氣魄走完這危機四伏的一程,在佈滿殺機的路程中仍能坦然面對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威脅,這種坦蕩與豁達無人能匹敵,令世人所歎服,也許這便是秋雨先生與他造訪古代文化的共同特徵吧——皆是稀世的偉大。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篇二

  餘秋雨先生通過對世界文明的現代形態的實地考察,以日記的形式寫就《千年一嘆》一書。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從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的考察歷程,幾乎囊括了人類早期的文明古國。

  他多是避開繁鬧之地,尋訪古堡,神殿,陋巷,陵墓這些處於隱祕狀態下的文化廢墟。我認為其中的景色描寫部分固然精彩,但應位居其次,而餘先生一次次探究文明興衰的緣由,才是他真正要與讀者分享的。這一次考察意義的所在,餘秋雨先生在第一章已說得明白,“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有沒有必要走到底,硬把腳印延續到今是禍是福,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辨別一下別人的腳印,研究一下它們離去的原因。”這無疑會引發讀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文明,一個亙古悠遠的字眼,在漫長的歷史巨集流中,享受著幾千年的孕育成長,卻又經歷了一場又一場剎那間的摧殘與淹沒。餘秋雨先生實地勘察了幾大文明發祥地的古蹟及今天的現實圖景,經過一番梳理後的結論是:“人類幾大發祥地,都已衰落,無一例外。”不過“相比之下,希臘的情況較好,希臘當初衰敗的直接原因我看有兩個,一是雅典人和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政治內耗,二是既要迎接外敵又要不斷遠征,造成致命勞損。”至於埃及文明、兩河文明、恆河印度文明則等而下之了,前者“一開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於自身的神祕。”中者,“整體傾向實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因此直接誘發大量的戰爭,而後者,其內部原因,“至少有一半與宗教迷誤有關”。他們的文明曾與中華文明一起輝煌過,輝煌的程度一點不比中華文明差,但今天都已衰落,無一例外。昔日的輝煌已被風雨侵蝕的黯然失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供後人憑弔。

  餘秋雨先生通過對這幾大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的探討,在對比中又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他認為戰爭、社會失序、愚昧和保守是文明衰落的最主要原因,而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恰恰避免了這些。雖說也有戰爭,卻是世界上唯一沒被長期役使的民族。而一種文明能否儲存下來應該在於它是否能在文明的初期將文明大眾化、多元化。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之初,都是個人的、單一的,當這種文明被一類群體接收後,就從個體崇拜階段進入全體認可階段,這種認可就是多元化的基礎。當認可經過一段思考,到適當時期,尤其是思想政治放鬆的階段,多元化就會萌發、發展,迅速到達高潮,經過一個時期的沉澱,再多樣化。如此下去,迴圈反覆,生生不息。只有大眾化,文明才不會隨一個或幾個個體的消亡而滅亡,只有多元化,才能彼此平衡協調,併為每個不同的時代提供最優的選擇。才能使人們解放思想,思考更新的思想。

  中國的文明剛開始時也不過是一種原始的造物文明,之後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至今各種思想層出不窮,不勝列舉。沒有大眾化、多元化的文明,一兩個人的死或一兩次戰亂就足以至其於死地。而大眾化、多元化的文明,一個統治者的死或幾次戰亂反而為文明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較大的自由度,從而使文明得以蓬勃發展。說到這兒,我倍感欣慰。中華文明是幸運的,創造了文明,守護著文明,傳承著文明,自成體系的多元發展又不忘引進優秀的思想,讓外域文明在中華土地上煥發新奇色彩。看著那些古文明的殘照,我暗自慶幸中華文明的輝煌,但他的付出有誰能看到。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有必要看看《千年一嘆》,它讓我們更瞭解世界,更理解中國。文明,走過了幾千年,仍會繼續走下去。我們用流傳了幾千年的語言交談,每一步都是祖先的腳印。請允許我,向天祈禱:中華文明,有天地同在。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篇三

  《千年一嘆》就像是一本日記,記錄了餘秋雨先生跋涉萬里考察人類文明遺蹟的經歷。

  它既像訴說又像慨嘆,更多的時候是驚悚。驚悚古老文明在冰封的歷史下蕩然無存,只留給後人一片空白無力的想象;驚悚輝煌的人類文明竟崩塌的如此淒涼,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認表述的;驚悚文明崩塌的結果,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和文明的死亡。

  我十分感嘆餘先生這一路的寫作,他用手中的筆記下了一個個遺蹟的實況。在這個橫貫中東的旅行考察中,他到過的文明發祥地都已衰落。這個局外人都對此感傷,不知身臨其沉迷而是孤寂?是哀嘆還是同情?我無從知曉。

  餘先生在序言裡寫道我在旅行中常會引發苦思,作為一個外來者,對這些已經逝去的文明應當持怎樣的態度?

  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裡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會不會固時間的推移而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之宿命?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我不敢妄力評論,至少中華文明不會,因為他太博大太精深,太悠久太凝重了,它的本質永遠是發展和承裘,想切也斷不了。

  在這裡餘先生執筆於最恐怖地帶,問到於數了公里荒原,反思於尼泊爾山麓,驚悚於古文明遺言的書中,我尋找到了難得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