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是什麼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對孟嘗君一生最為真實的寫照。孟嘗君,本姓田,原名為田文,戰國時期的貴族,戰國四公子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孟嘗君是當時齊國宰相靖郭君田嬰的兒子,父親田嬰,是齊威王最小的兒子,齊宣王的弟弟。在田嬰四十幾位孩子中,唯獨孟嘗君成名,後在薛國***今山東滕州***承襲父親的爵位,因此孟嘗君又被稱為薛公。孟嘗君愛好養士,門客數千 ,可見他平易近人,親切真誠。

  孟嘗君由田嬰一個不受恩寵的老婆所生,生出孟嘗君之後,田嬰讓這個老婆不要養他,因為孟嘗君是在五月五日生的,當時流傳此日出生的人“男害父,女害母”,田嬰撂話之後直接走了,沒想到他母親居然偷偷摸摸地把孟嘗君撫養成人。相比較從小生長在高門院落裡的貴族,孟嘗君身上沒有一絲驕奢淫逸的作風,反而踏實進取,交友廣泛。

  孟嘗君長大之後,經自家兄弟引薦給田嬰,田嬰見了之後,異常憤怒,喝斥他的母親:“我讓你把這個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養活了,這是為什麼?”孟嘗君在他母親還未回答之際便叩頭大拜與田嬰爭論一番,最後田嬰留下了這個兒子。由此,孟嘗君的口才,雄辯能力,可見一斑。

  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馮諼的人,他因為貧窮已經快活不下去了,於是他便來到當時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的門前,說自己想當他的食客。孟嘗君就問他了:你有什麼愛好嗎?”他說沒有。孟嘗君又問:“你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嗎?”他還是回答沒有。孟嘗君一聽就覺得有點好笑,一個什麼才能都沒的人也敢來我家?當時處於自己的仁德,他還是答應了馮諼的請求。

  來到孟嘗君的家裡後,因為家裡的辦事人員認為孟嘗君並不喜歡他,於是就隨便給他點剩菜剩飯打發他。馮諼就三次用彈鋏唱歌的方式向孟嘗君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都要過分,皺眉的人都十分厭惡並譏笑他,但孟嘗君還是滿足了他所提的各種無理的要求。其實馮諼做這一系列事情都是為了測試孟嘗君的胸襟和眼界,現在他眼界可以肯定孟嘗君卻是想做大事的人。於是他此後便盡心輔佐孟嘗君成就大業。

  這個故事個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有寬巨集的氣魄和廣大的胸襟,對於下屬的要求應該儘量滿足他們。就像孟嘗君那樣,對於馮諼提出的各種要求都能及時滿足他。正史因為有了這樣的領導,馮諼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來幫助自己的上級,而且是忠心耿耿,絲毫不敢有懈怠。

  當然這裡的馮諼也是有非凡智慧的人物,他會考察自己應該要輔佐的人是否值得自己傾盡全力來幫助他,也就是說他懂得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最恰當的人和事上,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最大價值。

  孟嘗君是怎麼死的

  孟嘗君在齊任相期間,與齊湣王沆瀣一氣,瘋狂地對外進行擴張,市井中人們有“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其王”,免不了對自己下臣的懷疑,遂湣王罷黜了孟嘗君的相位。後來孟嘗君做了魏國的宰相,聯同秦,趙兩國,鼓動敵國進攻自己的祖國,滅亡自己的祖國。齊湣王逃到莒後就死了。

  齊襄王即位,孟嘗君在各諸侯國之間保持中立位置,不依附哪國君王。剛剛即位的齊襄王因為害怕孟嘗君,想與孟嘗君和好,便與他親近起來。孟嘗君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爭爵位,內亂,隨之齊、魏兩國聯合起來,薛邑被滅。孟嘗君沒有子嗣後代。據《史記》記載,孟嘗君應該是自然死亡,並非意外。

  荀子評價孟嘗君說他上對君主不忠誠,下又從百姓中沽名釣譽,對大道公義不擔心,為了自己的利益矇蔽自己的君主。賈誼對孟嘗君的評論卻是“明智忠誠,寬厚仁愛,尊重賢士”。在小編看來,孟嘗君身處於春秋戰國的亂世,諸侯割據,他做了魏國宰相後即使後來要救齊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被一個君主猜忌的宰相很難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