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教育研究論文

  時至今日音樂教育已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鋪開,音樂修養的提升能夠教會我們辨識身邊的善惡美醜,並能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事物價值的認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傳統文化傳承音樂教育地位

  傳統音樂文化引入課堂對保護與傳承音樂的貢獻

  在國際化的語境中,本土化問題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處祖國邊陲的黑龍江省並不因其偏遠而在文化積澱及文化根源上有絲毫遜色,黑龍江流域地域廣闊,地理環境複雜多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同時,這裡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域,這些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龍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樂,而這些獨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樂是我們應該認識並深入瞭解的。可是,就我國當前的音樂教育整體而言,仍是沿襲了學堂樂歌以來的“西樂”之路,對中國音樂,尤其是對種類繁多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就其深度與廣度的研究可謂鳳毛麟角,更極少被納入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故此,這對推動本土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也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中國音樂教育協會會長謝嘉幸曾提出“讓每一個學生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的觀點,但針對這一命題進行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其“不知道”“沒興趣”現象嚴重。這一答案把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使我們意識到,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與發展刻不容緩,認識和了解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已經成為當代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學校教育在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麼樣的責任、義務和功能?通過本土音樂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社會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樂,並從中瞭解、體驗這種文化,是當前國內外貫徹於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途徑之一。僅民歌這一種音樂型別就反映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勞動的、宗教的、遊戲的、愛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煙海的音樂類別中,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擅長和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種類,進行收集、學習、研究,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有音樂基本技能及知識的積累,更能形成自己的個性音樂與追求,進而在音樂實踐中歸納完善對本土音樂的認識。

  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定位準確,方法得當建立一套研究型學科體系,把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課程定位在研究型課程上,使該課程與其他的學科相區別。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學習方式可以採用田野採風、分組學習、資料分析整理、分類彙總等多樣學習方式。在師生共同實踐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去認識各民族音樂的類別與其表現形式的各異。

  2.積累素材,發展創新學生積累一定的音樂素材,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發展創新本土音樂。將本土音樂滲入到音樂教學中,加強本土音樂與其他相關教育課程的聯絡與結合,創作出一種將音響作為傳播媒介,在運動的時間和空間裡創造形象、敘事、達意、娛情的藝術。直接訴諸觀眾感官的視聽綜合影像,是區別於文學***文字間接形象***、造型藝術***純視覺形象***、音響,把音樂的視聽語言的運動性和時空自由轉換,又使它突破了同為“綜合藝術”的戲劇和戲曲的舞臺侷限。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定期安排田野考察的實踐課。一方面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去民間採風,將所學知識與音樂實踐相融合;另一方面,讓學生對自己熟悉的家鄉的某種音樂做田野調查,並收集相關資料。

  2003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提出了關於我國各高等學校可根據本校學科建設、所在地域等教育資源的優勢等,開設具有特色的藝術類課程的指示。由此可見,加強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以高校音樂教育為切入點,正是順應了當今世界多元化的教育趨勢,重要且勢在必行。將本土音樂引入高校特色音樂教育,必將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程序中不斷髮揚光大,走進全國人民的藝術生活中,最終走向全世界。

  範文二:音樂教育促進素質教育的進展

  二十一世紀,素質教育是教育的必然趨勢。和傳統應試教育進行比較,素質教育的最大優勢是其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因為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作用非常顯著,使得音樂教育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而鋼琴教育是音樂教育一個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其自身集實踐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等優點於一身,因而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智商和情商

  彈奏鋼琴是一項通過複雜的手指活動以及音樂心理活動有機結合的運動,它能夠更好地對人的右腦進行開發。在生活當中,我們通常更加習慣於使用右手拿東西、寫字以及吃飯等,左手很難獲得充分的訓練。而彈奏鋼琴的時候需要左右手的良好配合,使得兩手一樣靈活,或者分工合作完成不同的任務,比如在右手演奏大提琴的連貫聲音的時候,要求左手演奏跳躍的、陪襯的聲音。或要求一個同時手演奏兩個不一樣的表情聲部。在腳控制踏板的同時,眼睛閱讀琴譜,耳朵分辨音樂。通過身體器官的同時參與從而使大腦的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讓人的腦力獲得了良好的訓練。很多科學家都認為他們的諸多創造靈感都受益於演奏樂器使左手得到了良好的鍛鍊。所以,音樂能夠提高人類的智力,而彈奏鋼琴則能夠將該作用發揮到極致。

  二、提高自信心並培養高尚情操

  通過學習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可以提高學生和克服困難以及戰勝挫折的信心,通過學習肖邦的音樂作品則可以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有非常多的曲目都是講述著與愛相關的故事,比如熱愛祖國、人民、家庭以及熱愛自己的母親;往往描繪了一幅幅美妙的畫卷,世界和平、沒有種族歧視;蘊含著艱苦奮鬥、奮發向上的品質等等,通過了解這些曲目的歷史背景以及作家生平事蹟,從而能夠獲得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除此之外,彈奏鋼琴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於鋼琴的初學者,他們都有自己崇拜的鋼琴家,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並彈奏出他們所敬重的鋼琴家的音樂作品,然後通過不斷的努力、持之以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以及表現力,當他們成功完成一些音樂作品時就會獲得強烈的幸福感以及足夠的滿足感。通過長期的艱苦付出以及所獲得點滴收穫,得到了成長過程中的快樂與自信。

  三、提升綜合素質

  學生在學習鋼琴過程中必須運用到各個方面的能力,一個成功的鋼琴演奏者必須具備很強的綜合素質。因此在鋼琴教育過程中通過音樂的薰陶以及在聽覺、視覺、記憶力與大腦的注意力等各個方面的鍛鍊,學生將會擁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洞察力、較強的思維能力、較好的理解能力、良好的記憶力、以及出色的控制與協調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是確保他們獲得全面發展的前提與保障,也是我們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鋼琴教育對於促進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四、如何提升鋼琴教育質量

  鋼琴教育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不斷提升鋼琴教育質量就顯得至關重要,而進一步深化鋼琴教育改革,最關鍵的是必須從素質教育入手從而讓鋼琴教育的育人作用發揮到極致。提升鋼琴教學質量必須遵循如下幾點:

  1.因材施教。和其他教育相同的是,鋼琴教育也必須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來安排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進度。在當前招生數量日益增加的情形下,怎樣使集體鋼琴課儘可能體現“一對一”鋼琴教學方法以及因材施教等優勢是廣大鋼琴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也是集體鋼琴課教學改革過程中非常值得探索的一個課題。

  2.與時俱進。儘管教材、教學裝置並非決定教學質量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卻會對教學質量的產生非常的影響。應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對鋼琴教學進行輔助,選擇那些和適應時代主題的教材並積極交流、探討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獲得最新的相關資訊。

  3.重視引導。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造成學生難以分辨優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和社會各界對他們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儘管本土文化並非全部是精化,而外國的文化都是糟粕,必須通過正確的引導,教會他們分辨優劣美醜,優秀的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同樣可以攜手前進,優秀的外國文化也同樣可以和本土文化相完美結合。必須指出的是,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學習鋼琴能夠有效提升人的綜合素質,鋼琴教育獲得了良好的普及與推廣,當然仍然存在諸多對鋼琴教育十分片面以及極端功利的觀點。

  綜上所述,鋼琴教育是音樂教育當中一個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而素質教育的靈魂就是音樂教育。提高中華民族綜合素質的教育,需要全面共同努力普及並推廣鋼琴教育。從而使得鋼琴教育將在促進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