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教育論文

  堅持重視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是學校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論音樂教育與養成教育

  一、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

  1.音樂審美過程中的心理活動

  音樂審美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音樂的感知、情感的體驗、想象以及理解。音樂的感知為音樂審美最初的階段,是小學生進行音樂審美的重要階段。所以,要了解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音樂的體會和感受,就必須使學生了解音樂裡的情感。音樂的審美是無法脫離想象的,但必須要以音樂的情感作為基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音樂。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這四個階段是相輔相成的,促使學生在音樂上的欣賞能力不斷地提高。

  2.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思維能力

  音樂,作為一門聽覺的藝術,我們只有用心去聆聽,才能瞭解它的美。“聽覺”是學生了解音樂美的唯一途徑,能夠通過聽覺來判斷音樂中的感情是音樂所特有的思維能力,而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才可以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因此,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就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聽覺”,這也是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

  3.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情感

  音樂本身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作者通過音樂將情感進行傳遞,聽眾通過聽覺去了解作家創作時的情感,彼此達到共鳴。所以說,音樂的教育本身是審美的教育,通過審美來獲取音樂中的情感。在音樂的表演中,表演者通過不同的表演方式將自己的情感昇華和表現。隨著欣賞者對音樂的理解逐漸將感情投入到音樂中。所以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擁有豐富的音樂情感。

  二、音樂教育的內容

  音樂教育的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點:第一,感受和鑑賞。其中包括各種音樂表現要素、音樂的體裁、音樂的情緒和形式,音樂的流派與風格等。第二,音樂的表現。主要包括演唱、表演和演奏等。第三,創造能力。包括探索音樂與音響、音樂創造和即興創作等。第四,音樂文化的普及。包含音樂和社會生活、音樂和其他學科、音樂和姐妹藝術等。

  三、對學生的個人培養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敢於進行創新,進行個性化教育。

  1.個性化的欣賞音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

  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音樂的瞭解可能各不相同,當學生的理解與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意義大相徑庭時,教師不可以否認學生的認識,反而應該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因為音樂的教學不能拘泥於一種傳統的課堂教育,因為音樂教育對開發學生的情商以及心理上有很大的幫助,它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開啟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充分地發揮想象。

  2.個性化地演唱

  演唱歌曲對學生凸顯個性尤為重要,作為老師,要習慣給學生搭建表現自我的平臺,多讓學生對自己的音樂想法和才藝進行展示和表達。在民族音樂的傳承基礎上,對於流行的兒童音樂進行教育,不能像傳統的音樂教育,學生學了一學期的音樂課還是唱《數鴨子》,鼓勵學生在臺上唱自己喜歡的歌曲,可以針對不同心理的學生進行不同趨向的個性化培養。同時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唱法演唱歌曲,在豐富學生音樂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們帶來了樂趣。

  3.培養學生的音樂特長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去參加能陶冶學生情操和培養學生欣賞能力的課外活動。通過學生的特長進行不同地分組,例如根據學生的喜好和天賦將學生分為舞蹈班、聲樂班、樂器班等。儘可能地發揮學生的特長,給予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通過不同小組定期對音樂的探討可以擬定不同的班內音樂活動和總結會,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技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擬定更為合理的規劃,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特長。

  小學音樂教育要從學生的音樂心理出發,傳統的音樂教學雖然有一定的優點,但是更多的是沒有從根本上讓學生享受到音樂本身的魅力,因此要摒棄苦練音樂技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音樂充滿熱愛和興趣才是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和表演能力的關鍵。

  範文二:民間藝術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由於科學的發達,技術水平的進步,許多新材料、新的製作手段取代了老的、傳統的民間藝術音樂作品採集、錄製等工作。這種現代化專業生產模式很大的改變了原來技術水平低的生產模式,使之更趨於新朝、時尚的音樂藝術形式。特別是民間音樂藝術作品不再只是民族情感和藝術的表達,而成為了各種各類歌廳、酒吧等粗製濫造的複製品,沒有了任何情感性和藝術性。這些嚴重濫造和大量複製,不但影響民間藝術品的傳承,更大的是威脅著地方民間藝術品的生存與發展。雖然各級政府社會專業機構有意識並努力採取相應措施,從人力、物力、財力、管理等共同合作,但由於面過於大,力量對比有限,民間藝術的生存不被大多數人認可,歌王或老藝人無人繼承,各種相傳發展艱難,沒有起到很好的保護和發展。面對困難如何繼承、培養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中豐富民族感情與文化內涵才能很好的保護與發揚。

  民間藝術教育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現狀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西方文化大量的進入人們的生活,動漫畫、科幻、歌***明***星、網路等是中小學生最迷戀的,甚至在思想審美、價值觀、文化品味等都受到許多外來文化的嚴重影響。有的家庭和學生連飲食口味、生活方式和語音習慣都追求西方化,以時尚的新朝的外來東西。這些社會現象在佔領中小學生思想,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家長,而對於鄉土文化和民間藝術感到土裡土氣、陳舊陌生。民間藝術特色與中小學生距離越來越遠,學生中可能不知道“壯族春鑼”“京族唱哈節”是什麼?可沒人不知道“米老鼠愛大米”,更沒有人知道民族樂器“口笛”製作與由來。這些社會環境將影響到民間藝術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的重要思想因素。

  在中小學基礎音樂教學中,社會、學校和家長所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在社會公共方面,民間藝術是社會和民族的希望,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人力、財力、物力、場地等方面得到滿足,同時,社會上認可這些藝術的功能與價值、大力鼓勵和支援研發民間藝術成果,成為奉獻給大眾審美需求的優秀作品。在學校方面,中小學基礎音樂教學中民間藝術的存在有許多困難和阻礙,主要表現在教學場地、教學裝置、師資水平、升學壓力等。由於學校重視的程度等多方面綜合因素制約,農村山區學校輕視音樂教育,更不用說民間藝術教育了,大多數都沒有按照音樂教室的要求完善配備,由於教學裝置和場地的制約,使許多民間藝術形式很難與學生見面,甚至瞭解機會極少。多數中小學音樂教師理論水平較低,對民間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歷史原因認識不深,使得在音樂課堂上照本宣科,毫無意義。許多學校領導把音樂課當作“調劑課”,音樂課形同虛設,沒有按“課標”實質性的給予學生的內容與知識。從家長方面來看,大部分農村家長對於基礎教育中音樂課教學,對開設民間音樂教學的認識不深,學校德育、智育、美育和體育等教育都缺一不可,許多家長深刻認識和理解,但是由於社會環境,獨生子女家長期望成才的心切,導致輕視了像傳統民間音樂藝術的教育。更讓許多家長不知所措的是各種鋼琴、民樂、舞蹈、體操等學習班,不顧實際、急功近利、迫切希望孩子成名成星的思想驅動下報名,不瞭解這些教學機構的辦學資質、辦學質量、師資水平,也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接受的情況。其實,家長帶著孩子去參觀“歌節”活動,大型藝術節活動,參加現場與民間歌手合唱或對唱的藝術表演形式,培養孩子對民間音樂藝術形式的濃厚興趣,遠比報名參加兩三次興趣班更有效果、更有收穫。

  在現實中由於社會、學校和家長各自的原因,制約或阻礙了基礎教育中音樂教育環節,受影響的同樣還有傳統民間藝術教育。這種情況在邊遠山農村、辦學水平低的學校表現由為突出。而這些地方更具有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條件和機會。可惜的是這種特殊的條件和機會,沒有引起全社會、學校和家長的思想重視。很顯然,造成民間藝術教育資源流失並不是客觀原因,而人們主觀思想原因而導致我們輕視和浪費民間藝術教育資源才是重要原因。

  民間藝術教育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滲透鄉土民間藝術內容與形式,具有現實的時代的重要作用。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澱的多彩的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音樂史寶庫中晶瑩燦爛,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華夏文明史湧現的名作與多種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就有民俗、山歌、戲曲、曲藝、歷史等,這些就是華夏民族的歷史縮影,燦爛的文明和優秀的傳統,在它們中蘊含著無窮無盡光彩照人的文化藝術源泉。可以肯定的說,這就是地方民間藝術來自華夏燦爛文明歷史的靈魂。這是一個民族早就為之準備了,並全部給予了人類。為農村山區學生提供無價之寶的財富,是學生審美教育和文化內涵的追求,全部含蓋著地方傳統民族文化的思考和追尋更高一級審美的自然需求。

  在基礎音樂教育中努力誘導民間藝術,一是對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繼承和保護,二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神實質;是社會發展新時代的要求,是提高全人類文化素質的要求,是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對廣大青少年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的教育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大力推廣普及地方民間藝術在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