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陵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茶經》聞名於世。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從廣義上講,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

  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茶文化包括茶的歷史、茶的著作、茶的傳說以及人們在飲茶、品茶中的學問,還包括茶在人際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義……這些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獨特清新的人文景觀日益充實和豐富著茶文化的歷史畫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麗風景。可以肯定的說,中國是最早發現茶和使用茶的國家。

  陸羽茶文化的規制

  陸羽《茶經》,細細研讀之,可發現,陸羽在其中對茶道的規制闡述得十分明確細緻。

  具體地說,可分為五大要旨: ***一*** 鑑茗; ***二*** 辨器; ***三*** 識水; ***四*** 煮膏;***五*** 品味。

  鑑茗,即鑑別茶的優劣、品級高下。在《茶經》中,陸羽指出,茶有可用與不可用之鑑。而可用者又有佳與不佳之鑑。凡茶並非完全可用。生於"陽崖陰林"者,可採用。而生於"陰山坡谷者"則"不堪採掇",因為此茶"性凝滯,結瘕疾"。此外,"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者,不能用,因此茶"飲之成疾"。這裡雖然主要是說採摘的選擇,但對能否飲用,至關重要,這是茶道中鑑茶的基本功。在茶的可用類中,陸羽又指出:"野者上,園者次",即山野自然生長的為佳,在園圃中栽種的較差。而在向陽山坡、林陰覆蓋下生長的茶樹,其芽葉"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這就為鑑別茶質的優劣,提出了明確的外形標準。為什麼要有這樣的鑑別?因為屬於佳品的"珍鮮馥烈"者,飲之,能"與醍醐、甘露抗衡也",給人帶來的舒適程度是品級低下的茶所不可比擬的。此外,對於成品茶,陸羽從優到劣共列有八等。佳者,有的象胡人之靴,皮革皺縮;有的象封牛之胸,褶痕細微;有的象浮雲出山,團團盤曲;有的象清風拂水,微波漣漪……。而劣者,"有如霜荷者,莖葉凋沮……,此皆茶之瘠老也"。這種極其形象精確的類比,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層次的鑑賞,而陸羽本人於茶的鑑賞能力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至高境界。這種至高境界正是茶道之中鑑茗要達到的境界。

  辨器,即識別、選擇煮茶飲茶的器具。***順便提及:在陸羽那個時代,茶還是煮著喝。***在茶道中,陸羽對器具的選擇和要求極為嚴格。煮、飲之器中,共列有二十四器,缺一不可,並各規定有精確的尺寸、形狀,且制器的材料也有明確的要求。如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於風爐足鑄上"坎上巽下離於中"等字樣。坎、巽、離,皆八卦中之卦名,於此陸羽在茶道中所注入的文化精神內容可見一斑。對盛茶之碗,陸羽辨識 之論尤其精當:"碗,越州上,……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為什麼邢不如越?因為從美學角度觀賞碗中之茶湯色,"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茶湯色綠者上,故"邢不如越"。這種近乎挑剔的器具觀,形成了茶道極為重要的內容,至今仍為發展完善的茶道演示所保留。但是否對茶具的高標準要求反過於奢侈?不然。如對釜***即鍋***的要求,陸羽認為潔、雅為上。若以瓷為之,則至雅;若以銀為之,則至潔。但陸羽又認為:兩者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鐵也"。即仍以廉價耐用的鐵製為好。這裡,正好體現了既注重效果,又崇尚簡樸的精神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陸羽對茶之器具的選擇,已經明確地具備了物理性效果和心理性效果相結合的深遠意義。

  水,是煮茶、沖茶、泡茶的關鍵條件。識水,便成為陸羽茶道中的重要規制。猶如茶之並非可全用,水亦並非是水皆可飲,尤其用於煮茶之水更是如此。陸羽將當時天下可用煮茶之水分為三類三等。三類,即山水、江水、井水;三等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山水,又非所有山水皆上,"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奔湧湍急的水和停蓄于山谷不流動的水則不宜飲用,飲之不潔。江水,需"取去人遠者"方可。至於井水,則"取汲多者",即常為人取用之井水,此水活,可用。這一見解經現代科學工作者用科學方法檢驗,證明實為金玉之論。於此可見茶道之識水、用水的精微含義。此外,水取為煮,另有辨識之妙。水"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因此,嚴格的說,煮茶的過程,就是茶道中對動態中的茶進行鑑賞的過程,是從感官到精神均獲得細微的且又是極其愉悅的感受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水,可說是茶的動態之母。

  煮膏,即煮茶。陸羽將茶葉之精華稱為"膏",故有是說。又由於茶在唐代時興的是"煮"而非沖泡,所以,我們還得以"煮"為線索,去領略陸羽茶道之精奧。陸羽認為,正確的煮茶方法,在於掌握準確的火候按水量投入適當的茶量。所謂火候,從水沸可看出。"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此乃唐代流行之法***","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夾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第二沸是放入茶葉末的良好時機,即火候。至第三沸,即"勢若奔濤濺沫",應"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至此,茶湯再不可煮。再煮,則不可飲,此是煮茶火候之規制。對於煮茶用的燃料,同樣不可輕忽。陸羽認為:"其火用炭,次用勁薪。"用木炭是最好,用火力強的乾柴為其次。但如果炭烤過肉,染上了腥羶油膩之氣,或是有油煙的柴以及朽壞的木器,都不能用。因為這樣的燃料會給茶帶來怪味而難以飲用。行茶道者當慎之。

  品味,是茶道的高潮。此前的一切識別、鑑賞等行為,皆服務於飲也。而飲者,決非牛飲、漫飲和消渴之飲。依照陸羽茶道,應是品中有賞,賞中有聞,讓茶湯所呈現的形、色、味、香,無一遺漏地進入人的感官,使人獲得高度愉悅,使精神得到昇華。品味之規制,陸羽提出:茶湯煮成,先應嗅其香,即所謂"精華之氣","珍鮮馥烈"之氣。次應賞茶之行形色。茶湯置諸碗,此時湯麵聚有浮沫。如何觀賞?陸羽描述到:浮沫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的叫"花"。此皆茶之精華。其花,有象棗花在池塘浮動;有象潭水迴環曲折;有象浮萍生於綠洲;有象浮雲飄于晴空……。觀賞的結果無疑會使人心曠神怡,情趣躍然。之後,就進入品嚐。品嚐時,應"乘熱連飲之",因此時"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飲之,則精英隨熱氣散盡,無益。除此以外,煮茶時還要依來客人數掌握嚴格的量。因為"茶性儉",不宜放很多水,水多則茶味淡薄。一般煮茶,上等的,則一鍋投放三碗水的量,客人雖飲量少而味佳;次等的茶可投五碗的量。此法可依客人多少而定。凡此種種,均是為了獲得茶味的"雋永"。

  綜上所述,可見陸羽在《茶經》中,對茶道的規制是制定得十分清醒、完備而且細緻的。這就是陸羽創立於我國唐代的茶道,也就是中國茶在飲用中所特有的道理和方法。

  陸羽茶道的精蘊

  《茶經》對陸羽茶道施行的方法、標準作了詳備細緻的闡述,同時,也為茶道提供了

  有關人生修養、思想方法、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豐富內涵。對此,我們稱之為陸羽茶道的精蘊,可用五個字概括,即"清"、"和"、"儉"、"怡"、"健"。

  一為"清"。清心養神是為神清。《茶經》有云:"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昏寐者,渾渾噩噩、混混沌沌之謂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麻痺、木訥、滯澀。飲茶可使人心清、神朗,可致人脫俗。行茶道,尚茶禮,是一種精神上的修持,境界的超拔。

  二為"和"。和氣安性是為氣和。《茶經》雲:"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座客數至五,行三碗……。這是客來敬茶的典型場面,且以茶禮恭敬奉之。體現的是一種心平氣和、和睦安寧的氣氛。故茶道之和,實乃人際的融通,意態的謙和。

  三為"儉"。儉德精行是為德儉。《茶經》雲:"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益。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精行儉德,指人的行為精謹儉樸,道德高尚純正。以茶道待客、會友、處世,即是以儉樸之身待人,亦以儉樸之意律己。追求的是慾念的淡泊,體現的是真善的崇尚。

  四為"怡"。怡情勵志是為情怡。陸羽茶道中有鑑茗、辨器、識水等規制。在所有的識、辨過程中,最先發生反映的是人體各感官對美好物事的體驗。如視覺所及,有茶具之精美別緻狀;有爐火之烈烈跳躍狀;有沸水之騰波鼓浪狀;有茶湯之碧綠琥珀狀等不一而足。身臨其境,品嚐佳茗,情緒大悅。實為情緒的調節,志趣的雅求。

  五為"健"。健體益壽是為體健。《茶經》雲:"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又於風爐之一足鑄曰:"體均五行去百疾"。醍醐、甘露之效,乃舒人心腦百節之至善者。而百疾可去,則體健何憂。是以飲茶得體健,實乃使精神獲得良好載體,是人生康泰的理想歸附。

  從五字精蘊可看出,陸羽茶道,是陸羽人生的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修身養性觀念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