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茶器的相關歷史

  日本茶道自來便有重視道具的傳統,茶人們心中真正奉行的卻是“無道具不成茶”的信條,特別是對名品道具的擁有與收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在日本茶道歷史上,因為進獻一件有名的道具而加官進爵、獲得封祿者有之,同樣,因為執迷地把持著一件道具而遭到滅族之災者有之,賣出一件道具可以賑濟一次大的災荒,為了爭奪道具,甚至引發過大的戰爭。正是在這種登峰造極的道具崇拜風氣的作用下,名品道具的價格被抬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一箇中產家庭傾家蕩產也買不起一件名品道具的現象自不待言,昂貴的價格往往令諸候、豪商們也惟有望洋興嘆。比如,鬆永久秀以一千貫錢購入的名為“作物茄子”的茶合,換算成現在的日元,價格是二千七百萬。而織田信長擁有的從菲律賓傳入的刻有“三日月”銘文的貯存葉茶用的茶壺,價值一萬貫錢,在當時一貫錢可以買米一石,在現在則是二億七千萬日元的天價。更何況,真正的名品道具自然被所有者萬般珍視,不到萬不得己,絕不會轉讓他人,因此,名品道具往往有錢也買不到。

  這不僅使人產生了一個疑問。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創立的草菴茶道追求枯淡、靜寂的風格,以參禪為第一義,這就要求茶人必須淡泊名利;而另一方面,對於道具,茶人們卻惟名品是求,不惜斥巨資,甚至不惜勾心鬥角、巧取豪奪,而道具卻在茶人自身的追捧下價格一再高騰。道具的奢侈昂貴不是與茶道追求的質樸思想自相矛盾嗎?

  對此,日本的茶祖村田珠光有一段獨特的見解。在當時,最受重視、價格也最昂貴的是從中國傳來的唐物道具。村田珠光認為,只有接觸過唐物道具的華美后,才能品味出大和制道具的素樸與閒寂。珠光的“茅屋系名馬相得益彰”的名言體現的也正是這一思想。

  村田珠光的後繼者武野紹鷗引用一首和歌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看過盛開的鮮花與紅葉之後才能領略秋的蕭瑟之美。

  金森宗和在強調道具搭配組合的重要性時說得更為淺顯易懂:在氣派豪華的宅邸中,庭園裡種植著松樹、楓樹,構築一間茅屋,才會讓人覺得饒有風味;而在滿是茅屋的鄉間,惟有構建兩層的土石樓宇,才能憑藉“質樸中的富貴”的表現手法引人注目。

  在茶會中使用的各種器物是茶道的道具,而茶道則是幫助人們修行的道具。從這一點講,茶會和禪僧的打坐、誦經、行腳、默示、棒喝是等同的,屬於修煉的過程,是參禪修道的方法。想來這正是茶道強調行事規矩、強調道具搭配並重視道具的原因所在吧。

  日本茶道的茶器

  煮水壺和火爐

  一組得心應手的燒水器,可以帶給茶人茶湯無限的靈感。所謂的“茶室四寶”中的玉書煨即是煮水壺,潮汕爐則是燒開水用的火爐。

  玉書煨為赭色薄瓷扁形壺,容水量約為250 毫升。水沸時,蓋子“卜卜”作聲,如喚人泡茶。現代已經很少再用此壺,一般的茶藝館,多用宜興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壺,多作南瓜形或東坡提樑壺形。也有用鐵壺的,鐵壺古樸、耐看,煮出的水為軟水,口感較圓潤、甘甜,用來沖泡茶品,可有效提升口感,不過鐵壺提起來相當沉重。銀壺煮的水,味道軟甜,壺也不重,只是價格比較高。

  茶壺

  茶壺是茶具的中心,壺的大小、泥料、形制等亦關係到茶湯的香氣和韻味。明代對壺器主張以小為貴,“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許次紓在《茶疏·甌注》中指出,銀錫制壺有利茶湯,其次是內外施釉的瓷壺,可惜老瓷壺大多不耐沸水驟澆,瓷身易裂。而江蘇宜興砂壺雖深受當時的茶人推崇,仍需避免燒結溫度不足,土氣敗茶。

  一把好壺,其口蓋應緊密。選購時,先在壺裡注入八分滿的水,再以手指壓住壺蓋上的氣孔,試著做倒水動作,若水流不出來,壺蓋的緊密度便很高。除此之外壺的周身要勻稱,壺口要圓;壺嘴、壺紐、壺把三點應對直,成一直線;拿掉壺蓋,把壺倒放在桌面上,壺口與壺嘴要相平。出湯爽利,水柱要急、長、圓、挺,如果流速過慢,就會影響茶湯的品質;壺嘴的斷水要明快乾淨,不滴水和不倒流。

  最重要的是,一把壺提起來是否順手好用。我們每個人的手,大小、長短、胖瘦都不同,選壺時,自己的手握起來,感覺是否合適,有些壺的把手不好握,或者重心往前傾,難以操作,就不是理想的壺。在壺裡注滿水後,能夠以單手平平提起來,緩緩倒水,出水的感覺很自在順手,就表示這把壺的重心適中、穩定。

  壺承

  壺承本來的功用是為了保證席面的整潔乾爽,承接淋壺的熱水。淋壺的目的是為壺加溫,以泡出茶的精美真味,需要高溫沖泡的茶葉,才用得上淋壺,此時須選用深腹的茶船,以便承接淋壺的熱水。使用深腹的壺承泡茶時,要記得隨手倒掉淋過壺的熱水,不要把茶壺久浸在已經冷卻的涼水之中,否則,不但使壺溫下降,泡不出美味的茶湯,而且日久之後壺身會產生上下兩截色澤。

  在沖泡一些無須淋壺的茶葉時,可自由選擇各種質地、顏色、大小的淺碟或無邊框的墊板來做搭配,以突出壺身的線條美感。有時,即使是牆角的一塊石板,一把卵石,經由茶人悉心整理,也能搭建起壺的主舞臺,就像佛陀腳下的蓮座。

  蓋碗

  蓋碗亦稱蓋杯,是含蓋、碗、託三件一式的茶器。清代北方流行花茶,茶湯容量較多,具保溫功能的蓋碗便發展起來。蓋碗的口大,揭開碗蓋,茶湯、葉形都能觀賞得很清楚。飲時多以蓋撥茶,可直接啜飲,還可以拿起杯蓋,移至鼻端聞香。杯託則可以避免端茶燙手,託著杯託,使蓋碗看起來雅緻大方。當我們選購蓋碗時,要親自端起來試試,有時候過大的蓋碗口徑,手是無法負擔的。同時試試蓋子是否好撥動,這樣在撥茶葉時,才可方便使用。

  茶盅

  茶盅,又名公道杯,為求能濃淡均勻地分配每一杯茶湯而名之。也有稱其為“茶海”的,《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妙玉譏諷寶玉: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你吃這一海便是什麼?

  選購茶盅應注意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壺大,因為茶盅用來混合茶湯,有時必須裝入兩泡茶,所以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壺大,以免有裝不下的情形發生;茶盅的開口要選擇大的,這樣可方便茶壺往裡注入茶湯;另外,如同茶壺一樣,茶盅的出水也很重要,在倒茶至茶杯時,要考慮茶盅的出水順暢,不會倒得到處都是。

  茶杯

  一杯令人感動的茶湯,是由各種微妙的因緣和合而成的,而茶杯的力量,足以改變茶湯的風味。我們用不同質地、顏色、形狀、大小、高低、厚薄的杯子來品茶,茶湯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氣質,有時差距大得令人驚訝。但不論什麼茶,若以好的杯子來品飲,茶湯的香氣、湯色、滋味,都會更加細緻、豐富而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