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聯絡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有著深厚的聯絡。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掂在手裡,隨意率性,沒有那樣多條條框框裁切,細節處也許不拘小節,卻有引人入勝的韻味,有心人品出禪、道、儒,靜夜中品茗,一片禪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膽皆冰雪。我願意融進這民族氣息濃濃的茶裡,十幾年飲茶品茗,從未仔細考慮過什麼茶道美學,從渾渾沌沌牛飲解渴,到啜飲品味,到將經歷中的百般滋味融進杯盞裡一絲絲品飲,這“道”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猶如知已好友一般,也是快意的事啊。

  日本茶道美則美矣,箇中滋味遠不及中國茶道耐品。佛教從天竺傳入中國,中國將其融入儒家與道家,這才產生了中國式佛教“禪”,禪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頓悟”戰勝了北宗神秀為主的“漸悟”後大盛。禪又自中國傳入日本,日本國人將禪再次變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堅忍、纖細、精緻,再加上略略感傷,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帶有這樣的氣質。我認為日本茶道未得禪的神髓,因為“禪”本身是不拘形式的,所謂無佛無祖才是得到禪機真昧,日本茶道是太拘於形式了啊。

  現代中國茶道屬於一種高雅但為大眾所接受的生活藝術形式。

  中國茶道的沖泡過程可以稱作“茶藝”。

  延伸而言行業包括茶農、茶藝師、評茶師等眾多的現代職業。

  沖泡方法多樣,更加講究茶葉的品質和口感。比如烏龍茶沖泡,綠茶沖泡等過程就是截然不同的。日本茶道雖然有三千家的幾種支流流派,大體上的差別不大。

  日本茶道則屬於一種有宗教意味的社交形式。更偏向上流社會。

  典型的代表是要在茶社茶室穿正統的和服,每個動作有特殊的意味和講究。

  茶道精神則為“和、靜、清、寂”;像中國這種鬧哄哄卻樂融融的大眾茶館經營方式在日本茶道中是不存在的。

  飲茶方面,以“抹茶”***一種研磨得很細的粉狀綠茶***調飲,喝茶前要品嚐茶果子,味較苦。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道只有一個,所以茶道也只有一個,原本是不分日本茶道、中國茶道的。之所以有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說法,這是因為歷史的原因。眾所周知,日本茶道是從中國唐宋時流傳過去的,經過村田珠光及千利休的推廣完善,最終形成了以“和、敬、清、寂”四字相標榜的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規也成為日本茶道精神***另有煎茶道,肇始於明末東渡日本高僧隱元禪師,限於篇幅,這裡暫不討論***。而中國茶道則形成於中晚唐時期,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出現無疑對中國茶道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陸羽在《茶經》這部曠世鉅著裡,首次把飲茶從生活領域提升到精神品飲和藝術創造的高度,不但使飲茶程式化,更使飲茶藝術化了,使中國品茗藝術真正從日常煎點提升到精神品飲的境界上來,茶道過程中那種雅潔、清靜、空靈、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為中國茶道的最終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精神追求上是有區別的***仍屬於對“道”認知程度上的差別***,這也反映出兩個不同民族在地域以及文化上的差異。但在對“道”孜孜追求這一點則是一致的。

  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異同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的多、相互牴觸的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巨集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中國禪宗思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位”,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淵源關係,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的茶道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