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對古代中國經濟的影響

  茶在中國的歷史非常久遠。飲茶真正成為社會風氣,大約是始於盛唐之時。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對古代中國經濟 影響

  《茶經》開篇第一句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葉大多產自南方,特別集中在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和雲南等數省。飲茶習慣的興起,或許與中國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很大關係。正是這種地利風土原因,“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從唐到宋,是中國茶文化走向成熟和普及的關鍵時期。喝茶無疑是凡勃倫所說的“有閒階級”的產物,有閒階級在心理上與勞動階級不同,他們處處要顯示自己的優越地位;他們不僅要過著有閒的生活,而且要通過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性消費”,來顯示自己的闊氣。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喝茶與佛教的興盛有一定關係,因此有“禪茶一味”之說。

  因為財富與文化的極度繁榮,宋代的茶葉產量和質量都遠遠超過了唐代。唐代多把茶葉加入水中煎服,而宋以後則燒開水後再注入茶葉,這樣一來,喝茶的程式被大大簡化。從“吃”茶到“泡”茶,說明了“人類與自然分野的步步深化”。至此,茶已經成為“舉國之飲”。

  茶的出現,使喝水這件事從本能生活中獨立出來,變成一件重要的事情。甚至說,喝茶與解渴之間並沒有太大關係,喝茶本身已經成為精神的需求。“夫茶之為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甚至“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也”。用茶待客也隨之成為一種風俗,“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不知起於何時。然上自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廢。”

  宋時商業興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民間奢靡成風,特別是城市的興起,使茶樓和茶坊成為三教九流會聚之地。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

  “大凡茶樓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肆,本非以點茶湯為業,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又有茶肆專是五奴打聚處,亦有諸行借工賣伎人會聚行老,謂之市頭。大街有三五家開茶肆,樓上專安著妓女,名曰花茶坊,如市西坊南潘節幹、俞七郎茶坊,保祜坊北朱骷髏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太平坊北首張七相干茶坊,蓋此五處多有炒鬧,非君子駐足之地也。更有張賣麵店隔壁黃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內王媽媽家茶肆名一窟鬼茶坊,大街車兒茶肆,蔣檢閱茶肆,皆士大夫期朋約友之處。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隱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

  就地域而言,北方人飲茶遠不如南方人那麼普遍和講究;或許是運輸距離的緣故,南方人多喝綠茶,北方多喝紅茶。北方有些地區還要在茶中加入其他調料和佐料,如鹽、姜、奶等,蒙古的奶茶和西藏的酥油茶就是這樣。蘇轍就說:“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茶葉在宋時甚至已經傳播到北方邊遠地區,比如當時的記載,“蕃部日飲酥酪,恃茶為命”;“戎俗食肉飲酪故貴茶,而疾於難得”;“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缺”;“寧可一日無油鹽,不可一日無茶”,等等。這裡的“蕃戎”是指西藏和北方的遼金。

  當時“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後點茶。至飲會亦先水飲,然後品味以進”。金朝為了獲得南宋的茶葉,每年需費銀30餘萬兩;元光二年***1214年***,金宣宗以國蹙財竭為由,頒佈茶葉禁令,但仍然無法阻止人們飲茶。

  茶葉不只是一種飲品,更重要的是一種“癮品”。茶葉中有含量較高的咖啡因、茶鹼等導致中樞興奮作用的生物鹼類化合物,這種化合物會使人產生幸福感和愉悅感;因為刺激精神的作用短暫,所以必須不斷地進行補償。戴維·考特萊特在《上癮五百年》一書中說:“癮品這類產品本質上就會促使消費者不斷掏出錢來,對作用短暫的癮品上癮的人更是如此”;此外,“癮品的吸引力不但在於能刺激腦內的獎勵機制,也在於社交方面的用處”。按照經濟學理論,“癮品”無疑是最“完美”最“理想”的商品。

  以茶易馬

  對古代中國來說,茶葉的興起,不僅極大地影響了社會層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經濟變革,改寫了傳統政治格局。

  漢代以來的“鹽鐵”官營制度,在唐宋之後很快便被“鹽茶”專賣所取代。作為中國獨有的物產,茶葉一躍成為國家戰略物資,茶葉不僅使朝廷得以羈縻邊遠落後民族,而且通過以茶易馬這種所謂“茶馬”貿易,朝廷得到了自古以來極其緊缺的馬匹。對於強調華夷之別的中原文明來說,“彼得茶而懷向順,我得馬而壯軍威”。

  自唐宋以來,茶葉作為西北遊牧民族的必需品,完全依賴於中原地區供給;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央王朝因茶葉而掌握了“華夏邊緣”地區的命脈。據《明史·食貸志》記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因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洪武初年,明朝政府“設茶馬司於秦、洮、河、雅諸州,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餘里。山後歸德諸州,西方諸部落,無不以馬售者”。當時有“用"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之說。明朝政府為了壟斷茶馬貿易,在產茶區設定茶課司;同時,還建立茶葉的專賣制度,商人販茶,必須持有“茶引”或“茶由”,“若茶無由引,及茶引相離者,聽人告捕”。

  洪武三十年***1398年***,安慶公主的駙馬歐陽倫以都尉之職,“數遣私人賜茶出境,所至騷擾,雖大吏不敢問。有家奴周保者尤橫”。朱元璋知道後大怒,將歐陽倫賜死,周保等盡皆伏誅。由此可見當時對茶葉管制之嚴厲。朱元璋曾說:“國家榷茶,本資易馬。邊吏失譏,私販出境:惟易紅纓雜物,使著人坐收漁利,而入中國者少,豈所以制戎狄哉?”

  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朝對茶葉的控制比之食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或許是因為內外之別,鹽專賣對內,茶專賣對外。對於販私茶者的懲罰確實比販私鹽要重得多,“私茶出境者斬”,即使邊境守將販私茶,也是死罪。早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當時朱元璋還剛起事不久,在制定鹽法之前,朱元璋就制定了茶法,規定“三十而稅一”。後來《大明律》進一步明確茶葉由國家專賣,商人須向官府交錢購買“茶引”,才許按照茶引販賣茶葉;如偽造茶引,本人處死,家產沒收;販賣無引茶葉者,懲罰同於販私鹽,犯者一般杖一百,徒三年。當時,不僅嚴禁茶葉自由買賣,還禁止民間囤積茶葉,“所蓄不得過一月用,多皆官賣。茶戶私鬻者,籍其園入官”。

  大明初興的洪武、永樂年間,茶馬貿易曾經盛極一時。“洪武中,川陝皆置茶馬司,收巴茶易馬,頗獲其利”,同時“茶法通行,而無阻滯之惠,番馬茂盛,歲至萬餘之多”。明廷壟斷茶馬貿易以後,操縱茶馬比價,“將茶價湧貴,番人受制,而良馬亦有不可勝用者矣”。

  壟斷而無競爭的官營體制無法擺脫官僚的低效與腐化,一方面故意提高茶葉價格;另一方面大大壓低馬價。明太祖洪武年間,一匹上等馬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曆年間,則定一匹上等馬換茶30篦,中等馬換茶20篦,下等馬換茶15篦。依靠茶馬剪刀差,明廷一度獲利頗豐。但這種不公平交易使茶馬貿易迅速衰落,造成大批茶葉壅積。洪熙元年***1425年***,官倉中的茶葉大量過剩,朝廷不得不將大批“積茶折官俸”。

  宣德***1426年***以後,吏治日益腐敗,私茶盛行。“查得洪武、永樂年間興販私茶者處死,以故當時有蹈之者,間有一二私販者,包藏裹挾,不過四五斤十斤而止,行則狼顧鼠探,畏人訐捕。豈如今之販者,橫行恣肆,略不知憚,沿邊鎮店,積聚如丘,外境夷方,載行如蟻”。景泰***1450年***、成化***1465年***以後,官府對販私茶几乎已經無能為力,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既然無法禁止,只好選擇有條件地允許其合法化。

  弘治十七年***1504年***,督理陝西馬政的楊一清給皇帝的奏疏中算了一筆賬:用1570兩銀子收購78820斤茶葉,可換得900多匹馬;如果直接買馬的話,至少需要7000多兩銀子。當時一斤茶葉的價格是0.02兩銀子,一匹馬的價格是7.78兩,每匹馬折成茶葉為389斤。而在這次交易中,每匹馬僅需87斤茶葉,折算成白銀為1.74兩,淨利6.04兩,利潤率達347%。

  在楊一清等人的推動下,明廷開放“茶禁”,把傳統的茶葉官營改為“招商中茶”,“令陝西巡撫並布政司出榜招商,給引赴巡茶御史處掛號,於產茶地方收買茶斤,運赴原定茶馬司,以十分率,六分聽其貨賣,四分驗收入官”。茶馬貿易正式從官營改為民營。也就是說,茶商一次可以販運30引***3000斤***的茶葉,其中1200斤交給官方,其餘可以自由販賣。茶馬貿易由此再度繁榮起來,在通往邊疆地區的交通線上,“商賈滿於關隘,而茶船遍於江河”。

  茶的苦難

  茶葉是中國傳統商幫的特色商品之一。明清之際,陝商一直執西北茶葉買賣之牛耳;清乾隆時取消茶馬互市,陝商基本壟斷著四川邊茶;晉商主要將茶葉販往西域和俄羅斯;徽商依靠水運之便,主要經營華北和東北市場,清代北京的茶葉市場基本為徽商所壟斷。

  茶葉本身是帶給人愉悅的美好東西,但茶葉的歷史卻充滿著無盡的痛苦和悲傷。在茶葉經濟的巨大利益面前,明廷自然也加大了對茶葉產區的壓榨和盤剝。明正德年間***1506年***,韓邦奇任浙江按察司僉事期間,看到鎮守太監王堂等人強徵富春江的漁產和富陽一帶的茶葉,寫了一首《富春謠》,表達這種憤怒:

  富春江之魚,富陽山之茶。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採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昊夫何不仁,此地一何辜!魚胡不生別縣,茶胡不生別都!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於戲!山難摧,江難枯,我民不可蘇!

  中國茶葉分類

  中國茶葉按照製作方法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沱茶、磚茶等幾大類,各類茶中又包括許多品種。

  綠茶嫩綠鮮豔,是不經過發酵的茶。著名的綠茶品種有杭州西湖龍井茶、江蘇碧螺春茶、安徽黃山的毛峰茶和產於安徽六安縣一帶的六安瓜片茶。

  紅茶是經過發酵的茶,沏出的茶水顏色紅豔。中國著名的紅茶有安徽的祁紅茶和雲南的滇紅茶。

  烏龍茶是一種半發酵的茶,茶葉鬆散粗大,茶水顏色金黃。最好的烏龍茶是產在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巖茶。

  花茶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茶類,是在茶葉中加入香花熏製而成的。最有名的花茶是福建產的茉莉花茶。

  沱茶是產於雲南、四川的一種茶,經過壓制,像個圓圓的饅頭。

  磚茶,形狀像磚頭,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喜歡喝的茶。

  喝茶不但可以止渴,還能消除疲勞,幫助消化,預防一些疾病。長期飲茶,對人的身體健康很有益。

  很早以前,中國就把種茶經驗和茶樹種子傳給了世界各國人民。茶成為世界上飲用人數最多的飲料,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