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是茶與文化的結合體,更是中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非物質載體。茶文化對中國政治有什麼影響?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對古代中國政治影響,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對中國政治影響

  茶文化對古代中國政治影響中國茶文化發展國人思想政治的必要性

  公共意識淡薄

  中國著名學者費孝通指出,中國傳統的“差異格局”目前仍在影響中國國民的思想政治。外加市場經濟的影響,使得中國國人的公共參與意識不斷缺失,自我意識不斷膨脹。現實生活中,國人公共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受個人自我利益驅動的影響,多數國人將個人利益看得過於重要,群體觀念淡薄,缺少國家感、缺少使命感;其次,多數國人自治能力缺失,公共場合不能自覺維護公共秩序;最後,自我防範意識較強,相互之間缺少信任感,不關心他人境遇,對公共事務缺乏關係。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只有重德,提高國人的道德修養。

  人格精神欠缺

  人格精神欠缺一直是中國部分國人的劣根性表現。現代社會,這種劣根性依然存在,並且表現出獨特的時代特徵:

  ***1***人生價值及理想的迷失。這主要表現在缺少追逐價值的勇氣,自己的生活往往不能做主,而是依靠他人,要求他人為自己的生活指明方向,生活態度更是模仿他人,容易屈服於他人的世界觀及生存方式。當前,中國夢是國家思想建設的主線,這一主線反映出當前國人缺少自我理想,追求自我生活的現狀。

  ***2***自治能力不足。這主要表現為自我約束能力下降,無法進行自我評價。社會發展最需要的是可以進行自治的個體,並可以按照社會法規及道德規範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並進行自我個體管束,以保證個體具有獨立的人格。但現實生活中卻普遍存在個體自制力缺失的情況,如班級管理中,自治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自覺地遵守班級秩序,可以獲得較大的自主性;而一些不具備自治能力的學生,則需要代表權威的教師或班幹部進行管束,其最終結果是導致學生對權利的過度盲目崇拜。此外,由於自治力缺失,導致國人法律觀念淡薄,無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及人格尊嚴,還無法以法律武器規範個人的行為,導致社會秩序紊亂。這種現狀的改變,需要國人具有一種求和精神,天人合一,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中國茶文化對國人思想政治的發展

  凸顯國人思想政治的重德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茶文化開始盛行。茶文化的盛行是為突出國民的精神境界,即示儉。唐代,中國茶文化開始進入大發展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世人稱為茶聖的陸羽。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指出,茶性節儉,最宜德行精儉之人飲,這就要求茶人應當具備勤儉節約的美德,並積極遵守這種美德。唐代以詩聞名於世,其茶詩也存世較多,這些茶詩也多描述品茶所得的境界。也正是通過對茶詩優美境界的描述,國人那種重德、追求完美的性格才得以凸顯。而後宋元明清四朝的茶人也繼承了前期茶人重德、追求完美的茶德,對茶的讚美也不絕於耳。如蘇軾曾做《葉嘉傳》,傳中蘇軾詳細闡述了茶的品德,其用意則是借茶抒意,表明作者對完美人格的嚮往和追求。另外還有許多關於茶的詩篇,正是在茶的境界中體現了國人的國民精神追求。

  凸顯國人思想政治的求和

  茶本身就是一種中正之物,品茶則可以實現人的心情的平和,消除人的煩惱。在中國,茶文化異常繁榮,中國國人也特別愛飲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品茶會給人一種平和的享受,使人放鬆身心。晚唐茶人裴汶在《茶述》中指出,茶本性精良,味道純淨,具有消除煩惱之功效,可以幫助人實現中和。鑑於此,中國國民多喜愛品茶,並在品茶中求和。中國人的求和並不僅體現在上述言論中,更多的是體現在飲茶、品茶的感受中。茶聖陸羽以《茶經》名聞於世,這本論述茶的經典的核心則是對天人合一的孜孜追求,以求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合一,人的精神與肉體的合一。縱覽中國曆朝歷代的茶著作,其基本精神均是國人對天人合一、超凡脫俗境界的不斷追求。

  凸顯國人思想政治的雅與靜

  從本質上來講,中國的茶文化也是一種審美文化。這種審美文化,並不僅僅源於茶的外形美、茶藝的美,更源於中國國人思想政治中的雅與靜。在雅、靜的自然山水中,在人為的具有雅、靜的環境中品茶,享受品茶帶給人們的一種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進而顯示出中國國人思想政治中的好雅、好靜的國民性格。縱觀歷朝歷代的關於茶的論著,其闡釋的品茶的環境均是山、水、雲霧等,這些環境的共同特徵就是雅與靜,不能不令人沉醉,是一種超脫的美。幾千年以來,中國國人尤其是中國文人,尤其喜歡這種品茶的美。如在室內品茶,則必須營造這種雅與靜的具有山水特徵的環境。唐代品茶多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宋代品茶則多在室內進行,並注重品茶環境的營造。宋代詩人吳自牧在《茶肆》對當時杭州的茶肆進行了全面的描述,指出列花架以裝飾門店,並將奇異之物安放在花架上。明代關於茶的論著則多是對室內品茶環境的論述,及對自然山水環境的追求。如許次紓在《茶疏》中指出了最適宜飲茶的環境,窗明几淨、輕陰微雨、小橋畫舫,這些環境均是既雅又靜,且有山有水。

  凸顯國人思想政治的堅忍與剋制

  現代作家林語堂曾說過,一壺清茶便可隨遇而安。一句隨遇而安,不僅突出了中國國人的性格,更突出了中國文人的性格。儒家思想的引導,中國國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並不斷追求這種己任,其中尤以中國文人最為突出。但芸芸眾生,能到達這種境界的畢竟是少數,即便順利入仕,也常會有不如意的事情。面對現實的挫敗,道家的無為、堅忍、剋制思想就成為中國國人的政治思想的調節劑,且這種政治思想在茶文化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中國國人尤其是文人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經常沉湎於品茶,以茶作陪,堅忍並剋制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得益於中國國人面對人生挫折且無可奈何之時尋求心理安慰的過程,因此可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國人政治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茶聖陸羽的一生是充滿挫折的一生,但是他仍然可以持續堅忍,並剋制自己的慾望,同時以茶為伴,最終寫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經典的茶著作———《茶經》。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多數茶著作都是經過此過程產生的,如明朱權的《茶譜》。靖難之役後,朱權被改封南昌,仕途失意。但朱權並未醉心於極端宗教,而是在鬱然茂盛的茶園中品茶,由此化解自己內心中的憤怒,強迫自己絕塵於世,最終造就了《茶譜》一書,對中國後市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歷史中眾多的茶著作,多數都是中國文人所做,且創作背景均是在人生不如意,以茶尋求安慰時所做。唐代著名詩人盧仝,如果人生得意,就不可能有《七碗茶詩》流傳於世。宋代詩人蘇軾,如仕途得意,也就不會有《葉嘉傳》流傳後世。正是中國這些文人的人生的無奈,才能使得他們醉心於品茶,並豐富了茶詩,豐富了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對當代青年的影響

  茶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理,茶文化以其自身獨特的影響力和教化、審美功能能讓當代青年獲得思想、道德和文化等全方面的提升,促進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民族文化的精髓、核心,當代很多青年對茶道的起源都沒有概念,所以,對提高當代青年繼承和弘揚茶文化的意識任重而道遠。中國茶文化與儒家、道家、佛教、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學、書法、美術、歌謠等都有緊密的聯絡,通過學習茶文化能帶動當代青年學習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

  茶文化中還涉及中國傳統藝術、服飾、圖案詩詞書畫等,具有實用性和較高的審美價值,茶葉本身也是一種美,茶葉色彩豐富,香氣宜人,味道甘甜,口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茶藝的每個動作,每個物件都具有很高的鑑賞領悟能力,這些都為茶文化增添了審美和藝術感。茶的獨特的傳播方式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茶文化包含的知識很多,因此通過學習茶道可以讓當代青年之間增進交流和情感溝通,提高人際關係的協調能力和自身的語言表達交流能力。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理可以讓當代青年學習修身養性,緩解自身的生存、工作、生活壓力,在飲茶過程中領悟人生真諦,改變吸菸酗酒等不良習慣,減少情緒激烈波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調整身心。

  中國茶文化包含了文學、政治、史學、宗教、經濟、藝術等全方面的文化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絡密切,飲茶還能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學習繼承和弘揚茶文化能有效提高當代青年的知識面和深度,有助於當代青年更好地發展自己,也能為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