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茶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黑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新增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葉的影響

  世界各國的製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我國。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我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我國茶葉蒸青綠茶的製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製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東印度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我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製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蘇俄來茶我國採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我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祕書哥登來我國學習茶葉產製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我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我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我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製茶始於特羅氏。學習我國武夷巖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我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我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文化的影響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時代,長安城中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是在這個時代,中國茶道開始它的遠行。

  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在他回國的行李中,就有中國的茶籽,最澄禪師將茶籽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蒞臨滋賀縣梵釋寺,僧人們獻上清茶一杯。天皇飲後龍心大悅,開始大力推廣飲茶,於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

  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並根據中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榮西禪師晚年著《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將茶譽為“聖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盛於明。歷經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今天中國的茶道正是泡茶道的延續。

  如今的日本,卻依然完整地保留著中國千年前宋代點茶道的儀式,如此精妙神奇的茶道在中土大地已經無處尋覓,無怪乎會有人認為日本是茶道的故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