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言偃的生平簡介

  言偃生於公元前506年,卒於公元前443年,字子游,是春秋時期吳地常熟人,也就是今天的常熟虞山鎮人,是孔子的學生,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言偃是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中的唯一的南方人,正因為言偃是唯一的南方弟子,所以言偃的作用可以說是巨大的,因為其使得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在南方傳播,言偃在孔子處學成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講學佈道,對於江南文化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據《論語》和《禮記》記載,言偃在孔子處學習的時候非常刻苦,得到了孔子的喜愛,一天言偃跟隨孔子去祭祀後,孔子向言偃描述了自己的大同社會理想,這種思想對於言偃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言偃在魯國做武城宰的時候就用禮樂教化人們,孔子去看後開玩笑說“殺雞焉用牛刀?”言偃非常認真的說:“老師以前總是教導我為官一定要有仁愛之心,百姓就比較容易聽指揮,所以無論是什麼人教育總是會有用的。”孔子非常滿意言偃的回答。接著孔子又問言偃可以見到什麼人才沒有,於是言偃說自己發現澹臺滅明是一個人才,因為從一些細節上就可以看出其是一個光明磊落,不逢迎拍馬的人。

  可見言偃對於孔子的理論不僅僅可以很好地學習,而且還能夠活學活用,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可以說是學有所成的。其後來辭官回自己的家鄉進行講學,可以說也是對儒家學說的一個非常有利的推廣,對於江南地區的儒文化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言偃死後能夠進入孔廟,被尊為“十哲”之一,甚至被稱為“南方夫子”都是由於言偃對江南文化的重大影響的一個回饋。

  言偃是誰

  言偃生於公元前506年,卒於公元前443年,字子游,是春秋時期吳地常熟人,也就是今天的常熟虞山鎮人,是孔子的學生,位列孔子學生中的七十二賢,是七十二賢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將自己在孔子處學得的思想積極的在自己的家鄉推廣,得到孔子的稱讚,孔子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

  正是因為言偃積極的推行孔子的學說,可以說對孔子的儒家學說做到了身體力行,所以其成就是比較大的,對於江南儒文化的影響也是比較深遠的,也正因為如此言偃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唐代開元八年,言偃被列為“十哲”之一,被迎入孔廟,享受世代的祭祀,唐開元二十七年,言偃被追封為吳侯;北宋年間,被追封為丹陽公;南宋時期被封為吳公;元代被封為吳國公;明朝嘉靖年間被稱為“先賢言子”;康熙年間朝廷在言偃的後世子孫中設立五經博士一員,可以世代承襲;並且清代的幾個皇帝南巡的時候先後派大臣到言子墓祭祀,並且欽賜御筆匾額。

  從歷代對言偃的推崇來看,言偃對於江南地區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也可以說這是統治階級拉攏人心的一種表現,之所以可以通過敬奉言偃能拉攏人心,其根源還在於江南人民尤其是讀書人對言偃的推崇。可以說在江南地區,言偃就是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代言人。

  一代思想家言偃的生平

  子游少孔四十五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後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遊夏”。

  子游二十多歲就擔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東費縣西南***,實行孔子關於“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教誨,孔子到武城時,“聞絃歌之聲”,甚為嘉許。子游自稱重視仁義之根本,批評子夏的門人曰:“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未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論語·子張》***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喪致乎哀而止”*** 《論語·子張》 ***孔子去世後,子游自己授徒徒講學,其後學在戰國時期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但卻受到荀子的嚴厲批評。明翰林學士周洪漠在《重修丹陽公祠記》中寫道:昔者吳公言子游為勾吳人而悅吾夫子之道,壯學於中國,卒能以文學擅科而得夫聖人之一體,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聞絃歌之聲乃喜而戲之曰:‘‘割雞焉用牛刀。公以實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唐玄宗時,子游被追封為“吳侯”,宋代又被封為“丹陽公”,後又稱“吳公”。今江蘇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