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化入門論文

  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的存在樣式,一部人類歷史就是各種文化相互滲透、不斷髮展創新的歷史。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歐洲認同的文化根源

  摘 要:歐洲認同價值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歐洲人對其同源文化的延伸。作為歐洲文明的淵源,古希臘羅馬文化奠定了歐洲的文化傳統。在中世紀基督教大一統的文化氛圍中,基督教教義成為歐洲人長期共同秉承的精神家園。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的影響早已深入到了歐洲人的血液中,成為歐洲認同的重要文化根源。

  關鍵詞:歐洲認同;文化根源;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

  歐洲,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文化凝聚的象徵,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歐洲認同是歐洲人對自身特性的定位,更是對歐洲超越經濟範疇的強大文化凝聚力的肯定。“歐洲在倫理領域存在著某種文化的共同性。”[1] ***P251*** 要正確認識歐洲認同的深刻內涵就必須探究其歷史發展中的文化共同性。從整個歐洲的歷史演變及其文化傳統來看,歐洲認同的實質即是對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認同。

  一、歐洲文明的起源—古希臘羅馬文化

  在古希臘時代,現在“歐洲”所指的這片土地被稱作“歐羅巴”,來源於希臘神話。隨著地中海地區以及現在的中歐、西歐廣大地區被羅馬帝國所征服,希臘羅馬文明也隨之而來。人類文明的中心開始由地中海區域向西轉移,希臘的文化成就和羅馬的帝國統治長遠而深入地影響著“歐羅巴”地區,為其同源性文化與社會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誠然,對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高度認同成為了歐洲認同形成的根本因素。恩格斯曾指出:“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就沒有現代的歐洲。”[2] ***P506***

  古希臘文化是歐洲文明之源,它在諸多領域如哲學,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就以及其繁榮發達的城邦政治文化為歐洲創立了規範。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理性精神是古希臘文化的核心,也構成了歐洲文化的精神主線。古希臘重視對各種知識進行分類研究,將哲學獨立為一門科學。此外,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構成了其發達城邦文化的精髓。

  它所體現的平等和公正的原則保障了公民的權益。古希臘的民主制度開創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現代民主制的基石。它促進了近代歐洲文化中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誕生。正如歐洲人所言,“由於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繼承性,我們的身上有著希臘的傳統,它的深遠影響歷經世紀的更替而不衰,它以理性的光芒和沒的甘露感染了所有的歐洲人,即使我們想要避開它的影響也不可能。”[3] ***P2*** 總之,古希臘文化在諸多領域的成就對歐洲文化產生的影響構成了歐洲認同文化根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羅馬文化對歐洲文明的影響不亞於古希臘文化。羅馬人征服了歐洲這塊土地,並在其統治範圍內推行其高度文明的制度和文化,促進了歐洲地區同一性的文化傳統的形成與發展。古羅馬文化對歐洲文明的最主要貢獻是羅馬法和共和制。

  頒佈於公元533年的《查士丁尼法典》中許多原則和制度被近代以來的歐洲法制所採用,如其在諸如公民權利平等原則上所倡導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等。羅馬法奠定了歐洲文化中強調個人自由與權力的傳統,成為歐洲法律制度的藍本。羅馬共和制有利於政治權力的分割,使權力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為近代歐洲各國所效仿。古羅馬文化對歐洲文明的影響涉及到歐洲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任何一個重要城市都可找到某些羅馬的東西。”[4] ***P96***

  二、歐洲認同的精神家園——基督教

  基督教在歐洲人共同的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的形成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都是“在基督教文明若干個世紀的浸染滲透之中積累起來的歐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5]***p135-136*** 基督教文化將歐洲各民族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對“歐洲觀念”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歐洲,統一的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是在中世紀。“歐洲認同是由基督教的到來和地中海各民族與北方部落的人們獨特的混合而決定地形成的”。[6]***P118*** 基督教教義符合在精神上教化公民的原則,被確定為羅馬的國教。教會和政權相結合,政教合一,教會的權力大大增強,使得基督教的影響得到最大化的實現。

  因此,在羅馬的統治下,基督教廣泛傳播,歐洲地區的各個蠻族相繼信奉基督教,社會的各個階層民眾都成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徹底,系統而富有邏輯性的教義將歐洲人征服,“不僅成為他們的啟蒙思想,還成為了他們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指導原則。”[7]基督教教義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高階文化的載體,它促進了歐洲人的思想開化。

  這一過程使得基督教成為歐洲人精神世界的統治者,奠定了其在歐洲人統一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中的統治地位。作為中世紀意識形態的主導,基督教的教條成為了歐洲文化中倫理道德的規範。基督教在中世紀時期有著其整體化的機構與活動。其教義的傳播者教士是文化的象徵,而其物質載體修道院則成為教化民眾的場所,是當時社會主要的文化中心。修道院因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影響成為現代大學的前身。可以說,基督教對歐洲人統一性的精神統治在歐洲認同觀念的形成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綜上所述,歐洲認同觀念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古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文明的起源,基督教文化是歐洲人共同的精神家園,二者為歐洲認同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只有深入探究歐洲認同形成的文化根源才能深刻地認識歐洲及其不斷加強的一體化程序。

  參考文獻:

  [1] 鄭曉雲. 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2] 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 伊迪絲·漢密爾頓. 希臘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 W. Fleming. Arts and Ideas [M]. New York, 1968.

  [5] 陳樂民,周弘. 歐洲文明擴張史 [M]. 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9.

  [6] Anthony Pagden. The Idea of Europe [M].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2002.

  [7] 惠一鳴. 歐洲聯盟發展史***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篇2

  歐洲社會福利制度文化淵源探究

  摘 要:從福利文化的角度出發,探索歐洲社會福利制度背後的文化淵源,通過對北歐、西歐和南歐福利文化的解讀,發現福利文化對福利制度產生髮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巨大力量,從而對我國構建社會福利文化得出啟示。

  關鍵詞:福利文化;福利理念;歐洲社會福利制度 歐洲是福利制度的誕生地,也是福利制度發展和改革的集中地。然而歐洲內部的社會福利制度也存在著差異性。隨著學者們對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研究,福利文化逐漸成為全新的且不可忽視的因素。本文試圖從歐洲社會福利文化出發,將歐洲福利制度發展源頭追溯至歐洲福利文化淵源,由此來探索歐洲社會福利制度在產生和演進過程中的差異性。

  一、歐洲社會核心文化價值觀

  歐洲社會的科學、法律和倫理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希臘哲學、羅馬法律和基督教道德這三者。希臘哲學指導人們區分真假,羅馬法律則用來指定規則,基督教的宗教倫理主要用來辨別善惡,這三者是歐洲社會起源的是非標準。歐洲社會文化發展的淵源也必然追溯到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以及古希伯來文化。

  ***一***“個人為本”的價值觀

  歐洲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色彩。古希臘文化中倡導發揚個人人格。而基督教教義中宣稱人人平等,人生來就有罪,但只要能過通過苦難的考驗,即可進入天堂。個人為本價值觀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文藝復興運動,其倡導的科學、自由和個性解放的人本精神是整個歐洲或西方文化個人之上特徵的基礎,“天賦人權”的思想理念開始滲入到歐洲文化的各個方面,歐洲社會福利文化也不例外。

  ***二***“博愛互助”的價值觀

  歐洲傳統文化與東方傳統文化最明顯的不同在於,東方傳統文化過於強調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差序之愛,歐洲則主張淡化血緣,主張普遍的博愛精神。基督教主張不分遠近親疏的普遍之愛,強調對弱者的愛。基督教主張不嫌棄罪人等被社會遺棄的人,也不敵視和自己意見不合的人。基督教這種普遍的博愛精神帶有濃厚的普世主義色彩。這種以博愛為基礎的基督教精神和互助的價值觀也成為歐洲社會福利制度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價值觀。

  ***三***“自由民主”的文化傳統

  民主和自由是歐洲社會文化標榜的基礎價值觀。民主最初發源於古希臘文化中,最初只是具有社會學意義,後來則形成政治生活中的原則和體制。古希臘文化中的民主指一種由公民集體行使政治權力的統治形式,從而把民主與專制獨裁和無政府狀態區分開來。古羅馬的羅馬法確立的公民的合法權利和義務較早地論證了國家和個人的全系,以及政體思想中的分權和制衡觀念,構成了現代民主政體的重要基礎。

  此外,文藝復興運動和新教徒的理論與實踐破除了中世紀等級制度,提高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促進了有利於民主成長的觀念和形勢的發展。

  二、歐洲核心文化對構建福利制度的影響

  在歐洲社會發展過程中,其核心文化基本上是圍繞著宗教教義的發展和變化而產生的,尤其是在歐洲佔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就是當時社會福利制度的福利文化來源,基督教教義直接指導這各種宗教團體的慈善活動。

  ***一***宗教關懷形成福利萌芽

  基督教教義強調“愛人如己”,認為人類生命價值的神聖與善待需要幫助之人的可貴,並用行善作為基本教義來約束教徒。隨著基督教教徒的擴充套件,“愛人如己”的博愛精神也開始擴充套件。初期的“愛人如己”只是體現在基督教內部對貧困者的關愛或信徒之間的扶持。而之後基督教信徒數量的增長也促使基督教力量的加強,基督教教會也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行政權力,關愛社會所有貧困者也逐漸成為基督教的責任。即使在宗教改革後,教會權利縮小的情況下,宗教的慈善救助依然是社會福利制度的重要環節和補充保障。

  早期的基督教教會所開展的福利保障主要體現了對社會弱者的關愛,如由教會創辦老年之家收留孤寡老人,滿足老年人的生存需要;教會創辦孤兒院來救濟孤兒等。此外,基督教還是關注對病人的關注與救治,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志願性質的機構――醫院。

  ***二***博愛互助推動社團保障

  隨著宗教慈善活動在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多,其救助弱者的理念逐漸開始派生出弱者互助的概念,形成幫助有困難的人是一種自願的、合乎道義的行為準則。行業協會作為社團保障的雛形開始出現。商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促使了商人行會、手工業者行會的空前發展。這些行會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民主和互助的精神,行會一方面推動了商品經濟的再發展,另一方面保障了行會內部成員的經濟安全。從本質上而言,行會是一種由團體對其成員所保證的基本生存保障制度,也是現代社會保險制度起源的組織淵源。

  ***三***個人權利弱化了家庭保障功能

  歐洲家長制的價值觀認為,家長權利的獲得不是基於血緣關係而是基於財產佔有權,以此擁有人身支配權。而隨著私有制進入家庭內部,個體家庭中父子、兄弟乃至夫妻各自擁有私人財產,這就為每個成員的人格獨立奠定了基礎。法律關係、權利關係也就必然進入家庭內部,成為家庭成員的主要關係。獨立人格促使人們對個人權利非常重視,公民意識的覺醒也促使人們對自我權利的要求更為細緻和精確,越來越多的社會保障責任由政府和社會進行分擔,從另一個方面而言,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漸弱化。這對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思想淵源

  由於地域、宗教、歷史發展等因素的差異,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思想來源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北歐國家、西歐國家和南歐國家在社會福利文化的形成與構建過程中有很大不同,因此導致了這三個地域的社會福利制度上的差異性。

  ***一***北歐:合作的社會民主主義

  以瑞典為代表的北歐國家屬於典型的合作式集體主義福利文化,瑞典政府為全體國民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方位的社會福利制度,其不僅保障覆蓋面很寬,其保障水平也很高。這種全方位的國家化福利模式的基礎就是來源於新教路德教義的“合作”的集體主義福利文化。

  瑞典是典型的基督教信仰的國家,其國民大部分信仰基督教路德教派。路德教義個人與教會好不妥協的精神導致了教會和國家的民主原則。路德教義中不排斥政府對國民的福利保障責任,而且不主張教會有超越國家的壟斷權利。在路德教義的影響之下,瑞典形成了“合作”的文化傳統,並且對社會民主黨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社民黨執政的理念奉行“中立”政策,對內實行“團結、合作”的政策,傾力於建立完善的、高水平的、覆蓋全民的福利國家,並由國家供給***。

  瑞典福利國家制度的價值觀念是合作、博愛、自由與平等。在對待社會福利方面,社會民主黨強調平等與民主化,認為福利國家能夠通過和平手段達到消除貧窮和實現平等,並最終形成社會一體化的價值理念。正是這些主張構成了瑞典社會民主黨的指導思想原則和追求的價值目標,並通過長期執政將其有機結合到瑞典的福利制度安排中,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瑞典合作式國家化福利模式。

  ***二***西歐:自助的保守主義

  德國是西歐國家中社會福利制度比較有特色的國家,其原因在於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社會保險作為制度保障的國家,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其自助的福利理念有很大關係。

  德國是以“法團主義”的保守主義意識形態觀作為其福利文化基礎,強調國家、家庭與市民社會的協調與平衡。保守主義文化觀強調階級協調、社會團結,倡導集體主義,崇尚社會團結,把社會保障的制定看作是階級之間相互妥協的過程,這種福利文化觀鼓勵強有力的市民社會的形成。

  德國構建社會保障的思想主要來源於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思想,其基本特點是在強調市場作用的同時,注意社會公正與社會平等的發展。德國強調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一致性,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的效率取決於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社會政策不能間接損害國民經濟生產率,也不能違背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也就決定了德國在面臨危機時仍能從容面對,僅僅通過政策的調整來緩解並走出危機,並保障其經濟發展的有序。此外,德國主張個人享受福利權利必須與義務相對應,集體性社會福利必須有限度。政府通過有效的社會福利政策,促使國民擺脫原始的利己主義、進行自我發展。

  ***三***南歐:父愛主義的天主教福利觀

  以希臘為代表的南歐國家社會福利文化的核心是天主教福利觀形成的國家非干預意識形態觀,施行家庭―市民社會主供的***供給制度,家庭和教會在福利供給方面占主導地位。天主教的意識形態觀強調社會網路、社會互動和社會意義,倡導家庭倫理,主張家庭福利和使用社會資源。天主教堅持家庭時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反對國家干預,倡導國家“輔助性原則”的意識形態。因此,希臘最初的福利文化來源於天主教意識形態觀,強調家庭倫理觀念的家庭福利主義。

  四、歐洲社會福利文化對中國的啟示

  社會福利制度安排是其自身所具備的福利文化的外在反應,深厚的福利文化根基對構建社會福利體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歐洲社會福利制度文化淵源進行探究和分析,從而針對我國未來構建社會福利文化得出一些啟示和經驗。

  ***一***堅持發揚傳統核心文化理念

  根據前文對瑞典、德國和希臘社會福利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到各國的社會福利思想理念都和本國的傳統文化中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正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歷史的沉澱中逐漸形成了社會福利思想理念。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文化作為軟實力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代國民,因此,傳統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視。尤其就我國目前的狀況而言,國家經濟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公民意識逐漸覺醒,市民社會的力量在加強,在這種社會轉型的複雜背景下,外來思想理念的誘惑力極強,在吸收其他福利思想的同時,必須要保持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中國本土文化對國民的強大影響力,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結合起來,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福利文化。

  ***二***引進多元保障新理念

  孝道的家庭福利文化是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最為深入人心的理念,家庭保障作用在中國社會福利發展過程中一直呈現出強大的力量。而隨著我國發展面臨的新環境和新問題,家庭保障已經無法支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尤其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政府對社會保障的承擔責任過重,這就導致了社會保障的水平過低以及不公平現象的出現。因此,中國未來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多元化主體參與的多元福利,即引入政府、社會、個體與家庭等多個主體參與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林閩鋼.福利多元主義的興起及其政策實踐[J].社會2002:36-37.

  [2]張軍.從慈悲正義到公民權利:西方福利文化下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演進[J].學習與實踐.2013***1***:97-103.

  [3]張軍,陳元剛.中西社會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比較論綱[J].社會保障研究.2011***1***: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