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學論文

  傳播學的引進和發展,對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和傳媒實踐,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對大眾傳播學的麻醉作用的理解

  在當代資訊傳播不斷高技術化的時代,對大眾傳播學的研究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大眾傳播的資訊也對人們的生活有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與影響,人們已經離不開一些資訊化產品,人們在享受著這些方便的科技產品。手機、電腦、網路資訊已經氾濫了。大眾傳媒掌握了大部分的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在這些氾濫的資訊裡面,人們已經跟隨者輿論的導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只是單方面的跟風,無聊,形成了一種人論我論,人云亦云的狀況。我們追求資訊化,追求方便快捷,但是這些大眾傳播的這種越來越輿論化的資訊使得它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分化。都說事物具有兩面性,但大眾傳播的消極一面暴露無遺。就現在來看,大眾傳播的一些負面消極作用越來越明顯,人們也被同化了。甚至改變了人們的一些內心的原則理念,改變了看待事物的辯證的理性的眼光。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人們也被這些資訊所迷惑,難於辨別是非。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提出了大眾傳播學的麻醉作用。他們認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而總的說來,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則更大。負面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由於大眾傳媒給人們帶來的訊息多到令人難以招架的地步,致使人們每天花費許多時間從事這種視聽活動,從而沒有多少時間直接投身社會實踐,與社會的關係便日趨疏遠和冷漠。二是這種對社會問題和社會活動的瞭解讓大眾獲得了虛幻的滿足,使他們“從積極地參與事件轉變為消極地認識事件”,從而逐步削弱了人們的行動能力。

  而我自己對此也有著自己理解,我想就網路媒體的一個新聞事件的各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見解。小悅悅事件相信我們對這個實踐已經相當的不陌生,先來看看事件經過。

  兩歲的悅悅被迎面駛來的麵包車撞倒捲到車底。兩名路人先後路過均對倒地的悅悅不理睬,接著悅悅被小型貨櫃車再次碾壓。之後往來的十餘個路人均見死不救,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並救起悅悅。從這個資訊來看,我們會批判,會抱怨。會唾罵那些人。當我們瞭解事實本質再來看看吧。我想從三個方面以這個時間來談談對大眾傳播的麻醉作用的理解。

  首先,大家被輿論表象所引導,都說那些人沒有道德,說司機不顧生命。我想了一席啊,我覺得,在黑暗的情況下,司機壓過去沒有在意,而且壓著人不可能還那麼淡定的開過去,說明,他是在未看到的情況下,開過去,18個人,是有沒有同情心的人,但還有一部分人,不能從表象看他們是沒有道德的人。究其根本是害怕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南京徐老太事件寒了人們的心。沒有知識的,只顧自己利益的老人缺陷害了幫助了自己的人,之後又相繼出現了老人故意跌倒,公交司機去扶她,卻被反咬是他撞的,幸好當時有錄影,才沒有被誣陷。是這些事情讓人們的道德之心怯弱,無法承受那種打擊。

  其次,媒體將這事件擴大化,全國知曉,人麼都會哪些行為分開,可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他們又會怎樣抉擇呢,都會口頭上說。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人們判斷事情也只是跟隨大眾人云亦云,說道德淪喪,人們的口舌之戰開始了。人們就質疑這一個說法道德展開,大肆宣揚。媒體的壓力,給那18個人也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破壞了人家的生活工作。大眾傳播的力量就這樣被加強化。人們的意識已經停留在這個上面,不能自拔,跳不出大眾資訊的圍攻,偏激的言論激發了人麼心中的哪一點僅存的憤怒。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已經不管用了。都陷入了迷局。思想觀念已經受到了麻醉。

  人們已經在開始享受足不出戶的去了解世界,去享受生活,我們被人際傳播,群眾傳播,大眾媒體傳播所籠罩,不僅僅是小悅悅事件,人們的意識已經被同化,只是感性的認知,而非理性的認識。資訊的傳播過程中,沒有人去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也無法去正是它的真實性,即使有人證實,也不敢去相信他的真實性。人們已經在這樣的生活中被麻醉了。就以網路來說吧,看看人們無法滿足精神的需求,跟中游戲,三國殺,CF,植物大戰殭屍,QQ農場等等,形形色色的電影電視,娛樂新聞,遊戲購物,人們已經利用這個虛擬的“媒介現實”的“現實化”過著自認為清醒的生活,其實麻醉在資訊化的世界中。

  即使你對新聞事件或娛樂報道的品頭論足再精彩,卻仍因為傳播渠道的狹窄而無法廣泛傳播,而傳媒的即使十分蹩腳的胡言亂語卻可以刺激你的神經從而影響你對整個事件的判斷。足見大眾傳播的巨大力量,而現代社會變幻不定、大起大落的各種流行的大眾文化現象,正是“麻醉人”心理和行為特徵的具體寫照。

  這些是我個人對大眾傳播的麻醉作用的理解,對當今社會發生事情頗有感觸。

  範文二:大眾傳播學期末論文

  其實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節課其實是第一節課。因為我發現老師從第一節課到最後一節課老師基本一隻是用的自己的聲音,沒有怎麼使用教室的麥克風。而我幾乎每一節課都是坐在最後一排,但是必須說的是,每一節課我都能聽到老師講的東西。一方面是班裡非常安靜,當然,另一方面是老師的聲音比較有穿透力。老師的聲音並不是很大,而在第一節課時,老師剛進來的時候,班裡其實挺亂的,很嘈雜。但老師說了幾句話就讓班裡靜下來了。其實讓教室或者會場中的人們恢復安靜或者集中注意力是一種很強的能力。其實每節課上課之前老師都是這麼做的,有時是講一個笑話,有時是提起一個話題。總之老師總是有辦法catch everyone’s attention。也許這就是大眾傳播學的作用之一吧。吸引大眾的注意力,通過一些大眾的人們都感興趣的東西,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從而達到自己向大眾傳播自己想傳播資訊的目的。比較典型的例子就像是廣告。廣告就是通過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來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的產品或要傳播的思想然後讓人們記住。優質的廣告和劣質的廣告差別就在於能否有效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以及給人們留下正面的印象。著名廣告大師李奧貝納曾經說過:“有趣卻毫無銷售力的廣告,只是在原地踏步;但是有銷售力卻無趣的廣告,卻令人憎惡。”這句話表明了創造力,創意,也就是吸引人們注意的方法是相當重要的,同樣,這在大眾傳播學中也佔有相當的比重。

  我的專業是法學,法學與大眾傳播最好的結合應該就是撒貝南了。撒貝南出名與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欄目,後來在2005獲得了金鷹節最佳主持人之後,撒貝南一炮走紅。在主持了我們有一套節目之後,撒貝南向大眾展示了一個不同的充滿娛樂精神的自己,因此他也變得更為公眾所熟知。在2012年,撒貝南成為了央視春晚的主持人,這使他達到了職業生涯的巔峰。當然哈,成為主持人之後的撒貝南貌似距離法學已經漸行漸遠,越來越向娛樂圈靠攏,那就撒貝南的話題就先到此為止。

  其實法學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法學包括了法理學,刑法學,民法學等諸多分支學科。而在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的今天,法學的分工也更加細緻。如婚姻法,金融法等。我們都知道,法學對我們的生活的影響是深入到每一個角落的我們出門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受到法律的調整。如出門購物要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受到犯罪分子的侵害會得到刑法的救濟。也正是法學的這種生活廣泛性,使得他與大眾傳播的關係更加的密切。可以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像我吧,每天都會拿著手機上網看新聞,處於專業的緣故,對一些與法律有關的新聞會多加的關注。在前幾天,在網上炒得最熱的新聞無疑是李莊對重慶專案組的控告。李莊是在兩年前在重慶“打黑”期間為一位“黑老大”龔剛模擔任辯護律師。在為龔剛模辯護時,他自己卻受到了重慶打黑專案組的控告,控告的原因是他在為龔剛模辯護時指示龔剛模編造供詞,也就是所謂的“指使”龔剛模做偽證。由於控方有龔剛模的證明李莊指使其作偽證的證詞,李莊的“偽證罪”也就成立了。李莊被判決有期徒刑一年半。而在李莊服刑期間龔剛模也在獄中表示自己是被迫在李莊偽證案上作偽證的,自己當時的證言都是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逼他那麼說的。這個可不是什麼小問題。司法機關的犯罪其危害性要遠遠大過平民百姓的犯罪。所以,在出獄後,李莊立刻聯絡上了龔剛模,龔剛模也對當年誣陷李莊表示了深深的歉意,李莊也大度的表示了諒解,在剛剛上任的大背景下,各個組織也不敢輕舉妄動。最高檢也老老實實地接受了李莊的申訴並認真的取證進行調查。希望在這件事上最高檢能給公眾一個交代。呵呵,假如沒有大眾傳播,我們也不可能瞭解到這麼多距離我們這麼遠的事情。也許這就是大眾傳播最廣泛影響卻最不容易引起我們注意的功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