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使得新聞傳播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鮮活、更加面向社會、面向大眾,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網路傳播的倫理建設

  [內容摘要] 網路在技術上的特殊性使網路媒體面臨新的網路倫理問題。本文在對網路性質深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網路倫理建設的具體措施,並分析了網路倫理建設新的特點。

  [關鍵詞] 網路傳播;網路倫理建設;網路技術;網路道德;政策法規

  網路社會,是由不同的網路社群組成的一個虛擬社會,它存在的基礎是網路技術。在這一虛擬的社會結構中,雖然其行為主體仍然是現實社會中真實的個人,但網路在技術上的特殊性使網路媒體產生了許多傳統媒體未曾遇到的新問題。面對這些新的網路倫理問題,我們應針對其特殊性,在理論上加深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建設措施。

  一、基本的認識前提

  1. 關於網路技術的性質

  作為技術層面的網路,它是一箇中性的工具,並無是非好壞之分。其任何正面的負面的價值延伸,都是主體操縱者——人的價值觀念的體現與物化。如果你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對待網路,那麼它就是你實現理想、通向成功的橋樑。如果你以消極陰暗的心理對待網路,那麼網路就是你走向沉淪、犯罪的獨木橋。

  網路巨大的負作用就是產生於使用者對科學技術的濫用、誤用,產生於人類價值觀念的偏離。有些人被無所不能的網路技術帶來的資訊便捷、物質富有、生活安逸等等表面現象所矇蔽,對工具至上、技術決定論等等偏激觀點盲目崇拜,並將眼前的功利作為最終目標追求,使自己成為技術的奴隸。網路技術上的“可行”並不等於行為上的“應該”。

  你能夠在網上橫衝直撞,甚至可以隨便散發不負責的資訊、隨便破壞他人的電腦系統,但人的道德修養是你一切行為的最高主宰,使你不能胡作非為。只有將精神價值、人文關懷與網路技術的發展融為一體,才能真正發揮網路技術的綜合優勢,從而有效推動社會的高速發展。

  2. 關於網路道德與傳統道德的關係

  網路社會依存於現實社會,網路社會行為是現實社會行為的延伸,表層的數字關係所遮蔽的恰恰是深層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在網路空間中,人雖然擺脫了諸如鄰里角色、現實直觀角色等現實空間中制約人的道德環境;但在超傳統地域的網路範圍內,人發揮作用的動機並沒有變,植根於現實空間的傳統道德與新型網路道德的行為者是共同的行為主體,它們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區別。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規範就應該是構成網路社會道德規範的重要參照。

  由此看來,網路道德並非空穴來風,現實社會幾千年的道德積累是它堅實的基礎。事實上,人類發展到現在形成的豐富多彩的傳統道德,其一般原理和基本執行機制,充分反映了人類社會活動的一般規律,網路社會既然是人類社會的生活空間,其普適性就不言而喻。因此,人類在維護網路空間秩序時必然要引入傳統道德的優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執行機制,在此基礎上加以協調發展,從而形成“網路社會”更高水平的新型道德。

  3. 關於網路倫理作用的特殊重要性

  在現實社會,倫理與法制,是維持社會平衡的兩大重要槓桿,而且法制的明確性、強制性,使它的作用更大於倫理的作用。而在網路社會,由於網路的隱匿性、快捷性成為網路法制的障礙,因此網路倫理建設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意義。

  網路倫理,是指人們通過網路媒體進行交流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道德關係,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媒體物件等等之間的關係。網路倫理建設,就是要在這些關係中建立一些相應的原則規範,使之成為網路媒體使用者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凝結人類高科技發展水平的網路媒體,自然也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化的水平。在這樣一種高度發達的社會形態中,自覺的道德規範的遵守應該更具普遍性、操作性。

  它不僅彌補了網路法規明顯滯後於網路發展的現實,而且,即使在法規健全的情況下,它也可以起到法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法律是通過強制性手段,針對嚴重違法行為制定出的各種懲罰性措施,因此它只能用於懲惡,而不能勸善;只規定人們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必須禁止,而沒有指明什麼是應該去做的、什麼是鼓勵去做的。

  道德倫理建設,則是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起作用,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與內在性,不僅對不道德行為進行批評、譴責,同時也對道德行為,尤其是高尚的行為予以褒獎、鼓勵,顯示出文明社會中人類行為的高度自覺性,這一特點最吻合現代網路技術執行的客觀規律。

  二、網路倫理建設的具體措施

  網路社會的整體建設,需要倫理、法制、技術、管理等多種手段齊頭並進。側重於倫理建設措施而言,由於網路倫理所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網路倫理建設的具體措施也需要多層面、多角度的協調配合來進行。

  首先,建立健康的網路傳播環境。無論網路交往如何具有隱匿性,其行為主體不外是現實社會中的真實的個人,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將決定其網路交往行為的文明程度。因此,對現實社會的公民進行相關的道德教育,如社會責任感、民族自尊心、科學人生觀等等的教育,是防止網路失範行為發生的基本前提。

  目前網上流通的資訊五花八門,需要對內容積極健康的網站進行保護與宣傳,確立網上正確的輿論導向。雖說網路輿論環境相對寬鬆,但多種聲音中仍然有一個代表主流的聲音。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於一體的網路傳播,仍然體現著時代脈搏的跳動。在主流文化的引導方面,需建立網路社會健康的道德評價標準,這一標準的確立,要在全面權衡網路社會中的自由與責任、個體與群體、全球性與本土性、權利與義務等等各種關係的基礎上進行。

  確立網路社會的終極道德目標,並將這一目標儘可能量化、細化。將其實現過程劃分為上、中、下3個不同的層次,制定最優標準與最低標準的具體指標,中間標準的完善途徑,利用行為範型的誘導、基準道德的推崇、基本道德的法規化等手段推動網路社會價值評價標準的確立。

  其次,加速網路安全技術的發展,這在控制不良資訊流通方面至關重要。雖然網路道德建設的主體是人,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環境的產物,人性的脆弱是與生俱來的。面對良莠不齊的網路資訊,僅僅依靠人自身的道德修養來起作用是遠遠不夠的,一定的技術約束也是幫助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針對外來資訊的入侵上。目前,在全球資訊產業中,CPU中央處理器的產量美國佔92%,系統軟體生產量美國佔86%,世界性大型資料庫70%設在美國①。

  如果長期缺乏技術方面的有效措施,由此帶來的強國對弱國的文化及意識形態的滲透,以至對弱勢文化的摧毀,其後果是難以想象的。任何主權國家都應該有義務和能力對外來資訊進行審查與控制。就網路整體發展而言,目前電腦保安技術比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要落後5到10年。隨著網路道德失範及網路犯罪問題的日趨嚴重,各國政府及網路專家都加大了對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如加密技術、防火牆技術、反黑客技術等等。

  一些發達國家如美、日、德等國將資訊保安技術列為國防、科研的重點,並形成相當規模的資訊保安產業。而我國,由於網路技術整體發展水平的差距,資訊保安保障體系尚未形成,因此網路安全技術的發展以及在道德建設中的重要性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再次,制定富有彈性的網路社會的政策法規與道德原則。網路社會的快速發展使相應的政策法規總是滯後產生,因此,政策規範的制定者們,要有超前的發展的眼光,對網路社會的發展趨勢有一個正確的把握,為其進一步發展留有餘地。同時要考慮這些政策規範的傳統繼承性,許多現實社會中的法規與道德原則,在網路社會中同樣適用。

  如英國哲學家羅斯在其《正當和善》The right and the good中提出的7條基本道德義務:守信、賠償、正義、仁慈、自修、感恩、無害等,在網路社會同樣具有適用價值。網路社會的正常執行是建立在不同關係與不同層次的管理協調機制的正常運轉的基礎上的,雖然網路倫理建設的重心是網眾的行為自律,但他律與自律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法律的存在能幫助預防不道德和破壞行為,法律作為道德規範的基準,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範圍內進行他們的活動。

  沒有界限,就很難確保沒有影響和侵犯別人的情況。”②目前在網路政策法規的制定方面,由於發達國家網路建設起步較早,積累的經驗也較多,因此,我們應對國內外網路道德建設的相關經驗及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整理,對各級政府的相關政策法規、各大網站的使用條款及服務規則等進行比較研究,對其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和可能產生的利弊進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提供網路規範化執行機制的有價值的參考。目前,隨著網路政策法規的陸續出臺,網路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已不斷加強,對相關政策法規、網路管理條例及網路禮儀的自覺遵守,已被越來越多的網路社會成員自覺接受。

  最後,建立網路傳播的全球倫理道德。網路新聞傳播的載體網際網路,是一個全球聯通的資訊傳播系統,其全球聯通性決定了網際網路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倫理道德都存在一定的侷限,只有那種具有全球視野、全球觀念特徵,能達成某種全球共識的普世倫理正規化才能成為網路社會的主導倫理模式。新形勢下的全球倫理應該是建立在各主權國與民族文化平等、自由、互惠的基礎上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內涵豐富的倫理正規化,它應該體現現實社會與網路社會的共同利益,代表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勢,綜合現有道德的合理部分,能妥善解決網路衝突所帶來的嚴峻社會問題的倫理正規化。

  三、網路倫理建設的新特色

  “我們的時代渴望整體把握、移情作用和深度意識,這種渴望是電力技術的自然而然的附屬物。在我們之前的機械工業時代,人們熱情洋溢地申明個人的觀點,這是自然而然的表達方式。每一種文化、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喜歡的感知模式,所以它都傾向於為每個人、每件事規定一些受寵的模式。”④

  雖然,網路倫理建設是現實社會倫理建設的繼承與發展,但網路社會的特殊性,使其倫理建設也具有自己的新特徵。這些新特徵是構成新的網路倫理模式的基礎,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對這些新特色進行歸納:自主性、多元性、開放性。

  1. 自主型道德模式

  相對傳統依賴型道德而言,網路道德完全是一種自主型的道德模式。基於自由互惠、全民共享原則建立起來的網路社會,人際交往具有極大的隱匿性,直面的道德輿論抨擊難以企及,個體的道德自律成為正常的倫理關係得以維繫的主要保障。因此,進入網路空間,只有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每一個網民行為的高度自律成為網路社會對網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網路自主型道德模式,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高層次的道德自律,它要求人們在網路實踐中自覺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如無私的奉獻精神;自覺遵守各個層面的道德規範,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並自覺監督其他網民的違規行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形成一種高度自治的理想社會。“由於電力使地球縮小,我們這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一切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結合起來,以點的速度產生內爆,這就使人的責任意識提到了很高的程度。”⑤

  2. 多元型道德模式

  與傳統價值觀念較為單一相比,網路道德是一種多元化的道德模式。當然,這種多元化並不是指網路社會道德的混亂無序,而是指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更廣泛的人類利益而言。

  在傳統現實社會,道德雖因生產關係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都只能有一種居於主導地位的道德,其他道德都是處於從屬、被支配地位。這種以一元為主導的道德形式,因為現實社會地域界限的明確、社會等級制度的分明而顯得十分有序,並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性。但在網路社會,網路構成成分十分複雜,網路傳播是一種網狀式無中心的分散結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團體的各種道德都融會在一起,它們產生強烈的碰撞與衝突,並導致網路社會秩序一定程度的混亂。如美國電子邊疆基金會發起人約翰·P·巴樓的網路無政府主義宣言:“我宣佈,我們正在建構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空間與你們試圖強加給我們的各種專制體制將截然不同。你們既不享有管制我們的道德權利,也沒有任何使我們感到害怕的強制性手段。”等等。

  為了避免社會生活的混亂局面,不同的道德選擇必須制定出一些全體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使之帶有一定的權威性與主導性。目前,網路道德中,一些公認的道德規範正在逐步形成,如協作原則、全民原則、自由原則、互惠原則等等。這些原則只要能體現更廣泛的全民利益、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大的包容性,他們就能成為多元化、多層面的網路道德的構成要件。

  3. 開放型道德模式

  與現實社會道德的排他性相比,網路道德是一種自由、平等、張揚個性的道德模式。

  網際網路聯通世界各地的資訊,實現最大的資源共享。在這裡,沒有最高的管理機構,沒有等級、特權,網路上的每一個節點、每一個網民,既是網路社會的中心又是網路社會的邊緣,道德主體的創造性、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網路傳播從根本上打破了限制人際交往的時空障礙,“天涯若比鄰”,朋友遍天下。從前,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等不同造成的各種隔閡,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難以理解,更無法交往。 而網路傳播滿足了人們的各種好奇心,填補了知識的各類空白,簡便的網路交往手段更提供了相互理解、學習、探討的渠道。

  在網路開放的交往模式之下,一方面,豐富的人類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同,另一方面,異質文化的衝突更加尖銳,在這種激烈的碰撞之下,合理的、優秀的、順應時代潮流的思想意識得到發揚光大,而陳腐的、墮落的、非人性的思想意識則遭到淘汰。

  網路道德的開放性就是面對各種不同道德的碰撞,使人類的道德精華得到豐富與提升。

  註釋:

  ① 《解放軍報》2000.2.8

  ② 英·尼爾·巴雷特:《數字化犯罪》P103,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德·孔漢思·庫舍爾:《全球倫理——世界宗教會議宣言》P12,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④ 《麥克盧漢精粹》P226,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⑤ 同上P225

  篇2

  淺談網路新聞專題的編輯原則

  一、網路新聞專題理論概述

  網路新聞專題是一種以資訊的總彙的方式進行報道,以網路為平臺、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段,對關於特定主題的新聞進行深度挖掘。這種整合式的新聞報道樣式容易形成傳播強勢,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播方式。

  二、各網站專題分析對比

  共通之處:此次專題報道中,都分別以最新訊息,大選圖片,視訊,評論,背景資料,選舉資料,選舉人對比的板塊形式來呈現。若干子專題和欄目在欄目導航中集中展示,又將需要突出的欄目放入首頁。此外,板塊內容是有條理和層次的,既有對本次大選的訊息滾動,辯論視訊,各方評論,也有對往屆大選的圖片展示,美國文化的視訊策劃,大選花絮,是以立體化形式對美國大選的延伸。

  在版式方面,各網站都採用的是T字形版式設計,頭區大幅圖片突出主題,以欄目導航,欄目彙總,分欄目的形式排版首頁。

  1.新浪:內容上重視權威評論和意見,配色有特色,組織有條理

  新浪評論數量不是最多的,但是在欄目總彙和分欄目中兩次呈現。新浪的評論來源豐富,注重權威媒體以及人士的觀點,同時也兼顧了美國一般民眾對大選的看法。頭區和網頁背景都是深藍色,欄目導航和欄目標題背景輔以紅色白色,欄目間距和板塊間距留白較多,色彩對比鮮明,是四個商業網站中視覺衝擊最強烈的。

  2.網易:突出圖片作用,版面規整

  網易總圖片數量在四者中列第三位,但圖片運用無處不在。特別策劃欄“數字大選”“大選觀察”都以程式流程圖加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構成,“美國選舉制度”板塊也是將選舉過程和要素轉化為圖式。網易內容圖文並茂,資料圖式的形式呈現,使得資訊通俗易懂,調節了文字堆積的勞累視覺體驗,一目瞭然,親近受眾。

  3.搜狐:視訊策劃突出,內容多層次多角度,整體結構和色彩顯凌亂

  搜狐策劃三組視訊主題:以視訊為主要,配以文字說明解釋,再加網友的評論區。在重磅策劃中,分多角度闡述美國大選。從由一個事件到整體,由典型人物反映事件,多方面探討美國大選相關的因素。搜狐重視資訊的全面性和豐富性,善於多角度和多結構剖析構成事件的因素。搜狐結合了新浪和網易的版式特色,但在第一屏的欄目總彙中,欄目過多而導致第一屏顯示不完,欄目顏色和背景色差別不大,導致欄目之間界限不明晰,顯得頁面凌亂。

  4.騰訊:形式創新,欄目組織和比例有變化

  騰訊以“奇怪的美國”為題,以動畫短片,資料圖,關鍵詞講述美國現狀。騰訊專題有創意新穎的形式,評論圖集視訊均採眾家所長,利用自身微博為平臺展現各方資訊。欄目總彙第一欄呈現欄目簡介和最新訊息標題,第二欄圖與小欄目標題並列,總體簡潔清晰。後面分欄目中,每個欄目的組織結構和比例大小都不一樣,錯落而有秩序。

  三、編輯原則

  通過整合以上四家商業網站的美國大選新聞專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提取出了具體的編輯原則。

  1.以創新和資源最大利用突出網站的特色與優勢

  一個重大的新聞要做成專題時,面對該新聞的資訊內容大量雷同,面對網路新聞一貫的堆砌性,拷貝性和缺乏創意,各網站必須拿出獨特的形式和內容來突顯自己的優勢,否則會因為同質的資訊而無法吸引受眾的眼光。具有新鮮性是新聞價值的一個方面,在相同選題的新聞專題中,新聞事件本身的新鮮性已經缺失,那麼如何利用現有內容創造新的形式,尋求新角度,如何那麼充分利用已有的資訊,獨闢蹊徑地開發別的網站沒有的創新形式,欄目的策劃角度和著眼點不同便成為專題出奇制勝、凸顯個性和特色的根本點。

  2.以合理內容輻射和排版形式體現資訊的關係與層次

  網路新聞專題應體現核心,周邊,輻射資訊,使讀者得到滿足。美國大選中的選舉程序,選舉人物,各方的意見,影響大選的因素是核心資訊,而花邊花絮,惡搞視訊,美國文化等屬於是周邊和輻射資訊。核心資訊應該豐富多角度,周邊和輻射資訊應簡而精,不應干擾到核心資訊的傳遞。新浪的核心資訊突出,訊息評論多角度,重要資料圖片化,花絮訊息提到但不詳細報道,因此整個專題報道精而不簡,資訊傳遞效率高。

  由於網路新聞的超連結形式的複雜性,首頁展示的內容有限,且以標題超連結和簡要資訊為主,一旦不夠精彩,海量資訊過於冗餘,欄目導航層次不明,就會導致網站很快流失受眾。因此圖文的組合形式,資訊的突出和襯托,顏色的對比調和都對能否留住受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3.以論壇和微博為主提高互動的特色與有效性

  有報告顯示至2011年12月,中國微博使用者總數達到2.498億,成世界第一大國。搜狐論壇註冊使用者5700萬,日發貼量50萬,日訪問量1.2億。在Web 2.0的時代,即時,快速的互動性是網路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的一大優勢,而微博和論壇以其免費,快速,便捷的方式承載著網路互動性的使命。

  當前互動的主要任務,就是在網路新聞專題中嵌入微博和論壇,讓草根網民的聲音放大,將網路開放性的特點體現出來。在互動的內容上面,增加網友評論區,微博互動版塊;在版式上面,可將互動的內容放在顯眼的位置或者以滾動的形式呈現,比如首頁導航中,欄目總彙中,實時新聞之後等,又具有動態感,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視覺刺激。“網路改變了受眾在資訊傳播鏈條中的地位,因此也改變了其在資訊界傳輸過程中的心理:他們不但要攝入資訊,同時還要輸出資訊、交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