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免費範文

  新聞傳播學在中國作為一門學科,以及中國新聞學教育的開端。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英語新聞中的語篇功能

  伴隨著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的轉變,語言會形成各式各樣的語體。現如今系統功能語言學在我國得到飛快發展,該學派中的語類、語境以及語域等相關理論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廣泛關注。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指出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是源自全面語言系統中的一類選擇,即意義潛勢可通過語篇表達。語言活動中人們對應身處的社會環境、交際目的及交際觀點等可經由語篇中語言結構、過程放映,由此說明語篇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1]。由此可見,對英語新聞中的語篇功能展開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英語新聞

  ***一***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是指言語社團自身的歷史文化、價值觀念、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簡而言之,其是指在相關社會、文化中,語篇對應呈現的全部意義,諸如交際目的、交際形式、交際流程以及交際內容等。文化語境離不開語篇體裁,語篇體裁則是經由體現樣式及綱要式結構呈現的。就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人來說,在他們的文化氛圍中,倘若某一文章囊括了標題***headline***、導語***lead***、正文***body***等內容,同時擁有詳細的訊息來源,且正文每一段主要由一個句子組成, 由此他們會認為該文章是一篇新聞報道[2]。

  ***二***情景語境

  語場指的是人們使用語言對應從事的相關社會活動的統稱。通常而言,新聞報道會牽涉到一系列的客觀事實,不同領域對應出現的事件。語場在其中則是經由概念功能中的經驗意義來呈現的,特別呈現於及物性系統使用方面。語旨包括功能語旨、人際語旨,前者是指人們使用語言的某種目的,也就是語言交流中言語的功能作用;後者是指人們在語言交流中的角色關係、社會地位。新聞報道牽涉的是新聞媒體與社會公眾,也就是新聞媒體報道客觀事實,公眾獲取各式各樣資訊。語旨是經由人際功能得以呈現的,大多呈現於情態系統、語氣系統等方面[3]。

  二、英語新聞中的語言運用

  ***一***詞彙密度

  詞彙密度指的是某一文章或者某一句子中定義詞數量與這一文章或者句子中全部單詞數量的比例。通常情況下,詞彙密度多被應用於覆蓋語言使用人員在交際環境中運用詞表來呈現有價值資訊的一系列因素,其有效表明了文章或句子資訊量的多少,可用公式表示:***L/T***×100.0%,其中L為實詞數量,T為詞彙總數量。

  文章依據《語言學教程》對實詞和虛詞展開定義、劃分,其中,實詞包括:動詞***v***、名詞***n***、形容詞***adj***及副詞***adv***;虛詞包括:代詞***pron***、介詞***prep***、連詞***conj***及助動詞***aux.v***。詞彙個數計算標準包括:***1***詞條依據其實際構成部分數目開展計算;***2***名詞所有格計為一個詞;***3***首字母縮寫詞計為一個詞;***4***複合詞計為一個詞;***5***助動詞/系動詞+n’t計為一個詞[4]。

  ***二***語法複雜度

  語法複雜度指的是某一文章中從句數目與這一文章中全部句子數目的比例,語法複雜度受各句話中的從句數量多少重要影響。就新聞特徵而言,通常新聞均有著較高的語法複雜度,而各個句子中的從句數量則相對不多。讀者在閱讀英語新聞時往往會面臨實踐不充裕的情況,為了使他們能夠在相對短時間內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從句數量切忌過多,句子不可太過複雜,不然會提升讀者的閱讀難度,從而會一定程度增加他們的閱讀時間。

  ***三***語氣結構

  人際功能呈現語旨,人際意義則凸顯於語氣、情態系統選取方面。語言的言語功能經由語氣體現,囊括提問、陳述、提供及命令等內容。英語新聞的語旨是新聞傳媒向社會大眾傳遞各類資訊及報道客觀事件,因此以陳述句應用為主。這是對新聞為敘事為主的特徵的有效契合,與新聞語篇功能同樣極為匹配。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言就如同一種一種社會現象,很好的反映著我們的社會活動。伴隨著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的轉變,語言會形成各式各樣的語體。現如今系統功能語言學在我國得到飛快發展,該學派中的語類、語境以及語域等相關理論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廣泛關注。閱讀英語新聞報道已然轉變成認識世界的一道重要視窗,同樣是增進英語知識、掌握現代英語的有效途徑之一。英語新聞報道有著獨特的語篇功能,相關人員務必要清楚認識英語新聞,全面分析英語新聞中的語言運用,不斷鑽研研究、總結經驗,積極促進對英語新聞語篇功能有效認識。

  篇2

  淺議新聞攝影的視覺效應

  新聞攝影作為社會科學範疇的一門實用學科,無論專業還是業餘攝影者,只有瞭解它的內在特點,掌握它的固有規律,才能拍出精彩的新聞攝影圖片,新聞攝影是對真人真事的形象化報道,它的紀實性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與可信性。廣泛應用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新聞樣式。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人們會發現自己已經踏入了一個嶄新的傳媒時代,影象的傳播得到愈來愈多人們的認同。放眼報刊,圖片的使用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好的照片上了頭版、頭條與報眼,頭版常有專題式的闢欄甚至全版攝影報道。新聞圖片為一天的新聞製造了氣氛,它以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和生動感給人帶來強大的視覺衝擊力。

  如何產生視覺衝擊力什麼是視覺衝擊力?《新聞攝影教程》這麼說,視覺衝擊力由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震撼人心的效果構成。我認為,它應該是利用攝影手段使人們通過視覺到思維這一過程中產生震撼效果的作用力。它是人們對圖片的主觀的感知,對人們視覺的衝擊,感情的共鳴,對人們心靈的震撼。

  一、新聞圖片要有新聞價值

  要討論新聞攝影的視覺衝擊力,就必須先明白什麼是新聞攝影。在新聞攝影的概念界定上,目前有著不同的說法,美國紐約攝影學院的拍攝教材中是這樣說的,“簡單地說,新聞攝影就是用一幅或幾幅照片講述一個新聞故事……我們完全可以不僅從新聞實踐的角度,而且從新聞理論上都可以理直氣壯地、鮮明地提出這樣一個新概念:新聞圖片已成了一種獨立的、被廣泛應用的新聞體裁,照片本身具有新聞價值的內涵,它是整個版面新聞含量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知道,新聞攝影區別於一般攝影的特性就在於它的新聞性。圖片本身要有新聞的內涵,才能稱之為新聞圖片。新聞照片的視覺衝擊力從何而來?關鍵在於它的新聞可視資訊含量。新聞含量和畫面表現力完美、巧妙結合的照片,才有放大的價值,它應該是最直接反映主題、最強烈地表達情感、為整個版面定下基調的圖片,是版面的亮點與中心。光可讀是不夠的,還必須耐讀,光有視覺效果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心靈撞擊。“一圖勝千言”是追求的境界,好的圖片就應做到這一點。

  那麼,一幅新聞圖片想要有視覺衝擊力,它就不可或缺新聞價值要素。而新聞價值是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

  1、時新性。

  伴隨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資訊時代、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時新性的要求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強烈。新聞只有一天的壽命,過了一天就要加上新的內容。圖片報道也要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搶第一資訊。試想,如果不是第一時間的照片,人家可能已經會看到其他報紙的圖片報道,或者已經看到電視報道了,或者看過網路報道了,那麼你的圖片就顯得有些軟弱無力,對於已經知曉的事物,它對於人們構成的吸引力和視覺衝擊力就不會有那麼強烈了。

  2、重要性和顯著性。

  如今已形成了一個競爭激烈的報業市場,而媒介之間的競爭常常表現在重大題材的新聞上。回顧這幾年的報刊上的圖片,尤其是大報的頭版,哪幅不是重要或顯著的題材?哪幅不是相關的大事、盛事?從政治到經濟,甚至娛樂,重要的事情本身就是新聞,而大名鼎鼎的人,聲名狼藉的人,古怪的人,都能夠極大的引起受眾的興趣。

  3、人情味和接近性。

  曾有人說,人情味***或稱為趣味性***,是新聞的第一要素,是新聞的試金石。他們認為“趣味是吸引讀者的良方”。新聞攝影可以幫助人們從不同角度去發現和認識自身,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行為規範的參照體。西方記者在拍攝新聞圖片時非常注重人性化,用情感去打動讀者。然而有些報紙上的照片太模式化,嚴肅有餘,生動不足,看不出什麼味道來,這樣就算是放再大,讀者也只是掃一眼罷了,是不能引起人們的購買慾的。有些以靜物為主,沒有生氣的經濟圖片,如一臺機器、一條生產線就顯得理念性太強,沒有什麼新聞價值,很呆板。要想吸引受眾的視線,衝擊受眾的心靈,圖片的構圖裡就少不了人做主角。要拍出一幅好照片,要讓震撼人們的心靈,首先要學會從生活中,從社會上去尋找題材,受眾身邊發生的,受眾想知道的想看到,受眾覺得有趣的,都應該採納入相機鏡頭。畢竟,新聞攝影作為一種傳播活動,它就總是與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絡,是處在具體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當中,它要直接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新聞攝影應直麵人生,正視社會,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受眾。

  記者作為攝影主體,不應滿足於粗淺的畫面語言,而力求以豐富的畫面語言最佳地表達新聞事實,這樣才能增強圖片的視覺衝擊力。在新聞攝影中,攝影記者總是在通過畫面將自己對新聞事件的態度,價值取向及感受傳達給讀者,其畫面語言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受眾的情緒和體驗。攝影記者需調動各種表現手段,借鑑融通,豐富加強其畫面語言的表敘能力,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說出富有感染力的話,以深厚的洞察力,真實的描述新聞事件的本質,環境和氣氛,揭開自然與社會表面形形色色的帳幕,把人類最本質、最深層、最質樸的東西呈現給受眾。在報刊片面上,只有那些具有張力和衝擊力的畫面才能吸引受眾,只有那些飽含情感的畫面才會感染人。

  二、好圖片給受眾帶來視覺衝擊力

  換言之,視覺衝擊力有什麼神奇的作用呢?中國著名報人戈公振揮筆文采斐然,但他在著述《中國報學史》的時候十分推崇圖片,言之“文義有深淺,而圖畫則盡人可閱;紀事有真偽,而圖畫則**裸表出”。他還從營銷的角度看好圖片,譽為“最能吸引讀者而推廣一報之路”。有點陣圖片編輯這麼說道:“報紙對大小不同照片的安排恰當與否,與版面的美觀程度有直接影響。照片為一天的新聞製造氣氛,它誘使我們去讀一條本來可能會被忽視的報道,或者刺激我們的視覺吸引我們去買一張報紙。在報紙上,照片已成為打破單調版面的手段,是幫助讀者從一條報道轉向另一條報道的版面上的階石。”   為什麼有視覺衝擊力的新聞圖片能吸引人們去購買報紙?新聞圖片擔負著傳遞資訊、娛樂消遣、鑑賞、教育等多種功能,它們以前所未有的真實感給人的視覺帶來強大的衝擊,與之相比,同樣對一個事件的描述,傳統文字只能望其項背。

  報紙上許多精緻的畫面增強了版面的視覺衝擊力,在密集的資訊轟炸中極具現場感的圖片讓人一目瞭然,與讀者的“快覽”心理合拍。因此充分使用照片啟用版面,已經成為今天新聞紙之間,甚至媒介之間爭奪受眾的重要手段。據北京一家專業調查機構的調查,圖片已成為讀者的第一閱讀率,以前是“讀報先讀題”,現在兼有“讀報先讀圖”之勢。圖片在版面上的地位和主標題一樣顯得舉足輕重。新聞攝影便以“一圖抵千字”的架勢在報刊上佔據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版面。一張放大的新聞圖片比密密麻麻的文字更能震撼人們的心靈,這就是圖片在媒體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圖片本身越來越追求驚人效果的原因。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照片就是版面的亮點,它能美化版面,它能滿足人們享受快捷、養眼資訊的需求,版面亮點能夠帶來報紙在零售市場上的“賣點”。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說,它能促進報紙的發行量,它能讓媒體贏利!

  三、攝影記者無法把握好視覺衝擊力的“度”

  眼下,視覺衝擊力成了時髦的詞語,一提到新聞圖片,就會提到視覺衝擊力。新聞圖片的視覺衝擊力,成了衡量新聞圖片的質量和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的標準。而對新聞圖片的視覺衝擊力的內涵及構成衝擊力的要素卻眾說紛紜。有些攝影記者一味地獵奇爭豔,追求聳人聽聞的新聞事件,有的攝影記者不顧新聞事實和個人思想感情準確傳遞和表達,追求畫面光影韻律節奏的新奇好看,粗看照片畫面是“美”了,但細看則空洞無物,不知所云。在一些攝影記者和通訊員的新聞攝影作品中,大量存在著不分拍攝場合和拍攝物件,不顧表達意圖和要傳遞的新聞事實而亂用廣角鏡頭和魚眼鏡頭,以至於使人物變形失真。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認識都脫離了新聞圖片的功能和性質,單純就事論事探討衝擊力的問題,不免有所偏頗,一個片面強調誇大了內容的重要性,一個過於強調突出了形式的重要性,而看不到二者之間有機的必然聯絡。構成新聞圖片視覺衝擊力的關鍵要素究竟有哪些?

  新聞圖片的視覺衝擊力,仔細分析字面意思,視覺衝擊力包含生理和心理兩層意思:一是視覺是對讀者眼睛對畫面感受來說的;二是衝擊力是對讀者的心靈感染力和吸引力來說的,綜合這兩層意思。新聞圖片的衝擊力就是圖片畫面形象對讀者的吸引力、感染力,或者說畫面形象的表現力、表達效果。

  從新聞圖片的屬性和功能來說,報道受眾欲知而未知的事和傳遞資訊,是它的首要主要職責。衡量任何一件新聞作品的價值不管圖片或文字,不外乎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也就是新聞內容和表現形式兩者相結合的問題,其中新聞內容和價值是主要的,處於支配地位,而形象價值和表現形式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是為表達傳遞的新聞內容和主題服務,新聞價值要靠形象價值來體現。

  有些報紙在處理圖片時還一味求新、求奇、求刺激,全然不顧一張報紙面對的是全體受眾,有些圖片明明“少兒不宜”,有些圖片會給當事人帶來傷害,有些圖片則毫無審美愉悅。如為了報道事故,就讓受眾看身首異處的屍體,為了報道公廁不衛生,就讓受眾看糞便橫流的情景。記者為了追求個人風格,追求視覺衝擊力而挖空心思把攝影與真實拉開距離,殊不知,真正有價值的攝影作品還是那些記錄傳達了人文、社會、歷史資訊的新聞攝影作品。

  媒體要充分研究瞭解受眾心理。媒體當然總是希望自己的傳播能引起受眾的最大注意,能很快地打動受眾,因此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採取一種具有高刺激強度的過度傳播,殊不知這反而會引起受眾的逆反心理。過多過大過於花哨反而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浮躁之感迎面撲來,港臺報紙和廣東某些刻意模仿的報紙就屬此類。近日一家報紙在進行讀者調查時,在“使用圖片方面”,讀者反饋的意見也是“圖片太多,有些不該放大的圖片也放大。”。現在已有不少讀者對“泛視覺化”的傾向嘖有煩言,甚至認為這是“稿子不夠圖片湊”。長久這樣下去,報紙不盡不能達到爭取受眾的初衷及目標,反而會失去受眾的信任,不再具有競爭力。

  曾有人說,本世紀100年中的視覺藝術影象,其絕對數要超過以往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所創造的視覺藝術影象的總和。以攝影為核心的現代影象文化的“冰山浮起”――帶來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和對非影象文化統治地位的衝擊。面對“讀圖時代”,新聞媒體既要了解掌握受眾心理,又不能全然迎合低階趣味,只有把握好“度”,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堅守一張報紙的格調,才能真正長久地吸引屬於自己的特定讀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