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論文

  認知語言學一個基本原理,也是一個最重要的觀點。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認知語言學與語言教學

  一、語言能力與語言習得

  語言能力是一個結構有序的具有規約性意義的符號單位組成的清單庫,詞庫與語法構成一個連續體。結構有序意指語言具有系統性和層級性;規約性意義意指與各種知識、語言實際使用密切相關;清單庫意指語言本身不具有創造性,創造性是語言使用者的特徵;符號單位構成一種語言的語法的全部內容。能用來描寫語言系統的單位是:實際出現的語義、音系或符號單位;允准結構的圖式。

  語言能力是人類總體認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語言能力與人的社會、文化、心理、交際、功能相互作用。語言能力觀意味著語言能力以具體的語言專案為基礎,具有社會文化的特徵,語言專案之間形成一定的結構關係,語言專案是一個一個習得的。

  二、語言識解與語言產出

  語言使用事件是一個實際的語言使用行為,無論是語言表示式的選擇、語言資源的利用,還是非語言資源如記憶、規劃、問題求解能力、各種知識以及對社會、文化和話語語境的把握,都是由語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使用者的主體性起著關鍵作用。因此,語言使用中的語義建構離不開語言使用者的識解。語言使用者的識解對解釋外語學習中的語言產出具有核心意義。只有從語言使用和說話者識解的視角來考察語言習得者的語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於使用的理論模型與語言習得的良性互動關係。***王寅,2005***

  語義是語言的核心,而語義的核心又是識解。識解使得語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種不同方式來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語言行為。語言由此而變得更加複雜和靈活。人們使用語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隱喻的。隱喻是思維和語言執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隱喻在詞和構式的多義性、習語的形成、語篇的建構、表達方式的選擇、新詞新語的創造等各個方面都無所不在。***劉正光,2010***

  語言表示式的意義取決於語言學習者的識解,一方面意味著語言的約定性本質,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對話語中語言表示式的分佈具有選擇決定權,即語言使用者處於語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學習者不斷髮現所學語言的理據性結構和原則,這一過程的本質就是自主學習能力在不斷增強。***文旭,2007***

  三、語言理據與語言教學

  研究表明,洞察性學習比機械性學習要有效得多。認知語言學的語義中心觀實際上就是強調語言的理據性。關於理據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理論語言學家和應用語言學家都有明確、中肯的論述。有理據的詞語學起來比沒有理據的要容易得多,同時有理據的知識記憶使用起來也要比沒有理據的要容易。明確地理解語言的工作方式,將經驗服從於分析的需要,適合學習者的認識風格。事實上,當學習者瞭解了語言的工作方式,他們就會開始構建或重新建構他們個人關於所學語言的各種假設。語言系統中的各種理據對語言教學具有許多啟示意義。Boers & Lindstromberg***劉正光,2010***總結了以下三點:

  第一,深化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學習者在掌握其理據過程中更加關注其內涵意義並激活其語義網路。如drive sb.into a corner***把某人逼入絕境***這個習語來源於拳擊比賽。在拳擊比賽中,一方被逼到角落,說明已經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了。學習者瞭解了這方面的知識並聯想起這樣的場景後,可以對同樣來源的詞語的意義作出預測,如corner***步步緊逼***作動詞用的意義。將新詞語與已有知識聯絡起來有助於學習。

  第二,加深記憶。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思考意義與意義之間、形式與意義之間的聯絡,在語言習得

  研究中被認為是一個擴充套件的過程。擴充套件分為語義擴充套件和結構擴充套件。語義擴充套件指關於詞或構式的意義的心理活動,結構擴充套件指關於詞或構式的型式的心理活動。由於擴充套件是在比較深的層面上處理資訊,因而能增加資訊在記憶中永駐的可能性,促進學習。

  第三,認知語言學認為意義的構建過程就是概念化的過程。在概念化的過程中,語言中所隱含的文化內容必定影響著概念化的內容與方式。因而,理解目標語文化中所隱含的個性化內容、價值系統和態度也就成為了語言學習的目標,而不僅僅是作為增強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的工具,語言也就不僅僅是交際的媒介。這樣的語言與文化本身就是認知和情感的財富,能擴充套件學習者的百科知識和跨文化能力。瞭解語言的執行機制、意義的生成方式、語言與文化以及和概念化之間的相互聯絡,有助於進一步理解目標語和目標文化,同時也更深入地理解母語與母語文化,從而形成對世界的新的認識。當語言學習者瞭解了語言的執行方式、意義的生成方式、語言與文化以及與認知的聯絡,他們就會從不同的視角更深刻地解讀目標語及其文化,同時更深刻地理解母語和母語文化。

  四、認知語言學理論與語言學習

  認知語言學的原型範疇化理論、概念隱喻理論對全面培養語言、文化和思維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文化通過語言影響思維方式,直接反映在不同文化對經驗世界***概念***的範疇化方式之中。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原型往往是有差別的,如色譜。英語和德語中焦點顏色有十一種,而漢語中往往認為是七種。顏色詞的文化引申意義也差別很大。學習者在理解文化差異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體會到範疇化邊界的模糊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文化的邊界性和不可譯性。學習者逐漸明白母語和外語無論是在語義關係還是在結構相似性上都不可能一一對應或對等,更不用說文化內涵與聯絡了。發現差異的過程就是培養語言與文化意識的過程。***劉正光,2010***

  認知語言學認為,文化不是外在於語言的某個方面,而是存在於語言本身的各個層面,就在每一個詞中、每一個語法構式中,可以通過語言行為和語言分析發現,不斷地由語言來交流。在對每一個詞、每一個語法構式,對不同語體和語篇中的隱喻和轉喻基礎的認識與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逐漸發現概念隱喻的操控功能,從而意識到語言是靈活的和具有力量的,同時瞭解語言中的文化知識。概念隱喻可以從三個方面培養學習者的思維能力。

  第一,概念隱喻指我們的概念系統中存在一個隱喻結構,這個結構潛在地影響甚至建構我們的思維方式,如以空間表達時間,以旅行表達人生,以建築物表達理論。

  第二,學習者逐漸掌握這樣的概念隱喻的過程也是一個學會抽象思維的過程,一個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的過程,一個建立概念結構或概念域的過程。

  第三,由於隱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徵,學習者理解隱喻的過程也是逐漸擴充套件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視角、促進思維逐漸理性化的過程。***劉正光,2010***

  隱喻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習語的理解與記憶。習語曾被認為是語言中的“死喻”,因為它們已經變得非常穩定和廣為接受,使用者對它們的隱喻性特徵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有兩種方法能夠重新啟用習語背後生動的意象,一是發現其中的概念隱喻,二是追溯其產生的原有語境和本義。如果學習者能夠根據概念隱喻原理去理解習語產生的直義基礎,他們繼續學習的願望就會更加強烈,理解和記憶習語的效果也會更好。

  隱喻的學習能增強對多義性的理解能力。語言中多義性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同的意義形成一個語義網路。語言是一個由意義、詞、語音等符號單位組成的認知網路。如果把一些高頻詞的不同意義分別處理為單義詞、同音異議詞等,對語言學習是沒有好處的,因為這就把意義之間的相互聯絡切割掉了。以介詞為例。介詞所表達的時空意義與人類的空間經驗緊密相關,並形成一個網路。它們之間聯絡的一個基本機制就是概念隱喻。大量證據表明學習者如果知道從中心意義到擴充套件意義中概念隱喻所起的作用,學習效果就要好得多。

  五、認知 語言學與整體性教學

  對語言本質特徵的認識,決定著對語言習得過程的認識和對語言教學基本原則的選擇。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本質特徵是符號性,語言構式都是有意義的符號單位;語言的符號性決定了語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為交際服務。語言知識是語義、語音和符號特徵的統一知識。

  語言知識是互相 聯絡的,語言不是一個獨立的認知器官,各種認知能力相互作用,協同 發展。認知語言學關於語言本質的認識及其基於使用的語言觀從微觀和巨集觀的層面都為整體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微觀的視角看,語言是由形義配對構成的符號單位組成,詞彙與語法構成一個連續體,這表明語言學習必須是形義作為一個整體同時學會。

  從巨集觀的視角看,語言知識是從語言使用事件中逐漸抽象出來的,這表明,語言知識包含了豐富的 社會、 文化等語境知識,更重要的是,還包含了語言學習者對語言使用事件的識解。這就是說,在語言使用中,認知的、情感的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

  認知語言學和基於使用的語言理論模型為解釋人類怎樣學會語言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模型與方法。基於使用的理論模型認為,語言知識是逐漸從初級圖式到高階圖式抽象出來的。***劉正光,2010***

  六、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對語言教學的啟示

  認知語言學具有三個基本特徵:語義具有中心地位;語言以使用為基礎,語法產生於語言使用;所有符號單位都有意義***劉宇紅,2006***。基於使用的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對語言教學原則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啟示:一是普遍規則的作用有限,二是文化教學***包括交際、社會的文化語境***必須貫穿於語言教學。

  之所以說普遍規則作用有限,是因為完全具有普遍意義的構式在約定性型式中只佔很小一部分。因此,即使完全掌握了語言規則也不能確保語言習得的流利性。事實上,要實現語言習得的流利性,學習者必須掌握大量的固定表示式和具體場合下遣詞造句的基本方式。要充分考慮詞彙、語法以及其他語言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關係。詞彙、語法必須教,但絕對不能成為語言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甚至全部內容。語言不僅僅是由詞彙和語法組成,它還包含著大量的各種文化內容。更重要的是,語言學習不是掌握一個靜態的知識系統,而是要掌握語言的使用。語言在使用的過程中由於認知的參與會變得十分複雜和靈活。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2]劉正光.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與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J].外語研

  究,2010,***1***.

  [3]文旭.語義、認知與識解[J].外語學刊,2007,***6***.

  篇2

  認知語言學多維研究

  摘 要:在整理 Lakoff、Talmy訪談錄以認知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思想由來、發展動因、國內發展狀況及不足之處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整理,以期呈現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狀況。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內涵界定 ; 發展動因 ;國內研究狀況;不足之處

  一、緒言

  結構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是當今的語言學研究的三大主線,而認知語言學是今年來受到整個語壇研究者廣泛關注的一門交叉學科。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外一大批學者開始全面地關注認知語言學,各類學術專著、科研論文如雨後春筍,數量猛增。認知語學越來越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已逐漸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主流學派。文章從認知語言學的內涵界定、發展動因以及發展情況等多種角度來進一步解讀這一新興的實用學科。

  二、內涵界定

  作為認知學與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國內外不同學者對認知語言學的內涵有著不同的解讀。

  認知語言學家Lakoff“我認為,認知語言學可以由兩個共識來定義,稱為概括性共識和認知共識”。

  認知語學大師Dirveny則認為:“認知語言學可以被定義為分析語言和其他認知域以及和其他認知機制之間關係的一種語言理論。”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者從自身學術背景出發,根據不同的著眼點來對認知語言學進行定義。認知語學巨擘Taylor則堅持認為,“我使用‘認知語言學’這一描述性的術語來表示當代語言學中的一場廣泛的運動。它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研究取向、方法、和側重點。然而,他們通過一些共同的假設相互聯接在一起。”

  國內學者也曾用富有魅力的方塊字來解讀認知語言學。王寅在他的《認知語言學》中認為:“認知語言學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於美國和歐洲的新的語言學科,它是認知科學的一個分支,是認知心理學與語言學的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堅持體驗哲學觀,以身體經驗和認知為出發點,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著力尋求語言事實背後的認知方式,並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作出統一解釋的、新興的、跨領域的學科。”

  自從Langacker, Lakoff, Talmy等國外知名學者創造認知語言學至今,有的學者們或從學科本體屬性出發來界定認知語言學,或從派別分類的角度來定義認知語言學,或從學科研究方法的維度來解讀認知語言學。正如“所有的故事共唱一首主題歌”,學者們在對其內涵界定時還是具備一定的共性。一方面,認知語言學家們都努力尋找語言的具有廣泛概括性的普遍原則;另一方面,作為認知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在界定認知語言學時必須得到來自認知相關學科的解釋。

  三、發展動因

  ***一***認知動因

  作為認知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認知語言學與認知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認知科學是研究人類感知和思維資訊處理過程的科學,而認知語言學探討了認知科學的體驗哲學觀,闡述了以空間體驗為基礎的人類身體體驗是認識的始源。從認知語言學誕生至今,它的每一次蛻變都受到認識學科的影響,因此,認知動因是認知語言學發展的動因之一。

  ***二***語用動因

  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的語用學是認知語言學形成與發展的直接動力。 語用學堅持認為語言學研究應當重視語言本體與語言使用者之間的密切關係,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使用環境來進行語言研究。其中,語境主要包括語言環境、社會環境、人的認知體系等方面,這樣,人的認知體系也就自然成為語言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語用學的自身理論也在不斷完善,這也促使研究者對部分語言現象的形成機制歸因於人們自身的認識以及語言使用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三***心理動因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現象是蘊含著心理因素,因此心理動因是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動因。從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史溯源,Lakoff、Ross等認知語言學大家在70年代後開始接受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建構論與互動論,都主張拋棄心理學中的資訊加工論,提倡研究感知體驗與認知之間的關係。引進這些心理學的理論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物件日益多元,研究者開始著眼於原型範疇、範疇化、隱喻等認知語學核心問題的研究,並對人腦如何對外界事物進行分類進行認知語學的解讀。

  ***四***哲學動因

  通過對認知語言學與哲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哲學動因也是認知語言學發展的基本動因。認知語言學以體驗哲學為哲學基礎,而體驗哲學從本質上解釋了認知語言學的思想:承認客觀世界對認知的決定作用,也重視人的主觀認知機制在範疇化、概念化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受體驗哲學的影響,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通過身體體驗外部世界,以自身為參考物形成多種認知視角,瞭解事物之間、概念與意義之間的關係。

  四、國內研究狀況

  受國外認知語學浪潮的影響,國內的認知語言學研究也是日益升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桂詩春出版《心理語言學》一書,它成為國內最早探究語言與認知關係的著作。90年代初期,國外一批認知語言學著作包括《語義學與認知研究》、《隱喻與認知》等。就被陸續翻譯或介紹到國內。國內一批如沈家煊、束定芳、熊學亮等知名學者開始全面地關注認知語言學,各類學術專著、科研論文如雨後春筍,數量猛增。特別是近年來,認識語言學國際知名學者來華進行學術講座,活躍了國內認知研究的環境。如今,中國認知語言學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日益多元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認知語學本學科理論研究;象似性與語法化問題;認知與隱喻、轉喻;範疇化與原型理論;認知與語用學等。國內認知研究緊跟國外步伐,多管齊下,在認知語法、隱喻、認知語用、認知與教學等方面成果豐碩。

  五、結語

  文章通過梳理學界對認知語言學內涵的爭鳴,總結了認知語言學發展的四大動因—認知動因、語用動因、心理動因以及哲學動因,展示了認識語言學作為一個新的語言學派的研究領域、研究現狀以及在中國發展的狀況,以期讀者對認知語言學有初步認識。我們不難發現,認知語言學發展迅猛,一股“認知語學”的強勁風潮從北美和歐洲大陸刮向了華夏大地,波及全球語壇,由此,我們可以預言:認知語言學在21世紀必定將大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概論.外語與教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