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語言學論文

  心理語言學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是一門研究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過程的學科,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等內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心理語言學與英語教學》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語言的基本特性,指出了目前英語語言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所存在的片面性。並結合心理語言學在言語產生、語言習得和語言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討目前英語語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在英語教學方法上的研究有所突破。

  關鍵詞:心理語言學 英語教學 語言習得

  一、心理語言學簡介

  心理語言學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是一門研究語言活動中的心理過程的學科,涉及人類個體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系統,如何在實際交往中使語言系統發揮作用,以及為了掌握和運用這個系統應具有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

  言語產生、語言習得和語言理解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的三大課題。言語產生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研究:言語產生模型的資料來源、言語產生中的語言單位、言語產生過程中的言語失誤、言語產生模型;語言習得的研究主要包括:語言發展的研究方法、言語感知的發展、兒童語言詞彙、句子的學習及理解、語言的交際用途、兒童語言習得理論;語言理解方面就是研究人們如何理解語言。

  二、語言的特性

  Carroll***1955***將語言定義為:“a structured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ounds and sequences of sounds which is used,or can be used,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y an aggregation of human beings,and which rather exhaustitively catalogs the things,events,and processes in the human environment.”從中我們可歸結出語言的三個特性:結構化***structured***、工具性***used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社會現象***catalogs the things,events and processes***。

  語言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工具。早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人類就已經認識到語言是他們用以和環境搏鬥的工具。語言的工具性和社會性是緊密相連的,因為人類一切活動的目的就是在一起生存,語言使人類成功地生活在一起。語言除了能促進感情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還承載著傳遞思想、儲存文化的使命。

  語言的三個特性構成語言的有機整體。一直以來,很多外語教學工作者試圖從理論語言學中找到解決當前教學困境的理論依據,但遺憾的是理論語言學忽略了語言的社會、工具功能,或者說沒有整體性地進行語言研究,從這一角度尋求出路很可能只是徒然。

  三、語言的學習過程

  在搞清楚語言教學教什麼以及如何教這一問題的答案前,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如何學,也就是語言的學習過程。心理語言學對語言習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對於正常兒童從一歲左右開始牙牙學語,在五歲左右可以隨意自在地與人交談的這種自然現象,很多人都寧願接受Chomsky的先天論觀點,認為人類天生具有專門學習語言的能力***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1972***。LAD理論完全否認語言的工具性和社會性。有關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這裡我們僅討論兩個重點:一是母子***或父子***互動中的感情問題,一是兒童掌握語意的過程。

  母子之間的感情是一切溝通方式的基石。父母對子女的愛中,有無限的包容、扶持、寬恕和容忍,是這樣的愛,使幼小的生命得以茁壯成長;是這樣的愛,使牙牙學語的孩子,都能夠不畏怯、不沮喪、不挫敗地學著使用語言。Chomsky以“再笨的小孩都能學得語言”來支援他的LAD,這實際是母愛的力量所致,正是如此,一個“笨”兒子也照樣可以學會母語。雖然不能要求教師對待學生如母待子,但從這點來反省,或許可以得到不少的啟示。

  兒童在會說話以前,就已經知道如何進行溝通。關於語言理解過程,Church***1961***,MacNamara***1972***和Hormann***1981***研究稱“兒童是先了解全盤局勢後才理解說話者的意思,不是先理解了說話者所用的字、句的意思,再去明白其用意”。可以認為語言***用字***是附屬在整個情境意思上的。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現象:當母親和孩子在玩推拉玩具汽車遊戲的時候,孩子在還沒有明白推、拉、過來、過去等語詞的時候,就已經瞭解了推過去、拉過來的整個情境和動作的意思。當母親如果伴著動作說這些詞語的時候,由於對整個情境的理解,小孩能夠進一步推敲詞語所代表的意思進而學會使用它。

  這就是語言習得的真正過程,即對整個情境用意的掌握在先,而字詞的意思和用法解析在後。假如不是這樣的話,學習者沒有辦法掌握語言的變異性和動態性,也沒有辦法學會字詞的多義現象,更沒有辦法利用語句文辭來表示弦外之音。

  很不幸,現代語言教學研究人員並沒有根據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來發展教學法。大多數的教學法都是先教發音、單字,再教片語、造句,也就是以小到大、先分析再整合的教學。這種教學程式的結果是學生雖然是學了不少單字、片語或語法規則,但是總沒有辦法利用這些零散的材料,組合成適當的語詞,來面對不斷變異的人、事、時、地的需要。簡單地說,學生學了不少詞語,但是卻沒有真正掌握語言表情達意的原理。

  四、語言的使用過程

  語言是社會性的人際交流工具,語言不是簡單的語詞堆積,說話和理解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語言教學同樣也不僅僅是將詞語、語法這些工具傳授給學生就算成功了,這樣教出來的學生不能全面地掌握英語溝通能力,其原因就在於沒有很好地瞭解語言的使用過程。

  O’Connell認為“說話是一個逐步理出思緒的過程”。他還認為:說話者有話要說時,事先並不知道要說什麼話***用什麼樣的語詞***,因為在說的過程中隨時會有新的變數的加入***如聽者的反應、第三者的干預或說者內心思緒的改變等***,而改變要說的話。所以O’Connell又說:“我們所說的話,從來不是最後一句話;我們永遠是在事情的當中,永遠沒完沒了。”在說話的過程中,學習者永遠在摸索著如何說。這種說話的過程,不同於一般人所想象的那種直截了當的模式,以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只有當學習者真正認識語言的時間性、動態性與社會性的時候,才能接受。學習者所要說的話,並不是早就放在那裡等著學習者去拿出來說,而是在說話的過程中才決定要怎麼說。換句話說,話語本身並沒有固定的意思,他們的意思是說出來之後才決定的。一句話的意思並不等於其中字詞意思的總和,或者說得更清楚一點:字詞本身並沒有既定的意思,它們的意思是要仰賴說話時的整個情境來決定。

  聽話的過程亦是一樣,只有當學習者瞭解說話時的情境,才能真正瞭解話語的意思。Barclay等人***1974***曾經做了一個實驗來證明這種聽話過程,當受試者聽到下面的句子:

  1.The man tuned the piano.

  2.The man lifted the piano.

  假如提示語是something heavy,則受試者會想到第2個句子。可見piano一字中所含重的語意成分,只有當語句中有類似lift這樣的字出現的時候,才會凸顯出來。換句話說,學習者要在掌握整個語句的意思之後,才能確定句中字詞的意思。在說話和理解的過程中,語詞不但只是許多條件之中的一個,而且其意思要視這些條件而定,但是現代語言學無法面對這個問題,因為它一向把語言孤立地***離開人、事、時、地等情境***研究。我們的語言教學依循語言學的理論,單純地進行詞語、語句的教學,鮮少關注語言的情境,導致學生難以使用英語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

  五、語言習得對二語教學的啟示

  二語的習得不完全等同於母語的自然習得,二語的掌握一般是在人為的環境裡進行有計劃的學習。二語習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二語和母語在語言體系上的差別。語言體系接近,差別不大的語言無疑較易學習,反之,差別極大的語言,學習中困難較多,要求學習上下更大的功夫,對學習方法的要求會更高。二語的學習與母語的習得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首先是自然習得和有計劃學習之間的區別,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有計劃的學習對學習者提出了心理和社會的要求。無論是學校外語教學還是自學二語,一旦參加學習,心理上就必須承受學習上的壓力,而對母語習得來說則是沒有的。

  2.經過挑選的語言材料。二語習得總是圍繞一定的教材進行,而母語在生活中習得,一般不需要這樣的教材。

  3.學習語法規則。母語主要是通過自然習得而實際掌握語法規則的運用,而不是先理解語法規則。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二語習得大都是先學習理解語言規則,通過人為的模擬、練習,以期能達到實際運用的目的的。

  4.非真實而且有限制的語言環境。二語習得由於缺少使用語言的環境,只能人為地模擬出非真實的語境幫助學習者進行言語實踐練習,不可能像習得母語一樣,隨時隨地都在實際運用語言。

  5.教學輔助手段和各種作業。為了幫助學習者學習二語,可大量採用各種有利學習的輔助手段,這些對母語習得是不必要的。

  上述有關二語習得與母語習得之間的區別是指一般情況而言。母語和二語的語言體系上的差別不僅影響學習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和教的方法以及有關學習的其他因素。這裡實際上存在著母語對二語的遷移和干擾問題,教師應瞭解母語習得和二語習得之間的差別,恰當地考慮教和學的方法。

  六、結語

  國內的英語教學工作者對於教學改革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但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問題是,由於對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歷程不瞭解,使得我們的教學改革一直沒有實際性的突破。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給予了現行教學方法改革很多的啟示,根據這些啟示深入研究教學方法將使我們更加科學地進行語言教學。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3]Hormann,H.To Mean,to Understand[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1.

  [4]O’Connell,D.C.Critical Essays on Language Use and Psycholog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