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語言學淺析論文

  現代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是根據自己的已知資訊和經驗對資訊進行篩選、加工和組合的過程,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認知行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心理語言學對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的啟示》

  摘 要:兒童語言習得研究是研究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部分。語言學家認為通過對兒童語言的研究,他們不僅可以知道人類是如何獲得語言能力的,而且可以驗證已存在的語言習得理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語言的發展反映了他們的認知和心理髮展。人類特有的生理機制和大腦使語言習得成為可能,但後天的語言輸入和模仿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兒童的語言發展是整體認知能力提高的結果。

  關鍵詞:語言習得;社會環境;認知心理;第二語言習得

  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之時,便開始接受這個世界對他的影響了。嬰兒為了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他必須學會運用一種或多種語言。在與世界的不斷互動作用中,他逐漸生長與成熟,並趨於成人化。這個過程中,習得語言的能力既可以看做是兒童生理髮展的重要特徵,也是他與周圍環境相互影響的客觀結果。那麼兒童是如何習得語言的?兒童習得語言只是單純的機械模仿嗎?哪些心理因素影響著兒童的語言習得?

  在語言學的研究中,一直存在著兩個較為對立的流派。一派是十九世紀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環境影響論”。索緒爾從社會角度觀察問題,把語言看成是社會產物,認為語言是特定社會團體所共享的文化認同。語言的習得是客觀環境作用於人的結果,是人後天發展的一種能力。到了二十世紀,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從生物遺傳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推翻了索緒爾的觀點,認為語言是人類先天就具有的一種能力,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認知方式來習得語言,語言能力是人腦特性之一。喬姆斯基認為兒童天生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雖然兩個流派都有著看似不可動搖的事實和理論依據,並佔據著語言學的主流位置,但一些研究者更趨向於將索緒爾和喬姆斯基的觀點綜合起來,他們的研究傾向博採眾長,進而得到的結論也是更客觀。這就形成了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先天與後天相互作用論”。他們承認語言發展要受到先天的、後天的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先天的能力和社會的、認知的、語言的諸因素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是互為因果的。

  不管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因素,兒童是研究語言習得所需要特殊關注的群體。若要較好的闡述兒童習得語言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確定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研究。在這裡,我們可以將兒童語言學置於心理語言學的門下,在大的範圍內,既考慮到共性,又考慮到特性。

  一、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物件

  我們把兒童早期掌握母語口語的過程作為狹義的研究物件,之所以強調母語,是因為母語***Mother Language***是兒童掌握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母語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然獲得***Acquisition***,不同於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學習,因此,把這種兒童語言習得稱為母語獲得***Mother Language Acquisition***或第一語言習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兒童語言習得的能力與智力發展的關係

  在對待語言能力和智力的關係上,一直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語言習得和智力發展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在語言習得發展到某一個階段時,由於智力也發展起來,兩者也可能出現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情況,這說明語言和智力也有互相影響的一面。但更為重要的是,語言和智力的發展都和客觀環境分不開,特別是社會的作用。

  按照皮亞傑***1926***的說法,語言無非是移植在認知上面以表達獨立於語言之外的思維。但事實上,學習一種語言無非是學會用該語言來思維。兒童習得一種語言之前,並不需要具有複雜的思維過程。但學習某種語言牽涉到使用特定方式去調節認知能力。而且語言對認知也不是全無影響。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有助於瞭解語言和思維的關係。我們很難證明兒童在還沒有具有相當的認知能力之前而能夠習得一種語言。語言能力既是遺傳的,但也牽涉到環境因素。

  三、兒童語言習得與認知能力

  兒童的內在認知能力是影響其語言習得能力的心理重要因素。以簡·皮亞蓋特為代表的語言習得認知論認為,在內在能力和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兒童就會發現他們已知的知識和外部世界脫節,而在改變這種脫節的過程中,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有了變化,從而使理解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嬰兒在還不會說話之前,只能通過聽和看來完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過程。因此,如果父母在說話中經常有意無意地重複某個詞,他們僅通過聽和看就能找到相對應的事物。可見,雖然嬰兒不會說,但他們會用動作來表達他們所認知的事物。人類認知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吸收和接納,以不斷尋求平衡的過程。嬰兒出生之後,對外界進行不斷地探索,但隨著交際範圍的擴大,他們不能吸收的新資訊也會日益增多。這時,通過現有的方案就不能再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了,於是就開始逐步吸收、接納以前無法處理的資訊,當建立了新的平衡後,其思維認知能力就提升到另一個高度。這種思維的認知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發展、提高。

  四、結語

  總之,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不僅與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有關,而且還與外界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絡。兒童對語言習得的整個過程都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完成的。此外,語言是社團文化的體現和標誌,文化和兒童的語言習得也必然有著密切的聯絡,並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因素還會參與到後天語言環境中,併發揮制約作用。不同的文化環境對於語言的態度,對於兒童習得語言的態度,都會對兒童習得語言的環境產生影響。因此,在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我們也應多借鑑影響兒童語言習得的心理因素,並結合實際,以開展客觀的研究,從而更好的提高兒童的語言習得能力,逐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Scovel,T.1998.Psycholinguistics. University Press.

  [2]Widdowson,H.G.1996.Linguistics. University Press.

  [3]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5]李宇明.兒童語言的發展[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