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文化的推廣方法

  黔茶文化積澱深厚,具有鮮明地域性、民族性和唯一性特徵,極大地豐富了五千年中華茶文化寶庫。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如何發揮文化的力量,向全世界宣傳推介貴州深厚的茶文化,這是新時期茶產業轉型發展中,貴州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在產品包裝上,我們要更多體現貴州元素,高山、生態、民族特色等。在文化傳播上,我們要開發獨具特色的貴州茶藝表演、茶文化工藝品、茶文化刊物,使得消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多姿多彩的貴州原生茶文化。在文化品牌打造上,我們要張揚貴州茶文化特質與個性。如“世界茶樹起源地中心”、“中國當代茶業發展的起源地”、“中國茶工業遺址保護地”等文化名片。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加大貴州茶文化的非物質保護,如湄潭翠芽、都勻毛尖、綠寶石等品牌在加工工藝的保護,同時,我們還要加大利用與開發,使之為我們產業服務,為品牌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與特色。

  黔茶文化的介紹

  黔茶文化的推廣

  水與葉的痴纏,育化出茶的清、甘、苦,更融合種種人生百味,茶道、茶藝、禪茶,各種形式,不一而足,人們在這葉與水的起伏中,悟美、悟德、悟性。每片茶葉都有故事,幾片綠葉一杯清水,香氣之外,蒸騰的更是一種茶文化。攜一片綠葉,尋覓黔茶文化的馨香一脈。

  自神農嘗百草識得茶葉之後,人們開啟了茶葉探索之路。如果說茶聖陸羽只是用“思、費、夷”寥寥數字對貴州茶葉進行概括,那麼黃庭堅則用“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胯鬥圓方,研膏入焙香。”一則《阮郎歸》賦比較確切地表述貴州的貢茶、茶詞和大樹茶。今天,當以咖啡、奶茶為代表的西方飲食文化,以其休閒、時尚、個性的姿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時,作為中國傳統的飲茶文化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開拓市場呢?貴州擁有悠久的茶葉歷史,飲茶文化更是一絕。仡佬族是貴州土著民族,這個民族特別愛喝油茶,當地居民有“茶席”的雅俗。“茶席”顧名思義為品茶宴席,選取品質優良的茶葉,用臘豬油炒焦,摻水煮沸攪拌成羹狀,起鍋、煎炒、加水、入鹽、以油渣或芝麻煮沸即可食用。仡佬族的油茶又被稱為“幹勁湯”。侗族、苗族的“打油茶”,用茶油將粳米和茶葉煎炒至焦黃,放水燒沸,再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炒黃豆、炒花生等配料即可。油茶香濃可口,內含很多幹果即解渴又充飢,侗族、苗族的朋友一般勞作回家飯前都會食用,聊以充飢。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產茶省份,境內17個世居民族與茶都有不同的緣分,這些先民千萬年來生活在深山密林中,與野生大叔茶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管護茶山,製作茶葉,開荒劈茶,孕育和積澱了豐富的、鮮無人知的民間茶飲、茶俗文化,成為中國茶文化寶庫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貴州山地原生態草根茶文化,如“貞豐狀元筆茶”“黔西南擂茶”“盤縣團餅茶”“貴州西北部罐罐茶”等習慣既是黔茶文化的精髓也是貴州茶葉的希望所在。貴州茶文化底蘊醇厚,有著豐富且獨特的飲茶風俗,未來將其開發、提煉勢必能成為貴州茶葉向外界展示獨特風情和文化的視窗,現在國內建立的新型茶館,如能在茶藝、品質、環境上打造出特色和品味來,使喝茶成為一種時尚和生活,也是茶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茶經》所謂黔中,乃產茶古老之區。凡思、播、費、夷四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者。

  黔水茶——都勻毛尖,產自都勻茶區,峰巒起伏,雲霧繚繞,土壤深厚肥沃,疏鬆而潮溼,適宜茶樹生長。尤其是都勻市的團山、大定兩鄉,茶樹多生長在溪澗峽谷兩旁。茶芽茸毛多,肥厚柔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等物質。明御使張鶴樓遊覽茶區後曾作詩曰:“雲鎮山頭,遠看輕雲密佈,茶香蝶舞,似如翠竹蒼松”。博涵包裝查閱到據史料記載,遠在五百多年前,“魚鉤茶”和“雀舌茶”已成為“貢茶”,直到清末。十八世紀末,開始出口外銷。1915年獲巴拿馬賽會上優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