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哥特式建築的意思概念特點

  哥特式建築技術高超精緻,又帶有藝術性,在建築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你對哥特式建築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哥特式建築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什麼是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又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位於羅馬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建築之間的,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它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哥特式建築主要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且帶尖。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祕、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其也成了一門關於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學問。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

  哥特式建築的發展

  起源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早期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國巴黎建成的聖丹尼教堂[2] ,其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花窗玻璃,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慶祝聖丹尼斯重修完成舉行的典禮上,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建築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於是25年之後,凡有代表參加過慶典的地區都出現了哥特式教堂。

  經典時期

  12世紀末到13世紀中葉。

  晚期

  輻射狀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發展。 直到16世紀被文藝復興風格替代。

  復興

  1820年,哥特式裝飾風格復興,主要在內裝飾上。

  哥特式建築特點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尖肋拱頂

  從羅曼式建築的圓筒拱頂普遍改為尖肋拱頂***Pointed Arch,或者乾脆稱為Gothic Arch***,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飛扶壁

  飛扶壁***Buttress***,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築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但哥特式建築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由於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複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築逐漸取消了臺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直至整個教堂採用大面積排窗。這些窗戶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

  並應用了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窗櫺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複。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祕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感覺,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十字平面

  這也是繼承自羅曼式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面積。

  門

  層層往內推進,並有大量浮雕,對於即將走入大門的人,彷彿有著很強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簡單的圓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強調了垂直的線條,更加襯托了空間的高聳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個建築看上去線條簡潔、外觀巨集偉,而內部又十分開闊明亮。

  哥特式建築技術高超精緻,又帶有藝術性,在建築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