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論文

  在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適宜情境,使中職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思想認識上的共識,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達到知、行、意、情統一之目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在中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在中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全文如下: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對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滲透情感教育,關心和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和交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中職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中職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

  在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注意和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和交流,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情感。中職生因為年齡等因素的限制,其行為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受情感的影響較大。而積極的情感交流,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必須採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在中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情感交流。

  一、教師要關心和愛護學生

  在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師必須關心和愛護學生。古語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因為成長環境、生活經歷的不同,情感狀況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學生的情感狀況也具有共性,那就是學生的情感比較薄弱。因此,教師只有找到學生情感的薄弱處,通過科學的方式切入,才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中職生的社會情感比較冷漠,這表明社會給中職生的印象並不好,這與中職生的生活遭遇有關,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給中職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並且壓力在慢慢的積累中使中職生的心理產生了一些變化。因此,當中職生面對重大問題或者比較陌生的事物時,就會習慣性地退縮,以保護自己。這也是社會對中職生印象不好的原因之一。

  對陌生事物的旁觀冷漠,不僅是中職生對社會的冷漠表現,也是社會對中職生冷漠的表現。因此,筆者認為,在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用關心和愛護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為學生提供情感宣洩的渠道。其實,學生對事物漠不關心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教師想要轉變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自觸控社會溫暖和積極的一面。

  但是,當前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社會,對學生的成長和發育都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筆者認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要循序漸進,不斷地用溫暖來感化學生,用自己的行為給學生樹立榜樣,用關心和愛護在學生心裡播下積極向上的種子,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多施肥、勤澆水,慢慢驅除社會不良觀念對學生思想的侵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社會的正能量。筆者相信,通過這種方式,中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質量一定能大幅提升。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實踐

  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中職院校的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雖然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一些故事,但是這些故事都比較簡單,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儘可能真實地展現故事內容。比如說,在講到時傳祥的時候,筆者就通過課本的內容描寫和資料查詢,瞭解了時傳祥的基本特徵,並在上課的時候模仿給學生看。通過筆者的表演,學生對課本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鍛鍊,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此外,在實踐鍛鍊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平常的理論學習中不會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拉近學生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社會溫暖、正能量的一面。

  總而言之,中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引入情感教育,以幫助和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產生的興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