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勵志故事

  學貴自得,自學是成才的必經之路,即使有老師,能否成才,成怎樣的才,不是靠老師,靠別人,但而是靠自己,只有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才能學到有價值的、切實有用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

  美國紐約17歲少年蒂莫西.多納可謂語言天才,通過自學學會了23語言言,其中包括斯瓦希里語、依地語等小語種。他能夠在短短几個星期內掌握一種語言,令人瞠目結舌。

  蒂莫西和父母生活在紐約東村,就讀於曼哈頓一所私立高中,他堅持學習那些離家數千公里之外的地方語言。

  蒂莫西從2009年開始學習各種語言,其中接觸的第一門外語是希伯來語。隨後他學習了阿拉伯語和波斯語。

  迄今,蒂莫西已經學會所有歐洲大國的語言,如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以及義大利語。他還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普通話。

  雖然已經掌握多種語言,但蒂莫西並不打算固步自封,他打算繼續學下去,接下來準備學蘇丹語或者馬來語。

  :

  美國加州一位18歲印度裔女孩埃沙.卡瑞***esha khare***日前發明一款神奇充電器,能在20秒鐘之內充進與普通手機電池相當的電量,在日前舉行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獲得了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0萬元***獎金。

  這種"超級電容器"體型更小,據稱僅需20秒左右就可以充滿一部手機,且能長時間儲存電量,使被充電裝置能使用更長時間。

  卡瑞說,她的手機總是會因為電量不足而關機。正是這種煩惱成為她去研究充電技術的動機。目前,谷歌公司正在就哈爾所採用的技術與她進行積極接觸,雙方有望展開緊密合作。

  26歲高中輟學生成億萬富豪

  近日,美國26歲高中輟學生卡普一夜間成為億?蚋緩賴南?ⅲ?晌?教逯蹌康慕溝恪?

  高中即主動選擇退學的卡普是自學成為計算機編碼的天才,他6年前創辦的輕部落格網站湯博樂***tumblr***日前以11億美元價格出售。

  湯博樂網站既是微博平臺,也是社交網站,可以快速釋出圖片、文字和視訊。該網站有1億使用者,每天貼出9000萬條博文。百變天后lady gaga和joe jonas等名人都在湯博樂開設網頁。

  在曼哈頓上西城長大的卡普,父親是為電影和電視劇創作歌曲的音樂作曲家,母親是教師。

  卡普11歲時自學html編寫程式,很快成立自己的顧問公司。卡普15歲讀高中時,父母同意他退學,在家完成教育。他17歲去日本,軟體程式的技能得到進一步加強,開始為高科技公司出謀劃策。

  卡普回到紐約後賣掉了顧問公司。2007年,卡普21歲時,在母親位於曼哈頓的小公寓裡創辦了部落格網站湯博樂。

  雅虎公司董事會5月19日決定,以11億美元收購卡普創辦的湯博樂。雅虎公司執行長瑪蕊莎.梅爾說,她希望迅速完成收購,以便推進公司的發展戰略。

  :

  美國一位14歲少年只因嫌媽媽做飯難吃,立志自強,通過自學成為聲名赫赫的大廚,並開了一家自己的餐廳。

  這位名叫弗林.麥加利的烹飪"神童"住在美國聖費爾南多谷。在11歲時,弗林受不了母親的廚藝"太差",開始"自立自強",自己嘗試下廚,卻不料一發不可收拾,從此愛上烹飪,甚至成為有名的大廚。

  弗林表示,剛開始學烹飪時,是通過上網、逛書店方式找尋食譜,後來自己也有了創意。現在,弗林自己經營著餐廳"pop-up",還曾在好萊塢的"普拉亞"餐廳擔當大廚。"普拉亞"的大廚賽德拉將弗林形容為"烹飪的藝術家"。

  弗林的成才之路在全美掀起了熱潮,美國各大主流媒體爭相對這位少年大廚進行報道,稱弗林作為一名早熟的廚師,在廚房"動作嫻熟,充滿自信",並讚譽他已成美國"最紅火的廚師之一"。

  弗林的理想就是能在米其林三星餐廳或世界最佳50餐館之一擔任大廚。

  :

  美國男孩托馬斯.蘇亞雷斯雖然年僅12歲,卻開發了多個蘋果應用程式,還創立了一家程式開發公司,被媒體譽為"技術界新星"、"小喬布斯"。

  來自洛杉磯的蘇亞雷斯從上幼兒園起就愛擺弄電子產品,玩電腦遊戲,逐漸對開發電腦程式萌生興趣。

  為了編寫自己想要的電腦程式,他自學了幾種電腦程式語言,包括python、c和java,為後來開發蘋果應用程式打下基礎。

  蘇亞雷斯7歲時,蘋果公司釋出iphone手機,隨後又釋出iphone軟體開發工具包。利用這個工具包,蘇亞雷斯2010年開發了幾個蘋果應用程式,經過反覆測試,挑選了"地球算命"作為打進蘋果商店的第一款產品。

  蘇亞雷斯說,史蒂夫.喬布斯給了他很多靈感。他現在已經初步規劃出自己的未來。他創立"蘿蔔公司"以便更好地把自己編寫的程式投入商業化運作。他準備繼續開發蘋果應用程式,同時打算開發適用於安卓平臺的產品,並"尋找更多讓同學們分享知識的方式"。

  :

  十八世紀,人們對熱的本質的研究走上了一條彎路,“熱質說”在物理學史上統治了一百多年。雖然曾有一些科學家對這種錯誤理論產生過懷疑,但人們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熱和功的關係的問題,是英國自學成才的物理學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為最終解決這一問題指出了道路。

  焦耳***1818-1889***1818年12月24日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他的父親是一個釀酒廠主。焦耳自幼跟隨父親參加釀酒勞動,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青年時期,在別人的介紹下,焦耳認識了著名的化學家道爾頓。道爾頓給予了焦耳熱情的教導。焦耳向他虛心學習了數學、哲學和化學,這些知識為焦耳後來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道爾頓教誨了焦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方法,激發了焦耳對化學和物理的興趣。

  焦耳最初的研究方向是電磁機,他想將父親的釀酒廠中應用的蒸汽機替換成電磁機以提高工作效率。1837年,焦耳裝成了用電池驅動的電磁機,但由於支援電磁機工作的電流來自鋅電池,而鋅的價格昂貴,用電磁機反而不如用蒸汽機合算。焦耳的最初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他從實驗中發現電流可以做功,這激發了他進行深入研究的興趣。

  1840年,焦耳把環形線圈放入裝水的試管內,測量不同電流強度和電阻時的水溫。通過這一實驗,他發現:導體在一定時間內放出的熱量與導體的電阻及電流強度的平方之積成正比。四年之後,俄國物理學家楞次公佈了他的大量實驗結果,從而進一步驗證了焦耳關於電流熱效應之結論的正確性。因此,該定律稱為焦耳—楞次定律。

  焦耳總結出焦耳—楞次定律以後,進一步設想電池電流產生的熱與電磁機的感生電流產生的熱在本質上應該是一致的。1843年,焦耳設計了一個新實驗。將一個小線圈繞在鐵芯上,用電流計測量感生電流,把線圈放在裝水的容器中,測量水溫以計算熱量。這個電路是完全封閉的,沒有外界電源供電,水溫的升高只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能又轉化為熱的結果,整個過程不存在熱質的轉移。這一實驗結果完全否定了熱質說。

  上述實驗也使焦耳想到了機械功與熱的聯絡,經過反覆的實驗、測量,焦耳終於測出了熱功當量,但結果並不精確。1843年8月21日在英國學術會上,焦耳報告了他的論文《論電磁的熱效應和熱的機械值》,他在報告中說1千卡的熱量相當於460千克米的功。他的報告沒有得到支援和強烈的反響,這時他意識到自己還需要進行更精確的實驗。

  1844年,焦耳研究了空氣在膨脹和壓縮時的溫度變化,他在這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通過對氣體分子運動速度與溫度的關係的研究,焦耳計算出了氣體分子的熱運動速度值,從理論上奠定了波義耳—馬略特和蓋—呂薩克定律的基礎,並解釋了氣體對器壁壓力的實質。焦耳在研究過程中的許多實驗是和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生***後來受封為開爾文勳爵***共同完成的。在焦耳發表的九十七篇科學論文中有二十篇是他們的合作成果。當自由擴散氣體從高壓容器進入低壓容器時,大多數氣體和空氣的溫度都要下降,這一現象就是兩人共同發現的。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焦耳—湯姆生效應。

  無論是在實驗方面,還是在理論上,焦耳都是從分子動力學的立場出發進行深入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在從事這些研究的同時,焦耳並沒有間斷對熱功當量的測量。1847年,焦耳做了迄今認為是設計思想最巧妙的實驗:他在量熱器裡裝了水,中間安上帶有葉片的轉軸,然後讓下降重物帶動葉片旋轉,由於葉片和水的磨擦,水和量熱器都變熱了。根據重物下落的高度,可以算出轉化的機械功;根據量熱器內水的升高的溫度,就可以計算水的內能的升高值。把兩數進行比較就可以求出熱功當量的準確值來。

  焦耳還用鯨魚油代替水來作實驗,測得了熱功當量的平均值為423.9千克米/千卡。接著又用水銀來代替水,不斷改進實驗方法,直到1878年,這時距他開始進行這一工作將近四十年了,他已前後用各種方法進行了四百多次的實驗。他在1849年用磨擦使水變熱的方法所得的結果跟1878年的是相同的,即為423.9千克重米/千卡。一個重要的物理常數的測定,能保持三十年而不作較大的更正,這在物理學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事。這個值當時被大家公認為熱功當量J的值,它比現在J的公認值 ——427千克米/千卡約小0.7%。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做出這樣精確的實驗來,說明焦耳的實驗技能是多麼的高超啊!

  然而,當焦耳在1847年的英國科學學會的會議上再次公佈自己的研究成果時,他還是沒有得到支援,很多科學家都懷疑他的結論,認為各種形式的能之間的轉化是不可能的。直到1850年,其他一些科學家用不同的方法獲得了能量守恆定律和能量轉化定律,他們的結論和焦耳相同,這時焦耳的工作才得到承認。

  1850年,焦耳憑藉他在物理學上作出的重要貢獻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當時他三十二歲。兩年後他接受了皇家勳章。許多外國科學院也給予他很高的榮譽。雖然焦耳不斷進行著他的實驗測量工作,遺憾的是,他的科學創造性,特別是在物理概念方面的創造性,過早地就減少了。1875年,英國科學協會委託他更精確地測量熱功當量。他得到的結果是4.15,非常接近目前採用的值1卡=4.184焦耳。1875年,焦耳的經濟狀況大不如前。這位曾經富有過但卻沒有一定職位的人發現自己在經濟上處於困境,幸而他的朋友幫他弄到一筆每年200英鎊的養老金,使他得以維持中等但舒適的生活。五十五歲時,他的健康狀況惡化,研究工作減慢了。1878年當他六十歲時,焦耳發表了他的最後一篇論文。1878年,焦耳退休。

  焦耳活到了七十一歲。18***10月11日,焦耳在索福特逝世。後人為了紀念焦耳,把功和能的單位定為焦耳。

  在去世前兩年,焦耳對他的弟弟的說,“我一生只做了兩三件事,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相信對於大多數物理學家,他們只要能夠做到這些小事中的一件也就會很滿意了。焦耳的謙虛是非常真誠的。很可能,如果他知道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他建造了紀念碑,並以他的名字命名能量單位,他將會感到驚奇的,雖然後人決不會感到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