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勵志故事

  醫學界也有很多勵志的故事呢?趕緊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神醫扁鵲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面板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 者均未能體認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 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醫學諾貝爾獲獎

  當加拿大外科醫生班廷得知自己和麥克勞德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他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欣喜若狂,而是大發雷霆,並拒絕領獎。這是為何呢?這還得從此前幾年說起。

  那時,班廷還只是一名外科醫生,卻對糖尿病研究表現出了極大熱情。當時糖尿病被看成是一種不治之症,幾乎沒有人相信他能研究出什麼結果,更沒有人願意和這個異想天開者合作。班廷最終說服了多倫多大學生理學教授麥克勞德幫助自己。麥克勞德允許他在大學暑假期間來自己的實驗室工作兩個月,並無償提供了10條實驗用狗,還給他找了一個名叫貝斯特的學生做助手。

  上天似乎十分眷顧班廷,麥克勞德的實驗室裝置先進、齊全,更為重要的是,助手貝斯特精於化學分析,這正好彌補了班廷在這方面的不足;而班廷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外科醫生,他做的手術無可挑剔。這兩位年輕人的合作,簡直是近乎完美的珠聯璧合。不久後,他們就取得了重大突破,發現了調節糖代謝的胰島素,後來他們又成功地從動物胰腺中提取了這種物質。這種提取物被注入糖尿病人體內後,病人的症狀立即得到極大緩解甚至消失。這意味著人類可以醫治糖尿病了!1922年,班廷以自己和麥克勞德、貝斯特等人的名義宣佈他們發現了胰島素。1923年,班廷和麥克勞德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然而,班廷拒絕接受諾貝爾獎。因為他認為,貝斯特在發現胰島素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獎項缺少了貝斯特將是一個巨大的缺憾,是不公平的。但根據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的規則,獲獎名單一旦公佈就不能更改。委員會派專人做班廷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勸服他接受了獎金。隨後,班廷立即把獎金分給了貝斯特一半。

  班廷對於每一個幫助過他的人都銘記在心,當幫助他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時,他又為其奔呼。他的仗義,坦蕩和無私令人敬佩,更讓人感動。但在我們的身邊,常常有人為爭名奪利而鉤心鬥角,相互指責。背叛甚至傾軋,其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甚至聲名掃地。

  編後語:是啊,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但很少有人會堅持下去,成功貴在於堅持,也在於接收社會的不公!

  :中醫博士的中醫“情緣”

  博士?而且是搞醫學的?相信很多人一提到這個概念,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位潛心於實驗室,專注理論研究的學者印象。可是在樂山市中醫醫院,卻有一位22年戰鬥在臨床一線的醫學博士,溫文儒雅又低調謙遜。他,就是樂山市唯一的中醫臨床博士張志華。

  近日,記者來到市中醫醫院見到本文主人公,當時已是下午4點多鐘。在脾胃病科門診,張志華正在給當天的最後一位病人看病,“這是我今天看的第36位患者。”等這名患者離開後,張志華稍微舒展了一下腰身,跟我們講起了他的從醫故事。

  服從調配 與中醫結緣

  談及自己最初與中醫的結緣,張志華並沒有用“熱愛”“奉獻”這樣的詞彙作修飾,“成為一名中醫師,更多的是機緣巧合吧。”在張志華高考那一年,中醫並非是一個熱門專業,因此在填報志願時也不是他的第一選擇,而作為調配專業的唯一項,緣分到了,張志華也就欣然接受。

  就這樣,1994年張志華畢業於瀘州醫學院中醫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市中醫醫院,這一干就是22年。在從醫崗位上的日夜磨礪,張志華漸漸領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臨床人才,具備紮實的中醫學基礎知識並不夠,還需要不斷吸取古代醫家和現代名醫的臨床經驗,學為己用方能不斷前行。於是工作中,張志華一邊做臨床,一邊堅持學習,勤求古訓,博採眾長,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

  “當初一起學中醫的50多個同學中,如今還在從事中醫師的寥寥無幾。”張志華覺得,中醫的成才之路十分漫長,培養過程緩慢,貴在堅持和不斷的學習。故事的開始雖然只是機緣巧合,但在這條中醫路上,張志華卻用一份執著與堅持越走越寬。

  如今的張志華,已成為全國名中醫湯一新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第四批省拔尖中醫師,中醫博士,四川省名中醫,是首批樂山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青年委員,四川省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委會委員,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副祕書長,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年診治病人超過8千人次,逐步成為我市有一定影響力的脾胃病專家。

  師承名醫 成就博士之路

  一連串殊榮的背後,是張志華長期的積累和付出,當然也離不開他的恩師——全國名中醫湯一新的栽培和教育。

  “師承教育”作為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在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方面,一直髮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師承湯一新,張志華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2007年6月張志華獲瀘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學位***師從楊思進教授***,2008年被確定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湯一新主任中醫師的學術繼承人,2011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考評合格准予出師。2012年通過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論文答辯,獲中醫博士學位***中醫師承專業***,成為我市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中醫學博士。

  他作為湯一新的學術繼承人,通過長期的跟師實踐,朝夕臨證,耳濡目染,口授心傳,真正的傳承和領悟到中醫藥名家獨到的技術經驗。在湯一新導師的悉心調教下,張志華參與整理的嘉州中醫滋脾療法先後獲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他更有幸成為嘉州中醫滋脾療法的第四代第一傳承人。

  紮根臨床 妙手仁心繫患者

  從醫迄今22年,張志華耕耘在消化內科臨床一線。用他的話說:“只有紮根臨床,才能更好的把中醫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只有療效才是檢驗醫學醫術的根本標準。”他通過自己的臨床實踐並結合古、今醫家的經驗,張志華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

  “讀經典,做臨床”,多年來,張志華就是這麼做的,他每週在臨床工作超過5天,長期擔任科室二線值班,隨時主持危重病人的搶救和疑難病人的會。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張志華擅長於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胃癌等疾病的臨床診斷和中西醫結合治療與研究。

  另外,他作為主研衛生部級科研1項,參與國家級科研2項,主持市級科研兩項,科研複方蕎桃顆粒藥學及臨床研究,獲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作為常務副主編出版專著《家有醫生-800位名老中醫為你對症處方》,獲第二十一屆中國西部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多篇文章獲市優秀科技論文獎。